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務府漢軍
- 簡稱:“內漢軍”
- 類型:漢軍
- 形式:發往軍台效力贖罪
內務府漢軍簡稱“內漢軍”。① 內務府三旗旗鼓佐領(即包衣漢軍佐領) 下人、管領下包衣漢人的統稱。...
八旗制度中包衣組織的旗鼓佐領有時在一些文獻中也稱“漢軍”,如包衣漢軍、旗鼓漢軍、內務府漢軍等,或直接簡稱漢軍,但實際上旗鼓佐領是滿洲旗分下的包衣組織,...
包衣阿哈即“家僕”,只存在於八旗滿洲之中,其中上三旗的包衣由內務府管轄,服侍皇室;下五旗的包衣分屬下五旗的王公貴族。清昭槤《嘯亭雜錄·漢軍初制》:“...
慧賢皇貴妃(?--1745年),高佳氏(高氏),高斌的長女(或次女),本八旗漢軍包衣。按慣例,出身於內務府漢軍包衣女子必須參加選秀,若入選,只能作“承值侍應之人”...
慧賢皇貴妃(?--1745年),高佳氏,高斌之女,系本八旗漢軍包衣。按慣例,出身於內務府漢軍包衣女子必須參加選秀,若入選,只能作“承值侍應之人”,即使女。雍正...
張宜泉(1720—1770),清內務府漢軍旗。著有《春柳堂詩稿》,現存最早者為光緒年間刊本,由其嫡孫張介卿付梓,對於曹學研究價值極大。其“先世曾累受國恩”,後...
有豫師者,字錫之,內務府漢軍。進士。官至烏魯木齊都統,以講學為桐所傾服。方太后議廢帝,立端王載漪子溥俊為“大阿哥”,桐主之甚力,實皆豫師本謀也。既而...
毓賢(1842年-1901年2月22日),字佐臣,是清朝末年著名的酷吏和極端排外人士。內務府漢軍正黃旗,捐監生,納貲為同知府。他與剛毅的惡行都因為劉鶚的《老殘遊記》...
上三旗包衣漢姓人即內府世仆,旗籍為八旗滿洲,而乾隆帝弘曆曾頒諭明確地說:“至包衣漢軍則皆系內務府世仆,向無出旗為民之例,與八旗漢軍又自有別”(《清高宗...
何式箴是字蔭庭,滿族,內務府正黃旗漢軍,光緒三年丁酉王仁堪榜進士,清代冠縣清官。 ...... 何式箴是字蔭庭,滿族,內務府正黃旗漢軍,光緒三年丁酉王仁堪榜進士,清代...
英廉(1707—1783年)馮氏,字計六,號夢堂,一號竹井老人,遼寧瀋陽人,隸屬內務府漢軍鑲黃旗,清朝大臣。雍正十年中舉人,累官至直隸總督、東閣大學士,仍領戶部。...
姜崇禮(?—1907)字受之,內務府漢軍正白旗人,清朝大臣。鹹豐七年,以拜唐阿為清漪園苑丞。文宗巡幸,嘗詢以事,奏對稱旨,嘉獎之。由員外郎歷內務府卿,加內務...
有的文獻記曹家為“包衣漢軍”、“內漢軍”、“正白旗漢軍”等,應與內務府包衣漢人同義,而與八旗漢軍無涉。因此,曹家乃從滿洲正白旗包衣轉入內務府,故《八旗...
延茂(?—1900)字松岩,杜氏,內務府漢軍正白旗人。同治二年(1863)進士,歷任鴻臚寺少卿、奉天府丞兼學政、大理寺卿、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他整飭軍備嚴謹,澄清...
(漢名魏國賢),正黃旗漢軍,後因三藩入包衣,歸來年份無考——二世(未知)——三世嗣興(漢名未知)——曾孫武士宜(漢名魏九齡,內務府總管)—玄孫清泰(漢名...
內務府漢軍鑲黃旗人。乾隆四十四年三月以協辦大學士署理。署理二個月。楊景素(1711-1799):字朴園。江蘇甘泉人,監生。乾隆四十四年三月由兩廣總督調任,五月到任...
一,遼東的外八旗漢軍旗人二,對內務府旗人在漢軍中所占比例的估計三,漢軍旗人與民人四,清代的“隨旗人”:在旗與民之間五,“隨旗人”勢力的崛起...
唐英,字俊公,漢軍旗人。官內務府員外郎,值養心殿。雍正六年,命監江西景德鎮窯務,歷監粵海關、淮安關。乾隆初,調九江關,復監督窯務,先後在事十餘年。明以...
景山官學是清代旗學之一種。康熙二十五年(1686)設立。位於北京景山附近。初建時,有滿、漢官學各三所,隸內務府。設滿、漢教習及稽察官。選侍衛帝室的三旗(...
漢軍鑲黃旗內務府人。祖籍鐵嶺(今屬遼寧),先世在清初即寓居北京。少年時喜好冶遊,中年一度在外課館。他熟諳經史,工於八股文,對詩詞、小說、戲曲、繪畫及金石...
景恩(劉景恩),號錫三,內務府漢軍正黃旗人。生於鹹豐九年(1859年)。官至內務府奉宸苑卿、蘇州織造、副都統,正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