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地區戲曲志

內江地區戲曲志

《內江地區戲曲志》是魏昌灼編著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江地區戲曲志
  • 作者:魏昌灼
  • 出版時間:1991年12月
  • 出版社:巴蜀書社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從劇目、劇種、音樂、演出場所等方面記述了內江地區戲曲事業的歷史與現狀。

作品目錄

封面
內江地區戲曲志
編輯人員
圖片
新編歷史川劇《大風歌》
第一場芒碭贈歌漢十年
第三場禁唱《大風》劉邦死後
第四場灞橋風雪惠帝元年正月
第十場《大風》高唱高后八年九月十日
新編神話川劇——《紫竹觀音》
新編古代題材川劇《玉碎龍泉》
第四場
第九場
川劇舞台設計
革命歷史川劇《湘靈湖》
曲劇《淚美人》
現代川劇《張大千》之張大千
改編傳統川劇《斬忠鬧殿》之朱元璋
傳統川劇《攔馬》之焦光普
傳統川劇《攔馬》之楊八姐
傳統川劇《武採桑》之無鹽
傳統川劇《霸王別姬》之虞姬
傳統川劇《斬黃袍》之鄭子明
傳統川劇《斬黃袍》之趙匡胤
傳統川劇《樊梨花》之楊凡
傳統川劇《醉隸》之許仰川
川劇儀式《靈祖鎮台》之玉樞火府天將(俗稱王靈官)
傳統川劇《贈綈袍》之須賈
傳統川劇《太行山》之牛皋
傳統川劇《穆柯寨》之穆桂英
傳統川劇《大掛劍》之蘇秦
傳統川劇《陽告》之敫桂英
傳統川劇《賜馬斬坡》之關羽
傳統川劇《魚藏劍》之專諸
傳統川劇《銚期斬子》之銚期
傳統川劇《泗水關》之華雄
傳統川劇《情探》之拿鬼
傳統川劇《檄文詔》之贏政
傳統京劇《赤桑鎮》之包拯
傳統川劇《八陣圖》之陸遜
現代川劇《陳毅還鄉》之陳毅
現代川劇《劉師亮》之劉師亮
現代京劇《夜渡射陽河》之劉少奇
傳統川劇《長生殿》之唐明皇
傳統川劇《風雪山神廟》之林沖
傳統川劇《八陣圖》之陸遜
溫氏吟花書館收藏《川戲公堂真本人物繡像》選例
新編歷史川劇《紅巾記》(1954)
楊建中飾花榮 何麗卿飾耶律含嫣 吳華麗飾脫氏
姚藝新飾芸娘 楊建中飾花榮 周瑞蘭飾花媽媽 佘鳴君飾老丈
周紀明飾劉福通 胡元慶飾郭光卿
現代川劇《花萼春風》(1955)
周瑞蘭飾春香 周紀明飾有寶
曾文明飾有財(右一) 姚藝新飾寶鳳(右二)郭杏春飾小鳳(右三) 佘鳴君飾南山伯(右四)
新編神話川劇《紫竹觀音》(1984)
劉岳軍飾紫竹姑娘 蕭元樂飾伏二郎
池安鳴飾金菊 劉岳軍飾紫竹 李世莉飾玉梅 蕭元樂飾伏二郎
現代川劇《張大千》(1984)
現代川劇《春曉》(1978)
新編近代地方史實川劇《血沃殷家寨》(1982)
改編傳統川劇《斬忠鬧殿》(1954)
曲劇《梁山伯與祝英台》(1978)
移植古代題材川劇《十二寡婦征西》(1961)
現代川劇《志貫長虹》(1973)
整理傳統川劇《五花扇》(一九七九)
傳統川劇《逼上梁山》(1977)
現代川劇《柯山紅日》(1977)
現代川劇《洪城第一槍》(1976)
傳統川劇《會緣橋》之老背少
傳統川劇《雙下山》(1980)
傳統川劇《盤真認母》(1980)
內江市川劇團(1962)
拆卸折合後照片
裝配的實物照片
設計圖紙縮影
金鑾殿(1957)
現代川劇《平原槍聲》(1965)
龍屏(1965)
《苗嶺風雷》(1976)
《讓肥之後》(1971)
《奴隸之歌》(1973)
《歌女飄零》(1984)
《月輪皎皎》(1984)
新編歷史川劇《康熙皇帝》(1984)
南書房
雅布洛府
鰲拜府
御花園
溫氏吟花書館收藏《戲衣花樣譜》選照
資中縣東嶽廟戲台“將軍盔”式屋頂
資中縣東嶽廟戲台正面
樂至縣金順鄉文武宮戲台
資中縣羅泉井鹽神廟戲台
隆昌縣漁箭河畔禹王宮戲樓
資中縣南華宮二殿前明代戲曲浮雕
資中縣恆升當鋪家庭戲台頂部戲曲浮雕
資中縣西門外南華宮戲台角柱鏤雕
簡陽縣湧泉鄉戲台戲曲鏤雕《鐘馗送妹》
簡陽縣湧泉鄉戲台台沿木雕
簡陽縣平武鄉南華宮戲曲木雕《射一箭》
簡陽縣平武鄉南華宮戲曲木雕《郗氏醋》
簡陽縣平武鄉南華宮戲曲木雕《上游庵》
簡陽縣湧泉鄉戲台戲曲壁畫《望仙樓》
