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均衡,一體循環:循環經濟的經濟學思考,ISBN:9787201055565,作者:李慧明、王軍鋒 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內外均衡,一體循環
- 作者:李慧明、王軍鋒
- ISBN:9787201055565
- 頁數:415
- 定價:30.00元
- 出版時間:2008-6
圖書信息,內容介紹,獲獎情況,
圖書信息
成果名稱 內外均衡,一體循環——循環經濟的經濟學思考
成果類型 著作
出版時間 2007年5月
出版單位 天津人民出版社
成果類型 著作
出版時間 2007年5月
出版單位 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慧明、王軍鋒 等
內容介紹
篇章結構 基本觀點
我國循環經濟理論研究滯後於實踐是政界和學術界公認的問題,尤其是對循環經濟的經濟學研究不足。具體表現為:
①無源之水——循環經濟難以融入主流經濟學中。割裂經濟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過程,武斷地將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對立。
②政府獨奏——發展循環經濟難以成為經濟行為主體的自覺行為。忽視經濟規律的作用,缺乏對市場機制驅動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及實踐路徑探索,依賴政府獨力推動。
③調控乏術——設計的循環經濟鏈條難以穩定持續。單純通過技術手段設計物質流連結,缺乏綜合社會經濟因素的有效調控管理手段。
專著《內外均衡、一體循環——循環經濟的經濟學思考》圍繞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全書共分為導論和正文(九章)。
導論:從產生背景、實踐模式、運行機制三個方面就國內外循環經濟實踐進行對比分析。從現代循環經濟思想的起源、循環經濟發展的目標定位、循環經濟的實踐主體、循環經濟的運行機制四個方面對國內外循環經濟研究進行述評,提出本著作的主要觀點和寫作思路。
第一章、第二章:針對循環經濟研究游離於主流經濟學之外的問題,圍繞經濟學人對自然在經濟活動中地位和作用的認知及其變遷,系統梳理了經濟理論中循環思想的發展演化過程。從而闡明,同所有人類思想(包括經濟理論在內)的創新發展一樣,循環經濟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有其歷史的客觀必然性,並非對以前經濟思想的簡單否定。
第三章:將傳統經濟學中所關注的經濟系統內部再生產循環及其均衡關係,拓展到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物質良性循環為表征的生態經濟大系統的再生產循環及其均衡關係,提出 “內外均衡,一體循環”的 循環經濟概念模型,統籌生態經濟大系統物質(能量)的循環流動和整體功能均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經濟成長的規模限制以及經濟發展的效率與公平目標。
第四章:針對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依賴“政府獨奏”,缺乏內生化與自運行的動力的困境,從“為什麼讓市場說出生態真理”、“市場如何說出生態真理”、及“市場說出生態真理需要什麼來保障”三個方面,闡釋如何將生態真理寓於集體理性選擇當中,以制度安排來形成激勵與約束,通過價格等經濟信號將自然稀缺變成經濟稀缺,並傳遞給經濟行為主體,由生態經濟效率決定的損益機會促成經濟主體的理性決策,形成循環經濟內生化與自運行的驅動力。從而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實現生態經濟大系統的“內外均衡、一體循環”。
第五章:將經濟生態化作為生態經濟大系統“內外均衡,一體循環”的重要實現途徑。以產業生態化為切入點,在系統梳理國內外產業生態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國家或更大空間範圍內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出發,提出區域差異化發展,統籌整體與局部、現在與未來的產業生態化發展思路,以此推進生態經濟大系統的結構融合、功能統一、動力機制聯動和演化形式協同。
第六、七、八章:針對我國循環經濟管理重技術、輕經濟的問題,從代謝的視角來認識經濟系統的物質流流動,提出“經濟系統的‘代謝過程’是由生物物理規律和經濟規律共同作用的”這一基本論斷。拓展物質流分析方法,將融入社會經濟因素分析的物質經濟代謝分析作為循環經濟理論的微觀分析基礎,揭示社會經濟因素對物質流的影響機制和規律。深入探討了物質經濟代謝的規模和過程。從而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雙贏(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管理調控方法。
第九章:將基於維持生態經濟大系統整體功能均衡與持續的減物質化理念引入循環經濟評價體系,把經濟系統輸入與輸出兩端的物質減量、經濟活動中物質投入量的絕對或者相對減少納入減物質化計量中,並從物質消耗強度與物質消耗總量的變化關係上研究反彈效應規律。從而為科學測度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提供思路和方法。
主要創新和學術價值
該書深入探討了循環經濟的經濟學機理,循環經濟的運行機制、發展途徑、調控方法和評估體系等影響我國循環經濟深入發展的基礎性關鍵問題,從而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提供有益思路。“新穎獨特的研究視角與分析路徑、系統深入的分析架構與邏輯體系、科學實用的方法與評估體系”(專家評語),使該書成為近些年國內循環經濟基礎研究方面較為突出的成果。主要創新點有:
1)揭示循環經濟的經濟學思想淵源。循著經濟學中對經濟與自然關係的認知以及建立在這種認知基礎上的經濟運行方式的發展脈絡,系統梳理了循環經濟思想的演進和發展過程,將其與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創新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打破了循環經濟理論游離於主流經濟學之外的局面。
2)建立循環經濟概念模型——生態經濟大系統的“內外均衡,一體循環”。將經濟系統內部再生產關係的“內部均衡”與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之間再生產關係的“外部均衡”結合起來,探討生態經濟大系統物質(能量)流動的整體功能均衡;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經濟成長的規模限制、經濟發展的效率與公平等問題。
