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起鶻落:風堂談藝錄

兔起鶻落:風堂談藝錄

這部《兔起鶻落--風堂談藝錄》(作者章嘉陵)是一本隨筆性的談藝錄,裡面匯集著名老藝術家人生的思想和藝術感悟。內容選自作者九十年代至近期的談藝隨筆,一半是表達自己的意志又要讓自己和讀者不受其束縛,另一半不僅探索藝術至高境界,還為他人談藝術,希望人們的生活過得充實美好。 《兔起鶻落--風堂談藝錄》談藝錄圖文並茂,分為五部分:趣味與欣賞、雪泥鴻爪、繪畫之道、書法雜談、思與想。

基本介紹

  • 書名:兔起鶻落:風堂談藝錄
  • 出版社:江蘇美術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 頁數:366頁
  • 開本:32
  • 品牌:江蘇美術出版社
  • 作者:章嘉陵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445275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兔起鶻落--風堂談藝錄》(作者章嘉陵)是一本圖文並茂的藝術隨筆,娓娓講述如何欣賞藝術,如何享受生活中的藝術。
這本書從外象去洞察事物本質,看清激變的時代與人生本然。告訴人們如何少些煩惱、多些快樂。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沉靜熟慮的藝術思想和人生感悟非常值得現代熱愛藝術和生活的讀者在茶餘飯後細細品味和欣賞。此書在圖文編排上給讀者呈現文氣清新的閱讀體驗。

圖書目錄

趣味和欣賞
享受藝術
茶硯樓
觀者之趣倍於箇中
郎廷極
坐殘明月
太始混沌
創作的樂趣
陶瓷夢
藝術與茶
閒章寄情
偶然之所得
體清
題西陵峽
評畫的尺子
夢境美
烏有小鎮
王家銀畫展序
書聽松
人情必有所寄
真情
趣味生活
乾荷葉
暮春的點綴
小品與江南人
三種美感
恰到好處
雲山醉我也醉
詩的興、比、賦
忌做作
游桃花潭
顛人書法
幸福的人
鑑定與藝術
靈感
胡謅三分亂
時代和藝術風格

抒情
讀清人筆記
縝密與放達
貌、姿、態
詩畫家之眼
中西方繪畫的審美習慣
龍門
吾愛吾屋
辦畫展
三寶
探索古陶
兩隻仕女瓷瓶
文藝上的另一類人
為自己的畫冊寫跋
火車上的日記
雲霧夜色
藝術的定義
欣賞藝術
愛不在就放手
論收藏
金山
由讀書而感
雪泥鴻爪
璜茅一日
登鐘山
江浦圩套行
淤塘
虞山行
盧溝橋
古運河與邵伯湖
繪畫之道
民族的藝術
題《夔門雄》
覺和悟
認識和實踐
大家
藝術家
圓因用閃
繪畫的筆墨形式和內容
氣質
殊途同歸
臨摹與創作
我畫《詩經》
論畫的幾個要素
尹紉蘭
茶几
筆墨
個性、文化、風格的
關係
形和色的不定性
繪畫語言
再論以意作畫
學八大山人
內容決定筆墨
作品的好盡和痕跡
藝術軌跡
坐深松子落空枰
藝術取向
筆墨與音符
高簡
玩一瓷銘
古意
畫忌
遊戲
文和畫
情是創作機杼
中國特色
獨立的人格
死而後生
尋找拓寬山水的畫法
自勝與孤獨
意行偶到無人處

