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鍪

兜鍪

兜鍪,古代戰士戴的頭盔。秦漢以前稱,後叫兜鍪。種類多以形象設定,有虎頭兜鍪、鳳翅兜鍪,狻猊兜鍪,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兜鍪
  • 外文名:ancient helmet
  • 拼音:dōu móu
  • 注音:ㄉㄡ ㄇㄡˊ
拼音,出處與詳解,歷史發展,虎頭兜鍪,鳳棲兜鍪,日本獸角兜鍪,鳳翅兜鍪,重檐兜鍪,

拼音

dōu móu

出處與詳解

通“兜牟”。
1、古代戰士戴的頭盔。秦漢以前稱,後叫兜鍪。
①《東觀漢記·馬武傳》:“﹝武﹞身被兜鍪鎧甲,持戟奔擊。”
②《新五代史·雜傳·李金全》:“晏球攻王都於中山,都遣善射者登城射晏球,中兜牟。”
③宋 洪邁 《夷堅丙志·牛疫鬼》:“﹝牧童﹞見壯夫數百輩,皆被五花甲,著紅兜鍪,突而入。”
④清 趙翼 《孫介眉招食鰱魚頭羹》詩:“鰱魚之美乃在頭,頭大於身如兜鍪。”
⑤魯迅《墳·文化偏至論》:“雖兜牟深隱其面,威武若不可陵。”
⑥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回:“紹以兜鍪撲地”。
⑦《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五回:“一個個身披甲冑,頭戴兜鍪,右手操劍,左手握盾。”
2、代指士兵。
①宋陸游醉歌》:“甲第從渠饜粱肉貂蟬本自出兜鍪。燮理陰陽豈不好,才得閒管晴雨如鵓鳩。”
②宋 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歷史發展

兜是一種形同口袋,非整盔塑造,有一定可變性的頭盔,大多數兜鍪除了能保護頭部的防護外更能護全頭、頸、喉、而且兼護部分面部及肩部。戰國之前頭盔都稱之為胄,戰國後隨著技術革新,也給頭盔賦予了新的名稱“兜鍪(doumou)”。
兜鍪
而到了隋朝,世界各國之間有了初步的聯繫,這個時期便出現了以野獸為造型的獸頭兜鍪,主要是以獅頭為造型的獅頭兜鍪,融入中國後獅頭逐漸被更具中國色彩的虎頭取代。這種虎頭兜鍪對民俗的影響也很大,以至於之後民間盛行給男童戴虎頭帽以求健康平安的意願。

虎頭兜鍪

唐朝後,處於中國歷史巔峰的封建大帝國,無論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各項都空前強盛繁榮,在技術上積極汲取了國外先 進技術融入漢文化,逐漸發展出具備中國特色的兜鍪。在兜鍪的盔飾上多以鳥翅最為常見鳳棲兜鍪。
虎頭兜鍪虎頭兜鍪

鳳棲兜鍪

至五代後,兜鍪的風格進一步發育成熟,裝飾本身也富於實用性,盔飾上鳳翅已與後世相近,不再像盛唐那樣為滿足視覺欲望而做的純粹藝術造型。同時也出現的獸角獠牙等形象的兜鍪,並且對日式兜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鳳棲兜鍪鳳棲兜鍪

日本獸角兜鍪

宋朝兜鍪發展已經定型,主要有鳳翅兜鍪、狻猊兜鍪、陷陣兜鍪。自宋以後,除了個別朝代,兜鍪的形式基本保持不變,沒有較大的發展和改變。
日本獸角兜鍪日本獸角兜鍪

鳳翅兜鍪

遼、西夏、金時期擁有豐富的鐵礦和更好的冶鐵技術,鍛鍊出質量較高的鐵兜鍪。開始流行在完整的鐵笠帽的帽檐邊綴鐵簾的笠狀重檐兜鍪。
鳳翅兜鍪鳳翅兜鍪

重檐兜鍪

元朝時期由於蒙古歷來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甲冑基本同屬同一類型。並且建立元朝以後,也並沒有強力推行名族同化政策,加之其歷史極短,所以兜鍪的風格繼續保持著宋代的風格。明代繼續沿用宋代形成的“鳳翅兜鍪”至清朝後,在列強入侵中,火器大量出現,甲冑兜鍪如戲袍一樣毫無作用,至此兜鍪逐漸的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重檐兜鍪重檐兜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