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心理學派

馮特將內省實驗法引入了心理學。由於馮特的努力,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建立心理學實驗室以後,世界各國的青年學生紛紛來到萊比錫學習心理學的實驗方法。這些學生學成回國以後,成為各國心理學發展的先驅人物。他為心理學在世界範圍內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容心理學派
  • 外文名:Contentpsychology school
  • 代表人物:馮特
  • 產生時間:19世紀60年代
內容心理學派名片,隸屬學科,產生背景,內容心理學派評論,

內容心理學派名片

隸屬學科
專業學科領域

隸屬學科

什麼是內容心理學派
19世紀60年代,內容心理學在德國產生。內容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費希納和馮特。費希納受赫‘爾巴特的啟發,認為心理是可測量的。經過許多實驗和推導,他把感覺強度和刺激強度之間的關係概括為如下公式:S=C*log(R/R0),其中S-感覺強度;C-適用於不同感覺中的每個感官的常數;R-刺激強度;R0-在閾限的刺激強度。在心理物理學的研究中曾創造了三種心理測量的方法:最小可覺差法、正誤法和均差法。費希納把物理學的數量化測量方法帶到心理學中,提供了後來心理學實驗研究的工具。

產生背景

內容心理學派主要觀點
內容心理學派觀點內容心理學派主張對人的直接經驗進行研究。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人在具體的心理過程中可以直接體驗到的,如感覺、知覺、情感等。不過,馮特這裡研究的並不是感覺、知覺等心理活動的本身,而是感覺或知覺到的心理內容,即感覺到了什麼,知覺到了什麼。馮特認為,人的這種直接經驗(心理或意識)是可以進行分析的。

內容心理學派評論

馮特把經驗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以經驗取代客觀現實,把自然科學所研究的自然現象當成主觀經驗,犯了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在研究方法上他歸根結底並沒有徹底擺脫傳統的內省法,內省的成分在他的方法中仍占一定比例。既然依賴於個體的直接經驗成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那么拋棄內省就無法探索這種經驗,這是馮特無法解決的矛盾。
馮特使心理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從此開闢了"科學的一個新領域",創立了新心理學--實驗心理學。馮特的內容心理理論觀點,後來被他的學生鐵欽納帶到美國,並於19世紀末在美國發展形成了一個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與馮特觀點相似但又有區別的較大學派一一構造主義心理學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