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克魯希諾戰役
- 地點:當代俄羅斯西部邊境內的小鎮克魯瑟諾
- 時間:1610年六月
- 參戰方:波蘭立陶宛聯邦;沙皇俄國,瑞典聯軍
- 結果:波蘭獲勝
- 參戰方兵力:波蘭6500人;沙皇俄國3萬,瑞典5000
- 傷亡情況:波蘭損失400人,聯軍損失5000人
- 主要指揮官:若烏凱夫斯基;蘇斯基
波蘭-立陶宛的東擴,波蘭軍隊的入侵,逐步西化的俄羅斯軍隊,波蘭騎兵的偉大勝利,俄羅斯人的至暗時刻,
波蘭-立陶宛的東擴
17世紀初,沙皇俄國繼續著自己向西方緩慢擴張的態勢。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拉鋸,俄羅斯人的西部邊界,依然被波蘭-立陶宛聯邦所阻擋。而日益強大的瑞典王國,則在北方形成了影響局勢的第三股勢力。他們之間的互相扯皮,決定了波羅的海東岸與東歐大平原的動盪歷史。
此時的俄羅斯,已經通過各種手段進行提升與自強。但因為宗教和制度問題,依然難以被西方世界所接納。
17世紀初的波蘭-立陶宛聯邦,由西吉斯蒙德三世(齊格蒙特三世)擔任國王。作為瑞典國王約翰三世的兒子,他首先在1587年被波蘭-立陶宛的聯邦議會任命為國王。五年後,才繼承了母國瑞典的王位。所以,在他的治下存在一個名義上非常強大的封建聯邦帝國。這對於東面的俄羅斯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對於當時的波蘭貴族而言,主要的安全壓力都來自東方和南方。其中,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巴爾幹北部的擴張步伐緩慢而有限。哪怕曾經在幾次規模不大的戰爭中獲勝,也並沒有改變地區局勢平衡的實力。眾多地位不等的地方勢力,成功的將雙方的直屬領地分開,起到了緩衝區效果。但東方的俄羅斯人就沒有那么溫情克制。波蘭人也非常看重大平原等地的潛力,希望能夠將聯邦的邊界繼續東擴。
因為東方和南方的擴張不僅直接收益少,還容易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西伯利亞的凍土,不能滿足皇室殖民的胃口。南方的大平原又是哥薩克匪幫與奧斯曼保護國的天下。只有西方的白俄羅斯地區和波羅的海東岸,是最容易下手的肥肉。經歷了前一個世紀的諸多嘗試,西進已經成為了俄羅斯菁英階層的普遍認知。
但原本看似兩強相爭的格局,很快因為雙方的內部問題而變的更加複雜。首先是瑞典人擁立了查理九世(卡爾九世),將西吉斯蒙德廢黜。後者一下子失去了母國的資源支持,只能在南方的聯邦內部做一個隨時懂得妥協的君主。但他並不甘心這樣吃虧受氣,一直都希望拿回瑞典王位。
儘管沒有什麼波蘭-立陶宛貴族支持,他的態度還是影響了瑞典。他們過去一直幫波蘭對抗俄羅斯,如今則越來越傾向於中立或索性聯俄。加上聯邦在之前的戰爭後,幾乎獨吞了利沃尼亞地區,讓期望商業利益的瑞典貴族也很是惱火。
俄羅斯這邊也有自己的麻煩。在鮑里斯死後,受到波蘭資助的部分國內貴族,裡應外合地弄出了一個偽德米特里(偽季米特里一世)沙皇。這無異於將原本傾向集權君主制的國家,從內部進行了解構。
1605年,小規模的邊界衝突開始在聯邦與沙俄之間展開。一些銳意進取的波蘭貴族,開始同邊上的俄羅斯地方勢力展開廝殺。而俄羅斯人則還忙於解決內部問題,他們用政變手段除掉了偽德米特里沙皇。他們甚至將假冒者的骨灰裝入大炮,向著趕來增援的波蘭軍隊開火。
隨著500名在莫斯科保衛偽德米特里的波蘭士兵被殺,聯邦不得不花更多資源準備馬上開始的戰爭。他們甚至還找出了第二個偽德米特里(偽季米特里二世),並為他組織了一支由東部貴族、克里米亞韃靼人與哥薩克組成的僱傭軍。但在聯邦的計畫就要成功時,瑞典人開始出手干涉。
