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徵
A型魏氏梭菌屬產氣莢膜梭菌A型,革蘭氏染色陽性,單個或呈雙存在,有莢膜,大小為(1.0-1.5)微米×(4.0-8.0)微米,芽孢呈卵圓形,位於中央或偏端。菌落圓形﹐光滑隆起,直徑約2毫米,在山羊全血平板上出現雙圈溶血,內為透明的β溶血,外為較暗的α溶血。能發酵葡萄糖、乳糖、麥芽糖、蔗糖及山梨醇並產酸產氣,對甘露醇、水楊苷、衛茅醇反應陰性,不產生靛基質,能還原硫酸亞鐵,產生硫化氫,液化明膠、在半固體中不移動,接種牛乳培養基呈“洶湧”發酵反應。本菌雖為厭氧菌,但在培養時不需要嚴密的厭氧條件。在厭氣肉肝湯中生長較快。該菌可產生外毒素(α毒素),具有溶血性,對兔有致死性,不耐熱,60℃10min即失去活性,具有抗原性,經化學藥物作用後變為類毒素,破壞毒性而保持抗原性。
本菌繁殖體抵抗力不強,一般消毒藥即可殺死。但芽孢抵抗力強,100℃可耐受1-5小時,20%漂白粉、3.5%氫氧化鈉方可將其殺死。
為害症狀
病兔體溫通常不高,精神沉鬱,食慾廢絕,急性下痢,糞便帶血或呈黑色膠凍狀,有腥臭味。肛門周圍、後肢及尾部被毛潮濕﹐並沾有稀糞。兔體嚴重脫水、消瘦,多在出現症狀後12-48小時死亡,少數病兔可拖至7天或更長時間,最終死亡。
流行情況
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兔。魏氏梭菌廣泛存在於土壤、糞便和消化道中,寒冷,飼養不當特別是當飼餵過多精料時可誘發本病。消化道是主要傳播途徑。各品種、年齡和性別的兔皆可感染,尤以幼兔和青年兔發病率較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季節最為常見。
病理變化
病死兔腹腔散發特殊的腥臭味。胃膨脹,充滿未消化的飼料和氣體,胃黏膜脫落,尤其胃底部黏膜嚴重脫落,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和黑色潰瘍斑點。肝臟腫大,質地變脆﹑充血,有散在的出血斑點。心臟表面血管擴張,呈樹枝狀,心內,外膜有出血斑點。小腸內充滿氣體和稀薄的膠凍樣內容物﹐腸壁薄而透明。盲腸內充滿氣體和黑綠色水樣糞便,有的完全排空,漿膜及黏膜有瀰漫性充血和出血斑,腸系膜淋巴結充血、水腫。膀胱充滿茶色尿液。
防治措施
預防措施
注射A型魏氏梭菌氫氧化鋁滅活菌苗,成年兔每隻注射2毫升,青年兔和幼兔1毫升,7天后以同樣劑量重複注射一次。免疫保護期4-6個月。
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消除誘發因素,少餵含有過高蛋白質的飼料和過多的穀物類飼料。
引進種兔要隔離觀察飼養15天,確認無病後才能混群。
經常消毒兔舍、兔籠及用具,滅鼠滅蠅、病死兔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律深埋或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