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側縱束

內側縱束

內側縱束:內側縱束系脊髓下行傳導束之一。此束位於脊髓前束的後部,在腦幹由上、下行纖維組成,在脊髓主要由下行纖維組成。此束纖維始自前庭內側核、網狀結構、上丘、中介核、連合核等。此束在頸髓上部明顯,少量纖維可到腰髓。其功能可能參與頭頸肌的共濟活動和姿勢反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側縱束
  • 外文名: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內側縱束形態學結構及其作用:,與內側縱束相關的疾病:,

內側縱束形態學結構及其作用:

內側縱束,人體組織。位於前索,皮質脊髓前束的背側。
大部分是由前庭神經核向中線兩側發出纖維,此束纖維主要來自同側,部分來自對側,終於灰質板層,繼後到達前角運動神經元。其作用主要是協調眼球的運動和頭頸部的運動。

與內側縱束相關的疾病:

內側縱束綜合徵:內側縱束綜合徵亦稱MLF綜合徵;核間性眼肌麻痹,BielSchowsky—Lutz—Cogan三氏綜合徵,核間性眼球運動麻痹;Lher-mitte氏綜合徵。為內側縱束在神經膝水平處損害引起。其特點為:①側視時眼球不能內轉;②雙側眼球外展出現眼震;③輻輳眼球內轉無障礙。由某學者(1902年)最先報導,L'hermitte氏(1921年)命名為核間性眼肌麻痹。多數病例為血管病引起,有時腦炎、腫瘤、外傷等病因亦可引起MLF綜合徵。本病常伴有腦幹鄰近結構損害,出現單眼性眼球震顫合併水平性注視麻痹,即當眼球企圖水平性向側方偏斜運動時,單眼和內直肌出現麻痹,集合時消失,輻輳功能存在。病變側外直肌運動正常,對側內直肌麻痹,集合功能正常。水平性眼球震顫。一般在向兩側方注視時,外轉眼的眼球震顫比內轉眼顯著。眼球向上方注視時,可見垂直性眼球震顫。
【病因】
為內側縱束在神經膝水平處受損害引起,多為血管病變與腦幹炎症,其次為多發性硬化、橋腦腫瘤(神經膠質瘤)、酒精中毒、梅毒等。以腦血管病為多見,以橋腦的腔隙性梗,即椎基底動脈系統深穿支的閉塞最為常見。
發病機制:是一側橋腦被蓋部病變引起該側橋腦旁正中網狀結構和內側縱束受損的結果。近來認為,支配眼球隨意性水平聯合運動的皮質下中樞位於PPRF,它支配同側外展神經核。並通過MLF支配對側動眼神經核,使同側眼球外展及對側眼球內收。若一側PPRE受損,則兩眼不能向病灶側注視,表現為向病灶側的凝視麻痹。一側橋腦被蓋部病變,若同時使對側已交叉的支配該側內直肌核的MLF受損,可引起病側的前核間性眼肌麻痹,表現為向病灶對側注視時,病灶側眼球不能內收,但健側眼球可以外展,而且輻輳運動也正常。說明兩眼球內直肌麻痹並非由於動眼神經核及其纖維的病損所引起,而是MLF纖維損害所致,表現為病側眼球的外展內收功能皆喪失,而對側眼球內收不能而僅外展保留,故稱為一個半綜合徵。
【臨床表現】
①雙眼輻輳功能存在。側視時眼球內直肌麻痹,但並無動眼神經麻痹的其他表現。眼球外展時出現向外展方向的單眼震顫。②眼球向健側注視時,麻痹的眼球停留在中間位,產生復視,同時出現分離性眼球震顫,即外展的健眼比內收的病眼震顫得更明顯,多數還可出現輕度垂直性眼震。
雙側性核間性眼肌麻痹,表現為雙側非動眼神經損害的內直肌麻痹。此外尚可有眩暈、頭痛、耳鳴、感覺異常、視力視野改變,並可有腦幹受累的各種表現,如偏癱、構音與咽下困難、面神經與三叉神經障礙等。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以眼球側視時,出現不同協同運動障礙,可診為內側束不同部位損害。若伴隨眩暈、頭痛、耳鳴、感覺異常、視力視野改變、腦幹受累的各種表現等均有助診斷。本徵應與核性眼肌麻痹、Duane征、重症肌無力等相鑑別。
【治療】
根據病因治療。可用血管擴張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