內江縣高梁區安仁鄉慈花寺“演戲唪經碑”(清嘉慶八年九月立)
名盛科班(吉祥寺)遺址(正面)
名盛科班(吉祥寺)遺址(後面)
舊師徒制約據:葉青麗(鳳兒、竹清)投師文約
舊師徒制約據:李清艷投師文約
溫氏吟花書館收藏聶麗君手抄本《盤山》
“安岳縣戲曲改進總會”呈報啟用圖記及印模公文
“安岳縣戲曲改進總會”改選總報告表
《標準川劇大觀》殘本(趙文榜收藏)
《川劇大全》書影(劉德高收藏)
溫氏吟花書館遺址(白馬鎮大橋溪南岸)
聶麗君手書川劇教材遺稿《連環計》、《玉堂春》、《滾燈》等劇本
溫氏吟花書館收藏川劇手抄本、木刻本書影
溫氏吟花書館收藏《目連》戲文手抄本《金哥顯魂》書影
《警鐘》第三冊第九十三頁
《與眾曲譜》卷一第三十二頁
內江縣川劇玩友張樹雍川劇手抄本(共80齣)
《與眾曲譜》1-8冊書影(鄧松柏收藏)
間逸子手抄本《絲竹大全》封面
間逸子手抄本《絲竹大全》之一頁
前言
凡例
目錄
綜述
一、內江地區疆域及建置沿革
二、內江地區早期的歌舞和戲曲
三、明清時期的戲曲活動
四、近代的戲曲活動
五、建國後的戲曲活動
圖表
一、大事年表
(一)明朝時期
(二)清朝時期
(三)民國時期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二、內江地區劇種表
志略
一、劇種
(一)川劇
(二)京劇
(三)曲劇
二、劇目
(一)代表劇目
(二)建國前後流行的川劇劇目
(三)創作劇目表
(四)移植、改編劇目表
三、音樂
(一)川劇音樂
(二)京劇音樂
(三)曲劇音樂
四、表演
(一)角色行當的體制與沿革
(二)基本功
(三)表演藝術劇目選例
五、舞台美術
(一)“金玉箱”的由來
(二)人物扮裝
(三)彩箱和煙花架
(四)台面擺設
(五)舞台裝置和布景設計
(六)導演對舞台美術的要求
六、機構
(一)建國前的班、社、部、會
(二)建國後的團、會、校、組
七、演出場所
(一)廟台
(二)茶園
(三)戲院
(四)劇場(院)
八、演出習俗
(一)廟會戲
(二)幫會戲
(三)堂會戲
(四)院壩戲
(五)踩台戲
(六)賀戲、願戲
(七)跳加官
(八)園子戲
(九)班內習俗
九、文物古蹟
十、戲曲報刊、專著
(一)《警鐘》
(二)《曲選》
(三)《川劇嗩吶曲牌》(第一集)
(四)《沱江戲劇》
(五)發表戲曲作品簡目
十一、軼聞傳說
湯顯祖與內江才女
鄧猴子和老富春班
詩伶蕭遐亭
江南才子內江行
無樂不成班
罰戲趣聞
三天不唱口癢
班名趣聞
名醜罵官
左牛兒與黃氏弟兄
一“提手”打出個名鼓師
怪人劉道道
挨手板
除非石頭浮起來
彭三娃立志司鼓
“一偷二盜”掙盤費
蒲祥扮花子“獻金”
黃渾子會首
“聖手”與“怪人”
傅培之演改良川戲“翠半本”
遠征軍哄鬧劇院
中學生哄擊戲班
邀座唱藝人挨打
名坤伶內江受屈
久聞其名
這是“革”過“新”的
“解熱止痛散”的妙用
“皇帝”挨打
人馬未過完
十二、戲聯、詩歌、諺語、口訣、行話
(一)戲聯
(二)詩歌
(三)諺語、口訣
(四)行話
傳記
羅星洲
王兆南
黃炳南
傅三乾
彭華廷
蒲松年
吳小紅
歐雲程
韓金城
魏輔周
左青雲
段斌臣
段吉榮
張述雍
李慎余
黃奎龍
徐鑒安
郭聯芳
游澤芳
李文彬
聶麗君
劉漢章
謝金山
劉同彬
白玉瓊
喻紹武
周宗彥
米成章
華子才
陳君
黃建宗
蔣俊甫
李世仁
李文杰
余鳴君
李鴻雁
已故知名人物簡介
樂崇正
張舉鵬
鄒聰
賴庭瓏
鄧猴子
唐師爺
李尚林
劉玉輝
蔡三品
陳義生、陳海生
張鑒廷
劉老黑
段煥廷
彭三習
賀文彬
何禹門
陳雨村
溫榮成
向玉廷
舒成章
唐煥琳
周岸登
汪抿子
魏楷儒
傅培之
黃維新
董月卿
唐殿卿
彭樂齋
嚴漢章
大悅來
陳禹門
李愚樵
晉明權
黃太武
陳金文
何聲揚
魏輔昭
龍江城
劉西來
何海泉
李芝吉
李瑞生
胡少仙
劉東來
劉德榮
鄧東山
鄧仲南
傅舒雲
李瓊霞
鐘兆雄
愛麗
曾文明
劉岳
王光久
董福華
戴雲卿
羅德元
向明三
傅漢洲
曾利清
姚藝新
李裕新
羅雲清
劉淑琴
趙多澤
胡榮章
汪維丹
周駿龍
楊吉甫
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