繪畫的孕育和培育
墨分五色和墨分三色
不至岳而山
讀《公安與竟陵》
讀吳冠中
從有我到無我
無不可畫
如何作畫
心情軌跡
畫有三看
無用之有用
圍魏救趙
畫的荒誕與取巧
文體和風格
手卷和小品
從物象美到繪畫美
畫的積墨與收拾
寓真於誕
畫中的氣
以意作畫
水到渠成
宣紙與用紙
走陌生路
突破的反思
非常
非常法
勢與術
體察
跟老師學藝
畫丁
說頹
學和修養
性情與畫風
畫貴敢
論簡
老人須壯膽
順性而為
十八般武藝
馬蒂斯
沒有不可能的
畫中的天空
家數
繪畫的場面
談鄧麗君
頭眼手
三張桌子
最高點
寫史和畫畫
現代審美特點
西方美術100年之我見
書法雜談
今草狂草與文字發展
學草書
書法的學習
東坡談書法及其他
現代書法
書畫三則
書法的生與熟
行草的審美
回某某同學的信
思與想
兩類作家
答常國武先生—□□
說志
漫漫時空找個座
石濤
石溪
南京大蘿蔔
灰調
論中國畫尚黑
闖紅燈
負重與輕鬆
趣的人生
米開朗基羅
藝術的地位
藝術家
大智不爭
跌跤
胡謅文字
養花之道
脊樑
生意
做人
梅花開梅花落
石碾子
理想主義
看畫方面談
詩書畫三兄弟
詩人的明察
藝術的時代性
禪之道近藝
經得起輕重
六十禪悟錄
詩意和窮
裹足
藝術要清高
生活
文藝百花園
大偏至正
人性的欠缺
哲學與藝術
尋找自我
吾國文學大病有三
大雁西南飛
道正勝於速度
人間可哀和人間可愛
論隱者
封建社會裡的讀書人
天才之不幸
散炎徐青藤之一
——博學多才
散談徐青藤之二
——繪畫審美變革中的驍將
散談徐青藤之三
——天才之死
散談徐青藤之四——學畫
散談徐青藤之五
——餓倒天才
人皆中人
文滅質和博溺心
狂狷
變化產生美
跬步
村舍美
碧螺春
走進自然
三年艾
別Mohhajei
孔子學琴
孔子困於陳蔡
讀李廣
太史公評諸子
讀《明清性靈小品》序
童心
何玉琴
金香玉
希望與長壽
讀書兩則
讀書人的兩件事
辜鴻銘論文明
平靜的生活
民智未開
因果之用
親熱和爭鬥
經濟學家與藝術家
賺錢與做事
成事者勇
深則黑
文學藝術的獨立性
藝術家和藝術的實踐者
讀叔本華
爆竹
藝術是遊戲
學個真本領活著
收穫
素質——為西寧素質教育基地書
勞動者

人格
錢永健的諾貝爾化學獎
北京的城和城門
杜建新——代序
哲學和藝術的殊途同歸
民族精神與經濟
抽象寫意和哲學
讀歷史
遺棄的花園
從愛談起
仰望生死兩茫茫
死亡
麻雀
意志和理智
不同人生路
從懷特海論美談起
埴木
開卷有益
創作的本源
後記

文摘

擊築、擊缶是什麼樣的音樂沒有聽過,之於塤,聽過,背景是古城城垛黑影中的一角,還有那落盡了葉子的冬樹襯托著殘雷,聲景相融,淒涼委婉,讓人傷心不已。
想想秦王的擊缶聲,在空蕩蕩秦宮中迴響,確實有點慘澹。之於那高漸離的擊築,和著“壯士一去不復返”低昂激越的歌,完全把你帶進了黑暗無邊的年代。
“寶瑟難聽箏好聽”,指的是大眾審美的客觀現實,然而,美育的目的是要讓更多的人懂得情感的深入並由此得到藝術的享受,包括塤之美、缶之美和築之美在內的各種美的享受。擴大美的欣賞正是擴大人生的享受,而這種增加的享受是需要深入學習和深入探求的,並以喜愛為動力。當你獲得了新的審美享受之後又會對此增加更多的興趣,對詩詞的興趣,對繪畫和書法的興趣,對文學的興趣和對音樂的興趣。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藝術或文學的門類,一步一步擴大自我享受的天地,讓生活變得充實有趣。
我們在大自然中見到的山山水水,那不是藝術,有才能的人把見到的、覺察到的山和水經過思索,自己感動之後認為最珍貴的一種精神和情感,經過加減並造出新境地,那是藝術,這已經是從客觀世界變成了主觀世界的產物。在這個過程中,取材的優美,篩減的得度,精神的精微,表現的超群,構成了藝術的價值,呈現出泰山的高度。
欣賞淺薄,其享受也少;欣賞深入,其享受也多。不登泰山無以覽天下。
有茶一杯,高朋對坐,海闊天空,上溯秦漢諸子,下抨俗子時文.激盪慷慨,扼腕歌嘯,喜悲在懷。
置硯數方,寶架聚古,畫案添香,閒時篆書刻銘,趣來撫玩摩挲,錘擊雕鏤,鑿琢磨礪,其樂無窮。
這是刻在鎮紙上的兩句話,上句言茶,下旬說硯,可見主人嗜茶愛硯,並為自家書房畫室起了個名——“茶硯樓…。,刻了一方“茶硯樓”的閒章印,可以鈐印在畫上。後來鎮紙送給了朋友,然而,茶與硯在茶硯樓上是不缺的,主人常於秋雨的窗下,或長夏蟬鳴睡起之時,沏上一壺涌溪火青,神清意靜,游心太玄,或遇冬雪,如花墜下,與架上青花瓷瓶相輝映,茶上的青煙,裊裊於筆硯之間。
“觀者之趣,倍於箇中”,識得此中道理,多不少人生樂趣。
繫舟柳下,不一定勝過觀繫舟柳下。當年夜出黃山,—輪明月高掛在屏風似的黃山之上,溪水石橋,山野原樹,白屋人家,有老人在院外場上納涼,納涼老漢之樂,不如我觀納涼老漢之樂,此可謂是“倍於箇中”。以此推想,欣賞音樂之趣,往往不亞於演奏音樂之趣;讀詩之趣,不一定遜於寫詩之趣,這大有鼓吹懶惰之嫌了,不必在意。因為痴於所愛的人很多,謅者就是一個和泥巴、掄鐵錘的呆子,說得好聽一點是人情必有所寄。之於提倡“觀者之趣,倍於箇中”,是希望不要少了生活的樂趣。這是人生樂趣中不小的一個部分。當興趣和愛好缺少投入其中的條件,不妨可以用觀者的身份去得到,並不會少於參與箇中的樂趣。愛畫,可以去畫,愛金石,可以去鐫刻,再愛音樂、愛古詩卻沒有時間去學,這時,可以用“觀者之趣”去得到它們,會多一些美的人生享受和生活的樂趣。
愛山水可以登山,可以涉水。隨著老之將至,爬山,漸漸力不從心,可以學著張操“臥遊其間”以作神遊,得到遷想妙得的快樂,以“風景舊曾諳”去尋找“日出江花”的佳境,懂憬美景是取之不盡的享受。只要不把心靈的窗扉關上,即使一百歲,同樣可以得到珠峰巔頂的樂趣。何單調枯寂之有呢? 康熙年間,“郎窯”在江西巡撫郎廷設的策動下,仿古器,推陳出新,形成—代陶瓷品種。郎窯的“蘋果青”、“郎窯紅”名貴當時,有詩云: 中丞(指郎廷極)嗜古衡鑑精,網羅法器借品藻。
乾坤萬象歸陶甄,雨過天青紅琢玉。(“雨過天青”和“紅琢玉”是郎窯品種)
中丞嗜古得遺意,政治餘閒程藝事。
這些是當時情況的寫實。
我們可以看出郎廷極酷愛古瓷,從而建窯,注重仿古,推陳出新,形成新穎陶品。正因為將天地萬物注入陶瓷上(網羅法器借品藻),創新釉彩,在民間製作中加進了他的審美認識,形成了既新又好的瓷器品種,是愛好、汲古、出新、品鑑的結果,既是生產又是藝術的創造。 和郎廷極相似的還有陳鴻壽(曼生),他精於書、畫、印,在冶漂陽時痴於壺藝,並參與制壺,他做的壺,後來被稱作“曼生壺”,簡潔、大氣,有成就。
據說高鳳翰(南阜)治端州時,癖愛硯。他是畫家,與硯有情,端硯則“為悅己而容”。於是我們有“滴水硯”可以欣賞,“滴水硯”在端硯雕刻上形成鏤空形式美,傳說鏤空的藝術形式與高鳳翰有關,果真如此,南阜之功不可磨滅。P15-18

