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兔水皰性口炎
- 類屬:急性傳染病
- 主要特徵:口腔黏膜水泡性炎症
- 病毒:水皰性口炎病毒
簡介,診斷,防治,
簡介
本病是由水皰性口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以口腔黏膜水泡性炎症為主要特徵。因病兔伴有大量流涎,故又稱為“流涎病”。該病主要侵害1—3月齡的幼仔兔,以斷乳後1—2周齡的仔兔最易感,成年兔較少發生。自然感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健康兔因接觸、食入病兔口腔分泌液或壞死黏膜污染的飼料、飲水而感染,死亡率可達50%。口腔黏膜塗布人工接種發病率可達67%。肌肉注射也可感染,潛伏期為5—7天。
診斷
病初口腔黏膜潮紅,採食量減少,體溫正常,隨著病程的發展,病兔的唇、舌和口腔黏膜等部位出現粟粒大小,甚至更大一點的水皰。水皰破潰、形成潰瘍或爛斑,口角流出大量分泌物,使下頜和前肢部位的被毛粘濕成片。若有繼發性細菌感染,舌、口腔黏膜會發生壞死,並散發出惡臭氣味,體溫升高,食慾下降或拒食。病的後期,病兔精神沉鬱、腹瀉、虛脫、消瘦甚至癱瘓,通常於發病後5—10天死亡。
防治
目前對本病尚無有效的防治方法。發病時應立即隔離病兔,防止疫情擴散。兔舍、兔籠、用具等可用1%—2%的氫氧化鈉、20%的熱草木灰或 0.5%的過氧乙酸消毒。並按常規方法時行對症治療和防止繼發感染。可用磺胺二甲基嘧啶進行藥物預防,劑量為0.1克/公斤體重,每日1次,連用3—5 天。病兔局部用藥可選擇2%的硼酸,2%的明礬溶液,或1%的鹽水沖洗口腔,然後塗布碘甘油、2%的硫酸銅溶液或0.05%的結晶紫,並配以打水作為飲用水,飼料應柔軟易消化。避免用粗糙、堅硬的飼料以防口腔黏膜損傷並引起進一步感染。平時應加強飼養管理,防止引入病兔,尤其在春秋季節更應加強衛生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