3)闡釋循環經濟發展中“讓市場說出生態真理”的作用機理,比較深入地探討了在生態系統對經濟系統的規模限制下,如何有效發揮市場機制對環境資源的配置作用,實現生態真理與經濟現實的有機融合。
4)將經濟生態化作為生態經濟大系統“內外均衡,一體循環”的重要實現途徑,以產業生態化為切入點,從理論、方法、實現機制與時空規律等方面,分析我國產業生態化戰略的實施路徑。
5)循環經濟管理調控理論與方法創新——物質經濟代謝分析。拓展物質流分析方法,提出融入社會經濟因素的物質經濟代謝分析框架,建立循環經濟物質流動路徑選擇模型,套用於循環經濟的管理與調控過程。
6)建立以“減物質化”特徵變數為核心的循環經濟評估體系,提供了科學測度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方法
由於循環經濟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具有顯著的交叉學科特徵,本項研究的突出方法是採用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綜合運用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產業生態學、生態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針對影響我國循環經濟深入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進行探討,力求使研究結論科學、嚴謹、解釋力強。同時,多學科交叉的研究視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也豐富了原有學科。
歷史與現實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定性與定量結合以及時空分析等,也是本項研究採用的主要方法。
學術影響或社會效益
申報成果為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循環經濟深入發展研究”(06&ZD029)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成果發表後,在國內學術界產生了顯著的影響,經初步檢索,本項成果被34篇學術刊物論文引用,其中17篇為CSSCI期刊論文;28篇優秀碩、博士論文引用。
在天津市社聯第23次理論創新論壇中,作者以該成果的研究內容為基礎,做了題為“破解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學難題”的學術報告。以“循環經濟理論研究的無源之水”、“循環經濟實踐的政府獨奏”、“循環經濟管理的調控乏術”三個問題為切入點,闡述了“內外均衡,一體循環”的循環經濟概念模型;讓市場說出生態真理,為循環經濟注入內生化和自運行的動力;物質經濟代謝——循環經濟的調控與管理方法等學術觀點,與會專家學者給予高度評價。《中國環境報》和《天津社聯通訊》對論壇召開和學術觀點予以報導。本書主要觀點還曾在“中國發展論壇2007”(11月,濱海新區)和全國生態經濟學會“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學術會議(2008年3月,福州)做大會主題報告,獲得廣泛好評。
2008年12月獲得天津市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一等獎。
本項研究有8篇階段性成果(以刊物收稿日期計),包括①“論循環經濟與產業生態系統之構建”,《現代財經》2005年4期,②“加強物質流分析和調控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經濟縱橫》2006年2期,③“論經濟理論中循環思想的演變”,《經濟學動態》2006年4期,④“解耦——中國循環經濟深入發展的目標和標準”,《中國軟科學》2007年9期,⑤“物質代謝、產業代謝和物質經濟代謝——代謝與循環經濟理論”,《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6期,⑥ “論循環型社會的內涵和意義”《中國發展》2005年2期,⑦ “循環經濟中政府與市場的作用及其關係探討”,《中國發展》2005年1期,⑧ “循環經濟要求制度建設與市場作用並重”,《中國環境報》(理論版)。其中5篇發表於CSSCI刊物。1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1篇被《新華文摘》論點摘編;1篇論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2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轉載或轉摘;1篇論文被《中國環境報》(理論版)轉載。
成果社會反映
申報成果為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循環經濟深入發展研究”(06&ZD029)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在天津市社聯第23次理論創新論壇(2007年10月)上,作者以此成果的研究內容為基礎,做了題為“破解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學難題”的學術報告,與會專家學者給予高度評價。《中國環境報》和《天津社聯通訊》等媒體對論壇召開和學術觀點予以報導。
本書主要觀點曾在“中國發展論壇2007”(11月,濱海新區)和全國生態經濟學會“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學術會議(2008年3月,福州)做大會主題報告,獲得廣泛好評。
成果引用或被採納情況
本研究成果在多篇學術論文中被引用。經初步檢索,引用本成果的學術刊物論文34篇,其中17篇為CSSCI期刊論文;優秀碩、博士論文28篇。專著的階段性研究成果(8篇論文)中有5篇論文發表於CSSCI期刊。其中,1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1篇被《新華文摘》論點摘編;1篇論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2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轉載或轉摘;1篇論文被《中國環境報》(理論版)轉載。
獲獎情況
2008年12月獲由天津市人民政府頒發的天津市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