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原理與技術(201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內容簡介,教材目錄,

內容簡介

《免疫學原理與技術》共13 章,內容包括免疫系統、抗原、抗體、細胞因子、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免疫應答、免疫調節、抗感染免疫、免疫病理、免疫防治、免疫學技術、抗原抗體製備技術等。在內容設定上,既傳承傳統教材的編寫體系,又體現“反映前沿進展,聯繫技術、工程實踐”的編寫原則,適度增加免疫學技術的相關內容。採用紙質教材配套數字課程的出版形式;數字課程內容包括知識拓展、發現之路、套用案例、動畫、自測題、教學課件和參考文獻等數字資源。
《免疫學原理與技術》可作為高等院校生物技術、生物工程、製藥工程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關科研工作者及生產技術人員參考。

教材目錄

前輔文
1 緒論
1.1 免疫學基本概念及免疫的功能
1.1.1 免疫及免疫學基本概念
1.1.2 免疫的基本功能
1.1.3 免疫應答的類型
1.2 免疫學發展簡史
1.2.1 經驗免疫學時期(17—19 世紀)
1.2.2 實驗免疫學時期(19 世紀中葉—20 世紀中葉)
1.2.3 現代免疫學時期(20 世紀中葉至今)
1.3 免疫學在生命科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1.3.1 免疫學與生命科學
1.3.2 免疫學的套用
1.3.3 免疫學與生物技術產業
2 免疫系統
2.1 免疫器官
2.1.1 中樞免疫器官
2.1.2 外周免疫器官
2.2 免疫細胞
2.2.1 淋巴細胞
2.2.2 抗原提呈細胞
2.2.3 其他免疫細胞
2.3 免疫分子
2.3.1 膜結合型免疫分子
2.3.2 分泌型免疫分子
3 抗原
3.1 抗原的概念及性質
3.1.1 抗原的異物性
3.1.2 抗原的特異性
3.1.3 影響抗原誘導免疫應答的因素
3.2 抗原表位
3.2.1 線性表位和構象表位
3.2.2 T 細胞表位和B 細胞表位
3.2.3 共同抗原與交叉反應
3.3 抗原的分類
3.3.1 根據化學性質不同分類
3.3.2 根據抗原與機體的親緣關係分類
3.3.3 根據誘生抗體時是否需要Th 細胞參與分類
3.3.4 根據抗原的來源分類
3.3.5 其他分類
4 抗體
4.1 抗體的基本結構及功能
4.1.1 抗體的基本結構
4.1.2 抗體的功能
4.2 抗體的分類與多樣性
4.2.1 抗體的分類
4.2.2 抗體的多樣性
4.3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4.3.1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組成
4.3.2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特點
5 細胞因子
5.1 細胞因子的分類
5.1.1 白細胞介素
5.1.2 集落刺激因子
5.1.3 干擾素
5.1.4 腫瘤壞死因子/ 淋巴毒素
5.1.5 生長因子
5.1.6 趨化因子
5.2 細胞因子受體
5.2.1 細胞因子受體的分類
5.2.2 細胞因子受體中的共用鏈
5.2.3 可溶性細胞因子受體
5.3 細胞因子的生物學效應
5.3.1 介導和調節固有免疫應答
5.3.2 介導和調節適應性免疫應答
5.3.3 刺激造血
5.4 細胞因子的檢測及套用
5.4.1 細胞因子的檢測
5.4.2 細胞因子的套用
6 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
6.1 MHC 的分子結構
6.1.1 MHC 分子的共性
6.1.2 MHC Ⅰ類分子的結構
6.1.3 MHC Ⅱ類分子的結構
6.1.4 MHC 與多肽結合的結構基礎
6.2 MHC 的基因簇及特徵
6.2.1 MHC 的基因簇
6.2.2 MHC 分子表達的調控
6.3 MHC 的多樣性與生物學意義
6.3.1 MHC 分子的多樣性
6.3.2 MHC 的單倍體遺傳和連鎖不平衡
6.3.3 MHC 分子多樣性的生物學意義
7 免疫應答
7.1 固有免疫應答
7.1.1 固有免疫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
7.1.2 固有免疫應答的特點
7.1.3 固有免疫應答與適應性免疫應答的關係
7.2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7.2.1 抗原提呈細胞
7.2.2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7.2.3 MHC 分子的交叉提呈
7.2.4 其他抗原提呈
7.3 適應性免疫應答
7.3.1 T 細胞對抗原的識別
7.3.2 T 細胞的活化
7.3.3 T 細胞克隆性增殖與分化
7.3.4 細胞免疫的應答效應
