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教禮

入教禮,又稱“薩維德利禮”(Savitri)或“系腰帶禮”。入教者的軌範師要把他摟在懷裡過三夜,行禮的最晚期限分別是16歲、22歲和24歲。逾期不行禮者即再無機會,由於主持入教禮的軌範師在地位和關係上有如生父,所以入教者可以襲其姓,但不可妻其女。

入教禮,又稱“薩維德利禮”(Savitri)或“系腰帶禮”。印度教認為人在一生中有兩次獲得生命,第一次得自母親,第二次得自宗教。但是四種姓中只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有資格獲得第二次精神性的生命,從而成為再生人。為此必須行入教禮。作為再生的象徵,入教者的軌範師要把他摟在懷裡過三夜。儀節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軌範師向他唱誦薩維德利聖詩。此後師、詩兩者便成了他宗教意義上的父、母。一個雅利安人只有在行禮以後才可以稱得上在血統上是純粹的,並開始學習吠陀聖典。推其源流,舉行入教禮最初可能是為了開啟教育,向雅利安少年敞開吠陀知識的寶庫,同時使他在戒行方面受到指教;後來又有了滌除罪垢,使入教者具備日後與梵合一的資格的意義。理論上,一個未行入教禮的雅利安人應被視為首陀羅。行禮的年齡,《摩奴法論》規定:婆羅門在成胎後的第8年,羅闍(即剎帝利)在成胎後的第11年,吠舍在成胎後的第12年。希望精通吠陀的婆羅門,可以提前到5歲。希望武藝高強的羅闍,可以提前到6歲。希望發財致富的吠舍,可以提前到8歲。對這三個種姓來說,行禮的最晚期限分別是16歲、22歲和24歲。逾期不行禮者即再無機會,為此他將失去血統和宗教上的認可,在雅利安人社會中受到歧視。對於入教者來說,由於主持入教禮的軌範師在地位和關係上有如生父,所以入教者可以襲其姓,但不可妻其女。入教禮的穩固確立,約在公元前6世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