基本介紹
內源性致熱源又稱白細胞致熱源,如白介素(IL-1)腫瘤壞死因子(TNF)和干擾素等通過血一腦脊液屏障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調定點,使調定點(溫閾)上升,體溫調節中樞必須對體溫加以重新調節發出衝動,並通過垂體內分泌因素使代謝增加或通過運動神經使骨骼肌陣縮(臨床表現為寒戰),使產熱增多;另一方面可通過交感神經使皮膚血管及豎毛肌收縮,停止排汗,散熱減少。這一綜合調節作用使產熱大於散熱,體溫升高引起發熱。
1、反滲透
反滲透膜的孔徑最小,按其阻滯污染物(包括熱源)的分子量大小計,一般在100~200之間。由於熱源的分子量在5×104以上,其直徑大小一般在1~50μm之間,因此能被有效去除。
2、超濾
超濾除熱源型超純水機技術它利用篩分、靜電吸附、架橋,利用微孔濾膜攔截直徑比較大的那一部分熱原物質。應當指出,這種去除是很不完全的,直徑比較小的熱源物質會通過0.22μm的微孔濾膜,微小的熱源可以透過0.025μm的濾膜,最小的熱原體可以穿透所有的微孔濾膜,污染水體。由於熱原分子量越大,致熱作用就越強,因此利用微孔濾膜進行除菌過濾時,客觀上可能會起到某些截留熱原的積極作用,但它不能作為去除熱源的可靠方法而單獨使用。
與反滲透不同,超濾不是靠滲透而是靠機械法分離的,超濾過程同時發生三種情況:被分離物吸附滯留—被阻塞或截留在膜的表面,並實現篩分。超濾膜的孔徑大致在0.005~1μm之間,細菌的大小在0.2~800μm之間,因此用超濾膜可去除細菌。然而,對人體致熱源效應的熱原分子量為80萬~100萬,自然存在的熱原群體是個混合體,小的一端僅為10-3μm,因此,用以截留熱源的超濾膜的分子量級需小至1萬~8萬,方能有效去除熱源。
3、吸附法除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