7.3.5 B 細胞對TD 抗原的免疫應答
7.3.6 B 細胞對TI 抗原的免疫應答
7.3.7 體液免疫應答的一般規律和效應
7.4 補體與免疫應答
7.4.1 補體系統概述
7.4.2 補體系統的激活
7.4.3 補體活化的調控
7.4.4 補體的生物學作用
7.5 免疫耐受
7.5.1 免疫耐受概述
7.5.2 免疫耐受的誘導或形成條件
7.5.3 免疫耐受形成的機制
7.5.4 免疫耐受與臨床醫學
8 免疫調節
8.1 基因水平的免疫調節
8.1.1 MHC 基因對免疫應答的調節
8.1.2 非MHC 基因對免疫應答的調節
8.2 免疫分子對免疫應答的調節
8.2.1 抗原對免疫應答的調節
8.2.2 抗體對免疫應答的調節
8.2.3 補體對免疫應答的調節
8.2.4 細胞因子對免疫應答的調節
8.2.5 受體分子對免疫應答的調節
8.2.6 獨特型網路對免疫應答的調節
8.3 免疫細胞對免疫應答的調節
8.3.1 巨噬細胞對免疫應答的調節
8.3.2 DC 對免疫應答的調節
8.3.3 NK 細胞對免疫應答的調節
8.3.4 T 細胞對免疫應答的調節
8.3.5 B 細胞對免疫應答的調節
8.4 神經- 內分泌- 免疫網路的整體免疫調節
8.4.1 神經、內分泌系統對免疫系統的調節
8.4.2 免疫系統對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8.5 群體水平的免疫調節
8.5.1 MHC 基因多態性的免疫調節
8.5.2 抗原受體庫多樣性與免疫調節
9 抗感染免疫
9.1 抗細菌感染免疫
9.1.1 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9.1.2 抗胞內菌感染的免疫
9.2 抗病毒感染免疫
9.2.1 抗病毒感染的固有免疫
9.2.2 抗病毒感染的適應性免疫
9.3 抗寄生蟲感染免疫
9.3.1 抗寄生蟲感染的固有免疫
9.3.2 抗寄生蟲感染的適應性免疫
10 免疫病理
10.1 超敏反應
10.1.1 Ⅰ型超敏反應
10.1.2 Ⅱ型超敏反應
10.1.3 Ⅲ型超敏反應
10.1.4 Ⅳ型超敏反應
10.2 自身免疫與自身免疫病
10.2.1 自身免疫的發生與生理作用
10.2.2 自身免疫病及其分類
10.2.3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損傷機制與典型疾病
10.2.4 自身抗體及臨床意義
10.3 免疫缺陷病
10.3.1 免疫缺陷病分類
10.3.2 免疫缺陷病的特點
10.4 腫瘤免疫
10.4.1 腫瘤抗原
10.4.2 腫瘤免疫機制
10.4.3 腫瘤免疫診斷和治療
10.5 移植免疫
10.5.1 移植及移植排斥反應的類型
10.5.2 移植排斥反應的機制
10.5.3 移植排斥反應的免疫防治
11 免疫防治
11.1 免疫預防
11.1.1 免疫預防概況
11.1.2 免疫預防分類
11.1.3 疫苗概述
11.1.4 疫苗的發展
11.1.5 疫苗的套用及前景
11.2 免疫治療
11.2.1 免疫治療分類
11.2.2 分子免疫治療
11.2.3 細胞免疫治療
11.2.4 免疫調節劑
12 免疫學技術
12.1 血清學檢測技術
12.1.1 免疫沉澱試驗檢測技術
12.1.2 免疫凝集試驗檢測技術
12.1.3 補體結合試驗檢測技術
12.1.4 中和試驗檢測技術
12.2 免疫電泳技術
12.2.1 微量免疫電泳技術
12.2.2 對流免疫電泳技術
12.2.3 火箭免疫電泳技術
12.2.4 交叉免疫電泳技術
12.2.5 親和免疫電泳技術
12.2.6 免疫印跡技術
12.3 免疫標記技術
12.3.1 免疫酶標記技術
12.3.2 免疫螢光標記技術
12.3.3 生物素- 親和素標記技術
12.3.4 免疫膠體金標記技術
12.3.5 放射免疫標記技術
12.4 免疫組織化學技術
12.4.1 免疫螢光組織化學技術
12.4.2 免疫酶組織化學技術
12.4.3 親和免疫組織化學技術
12.4.4 免疫金銀組織化學技術
12.4.5 雙重或多重免疫組織化學技術
12.5 免疫細胞分析技術
12.5.1 免疫細胞的分離、純化和鑑定
12.5.2 免疫細胞功能測定 204__
12.5.3 免疫複合物的檢測方法
12.6 其他免疫學技術
12.6.1 免疫沉澱技術
12.6.2 免疫共沉澱技術
12.6.3 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
12.6.4 RNA 免疫沉澱
12.6.5 免疫PCR 技術
13 抗原、抗體製備技術
13.1 抗原製備技術
13.1.1 天然抗原的製備與套用
13.1.2 人工抗原的製備與套用
13.2 疫苗製備技術
13.2.1 疫苗製備概述
13.2.2 疫苗的基本製備技術
13.2.3 傳統疫苗的製備與套用
13.2.4 基因工程疫苗的製備與套用
13.3 抗體製備技術
13.3.1 多克隆抗體的製備
13.3.2 單克隆抗體的製備
13.3.3 基因工程抗體的製備
13.3.4 抗體的大規模製備
附錄 名詞縮略語簡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