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定義
內向傳播,也稱人內傳播或自我傳播,指的是個人接受外部信息並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
特點
人的這種內向的交流是人類最基本的傳播活動,也是人類一切傳播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這種反映又不是對社會關係和社會實踐的簡單的、消極的“複製”,而是一種具有獨特規律的,能動的,創造性的活動。反過來對社會關係和社會實踐產生巨大的影響。
內向傳播是在與他人的社會聯繫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互動性。
形式
感覺和知覺
記憶
思維
想像
情緒和感情
具體內容
自我意識
作為人類,我們都具有獨一無二的思考自身的能力,自我意識就是人所特有的關於“你是誰”以及“你是做什麼的”等一切觀點和態度的總和。自我意識由兩部分組成:自我形象和自我認同。自我形象指的是你認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即你把自己歸入哪一類。
自我認同則常是由自己的成活或失敗經歷而來,因此,它會將你的自我形象染上積極或消極的色彩。這種影響一般分為五個層次:競爭(你認為自己是有能力、有小喇叭的)、價值(你認為他人有多看重你)、認知(你對自己的個性和人格的認識)、影響(你如何評價自己以及由評價而生的感受)以及穩定性(或可變性)。
最早從傳播的角度對人的自我意識及其形成過程進行系統研究的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米德(George Mead)。他在研究人的內省活動時發現,自我意識對人的行為決策有重要影響。自我不以分解成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兩個方面:一方是無組織、無方向的,作為意願和行為主體的“主我”,它通過個人圍繞對象事物從事的行為和反應具體體現出來;另一方是經過
社會化的,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識的社會關係性的體現。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動中形成的,又是這種互動關係的體現。
自我互動
布魯默(Herbert Blumer)在《象徵性互動論》一書中提出,人能夠與自身進行互動——自我互動。這種自我互動在本質上來說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的內在化,也就是與他人的社會聯繫或社會關係在個人頭腦中的反映。不過,自我互動並不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在頭腦中的簡單再現,而是具有獨自的特點。
在自我互動過程中,人腦中會出現關於他人期待的印象,個人會考慮這些期待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但又不是原封不動地接受這些期待。在內向傳播過程中,個人會沿著自己的立場或行為方向對他人期待的意義進行能動的理解、解釋、選擇、修改、加工,並在此基礎上重新加以組合。
自我覺醒
自我覺醒就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對自己的一種反思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人內傳播形式。在我國的
儒家思想中,就很重視長期的自我反思活動。“吾日三省吾身”、“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都是用以完善個人的品德和行為的。
這種自我覺醒和內省式思考並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都發生的,只有在一個人遇到困難、障礙等新的問題狀況,對既有的行為方式是否適用難以做出判斷之際,才會活躍起來。
其過程不是封閉的,而是與周圍的社會環境、與周圍的他人有著緊密的聯繫,它不僅僅是一個橫向的社會過程,而是一個將過去和未來聯繫起來的、縱向發展和創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