後記

這些篇幅寫作起來雖是輕鬆的,因為是平時一點一滴積聚而成;但把這些雜遢的文字編成書就難得多,是原先沒有想到的。為了這本書的付梓出版,汪可夫、張明權、董仁山、虞瑾諸朋友為此也付出了大量精力。尤其張明權先生再三鼓勵我成書,並奔波出版,為此書付印做出了最大努力。我想,這都是作為華夏兒女付出的一種貢獻精神、一種墾荒精神和不問收穫的奉獻精神吧,在這裡表示深厚的致意!

序言

1993年開始寫我的藝術雜記,有讀書所感,有刨作所悟,還有對藝術的認識,一念既出。想到就寫,蘇軾有“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再難摹”,是生怕忘卻,於是選了“兔起鶻落”作題目。
在澳無事,想到整理這些藝術殘稿,最後將這些分散雜遢的內容歸於“趣味與欣賞”、“書畫之道”、“思與想”幾個部分。這就是本書的緣起。
寫作是個人的事情,也是個人認識和實踐的記錄,既要表達出自己的意志,還要讓自己和讀者不受其束縛,奔向更高的境界,為後來的探索者墊石鋪路。正因為是個人的認識,也許會有偏見的地方,但這都是筆者的真實實話。
寫作雖是個人的事情,一半為自己,常常可以鑒照,另一半為他人,普及藝術,希望人們生活過得美好而藝術。
美,在我們身邊,藝術,在我們身邊。學習有關藝術的知識,會帶給自己許多生活的享受,在這方面的知識越豐富,享受也越多。藝術不是高不可攀,但要不斷學習,這個過程也是享受的過程。學藝術不一定去畫,而是學習懂得,懂得就可以欣賞並樂在其中。比如我們遊山玩水,不僅是在看山看水,而是在玩自己的知識,玩靈性、玩感悟,於是,不知不覺中你感受到美的幸福,體味了真正的生活快樂,這正是人生快樂的終極目標吧。
在一處正確的東西在別處未必適合,想善讀者會在分散的論述中把握整體傾向,一如果,你在這本書中能獲得自己所需,便可從外象去洞察事物的本質,看清激變時代與人生本然的一象,可以少些煩惱、多些快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