波蘭軍隊的入侵
1609年,眼看西吉斯蒙德三世的勢力將占據大半個東歐,將其逐出瑞典的查理九世決定幫助俄國。瑞典國王與瓦西里四世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並開始派出僱傭軍去海對岸作戰。
另一方面,西吉斯蒙德三世自己也沒有頂住權力的誘惑。雖然他還在派兵支持偽德米特里,卻已經決定將這個影舞者一腳踢開,讓自己成為俄羅斯沙皇。這就讓很多原本親波蘭的俄羅斯地方貴族,開始掉頭反對波蘭。他們最初支持波蘭國王的行動,只是希望將自己從沙皇的集權進程中解放出來。但圖窮匕見的西吉斯蒙德,似乎有成為下一個集權君主的趨勢。因此,瓦西里四世雖然不夠強勢,但支持者還是迅速增加起來。在這年年底,已經對依靠哥薩克打仗的偽德米特里,形成了絕對優勢。
一不做二不休的西吉斯蒙德,便在武裝衝突爆發後的第四年,正式向俄羅斯宣戰。由於戰爭符合大部分波蘭-立陶宛貴族的期許,所以得到了不少地方武裝的回響。一支多達22000人的聯邦大軍,迅速包圍了被俄羅斯人奪走已有百年的重鎮——斯摩棱斯克。但由於俄羅斯人的長期經營,5000守軍可以使用號稱多達200門的重炮還擊。讓只帶了30門大炮的波蘭人很吃虧。
雖然波蘭地處德意志地區邊緣,在文化上也屬於西歐世界,但其動員機制卻還停留在中世紀。每當聯邦議會決定進行戰爭,都會讓貴族從各自的領地帶來采邑武裝。經過了16世紀的有限近代化改革,波蘭人的軍隊逐步發展為少量重騎兵+大量輕騎兵+火器部隊的組合。很多不同級別的騎兵,因為都帶有標誌性的羽毛制裝飾,而被形象地稱為翼騎兵。步兵中往往以炮兵和火槍手居多,並由類似隊長級別的重步兵提供最基本的近戰掩護。
這樣的作戰模式,與同時代的西歐近代軍隊相差巨大,卻也是波蘭-立陶宛國內政治結構的保障基礎。波蘭軍隊不利於活動在城市-堡壘林立的西歐,但放在城鎮間隔巨大、無遮蔽曠野廣袤的東歐地區,還是非常管用的軍隊。只是在大規模圍攻戰中,波蘭-立陶宛軍隊很難吃下防禦堅固的據點。因為他們的炮兵也需要儘可能跟上騎兵的步伐,所以往往沒有重型的攻城炮配置。
至於國王的私人軍隊也數量很少,往往在戰爭中需要僱傭外族部隊作為加強。由於西歐各地的僱傭兵要價較高,所以就更傾向於僱傭可以少收貨幣工資的哥薩克人與韃靼人。何況在波蘭貴族看來,東歐的大平原是騎兵部隊的天然戰場。西歐式的火槍長矛方陣,放在這種大面積開放環境下,效果會打折扣。
所以,波蘭人只能一面繼續圍攻斯摩棱斯克,一面派出其他部隊向東征伐。1610年,在當代俄羅斯西部邊境內的小鎮克魯瑟諾,聯邦軍又被支持瓦西里四世的俄軍擋住去路。
這支俄軍的數量在8000人左右,通過土木作業,將小鎮變成了堅固的設防營地。波蘭人的快速前進分隊,雖然有12000人的規模,卻只帶了2門大炮。他們的快速突襲被俄軍迅速擊退,隨即發現有更多俄軍正在朝自己所在的方向逼近。
逐步西化的俄羅斯軍隊
但因為波蘭軍隊的封鎖,克魯瑟諾鎮內的俄軍並不知道有一支規模如此龐大的援軍抵達。結果在之後的戰鬥中,8000人全部困守工事內,毫無作為。
聯邦軍也對於是戰是退的問題,非常猶豫。但作為指揮官的名將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卻對擊敗俄軍抱有信心。波蘭一貫實行精兵戰術,軍隊戰鬥力較強,且內憂外患的沙皇俄國,此時軍隊凝聚力薄弱,戰鬥力疲軟,可以說是一幫烏合之眾。
若烏凱夫斯基悄悄留下了5000多步兵與哥薩克,繼續監視鎮子內的守軍。自己帶著6500人的機動部隊,主動前去迎敵。儘管知道俄軍的數量龐大,但他也對敵人的具體數字很不清楚。
蘇斯基的俄軍精銳是前伊凡時代留下的中央軍。除了接收沙皇津貼和土地供養的直屬近衛騎兵外,還有大量待遇次一級的射擊軍步兵。但因為伊凡不斷在新征服區內擴充中央軍,這些部隊在某種程度上開始向著地方封建部隊的趨勢發展。加上俄羅斯宮廷的糟糕財政,很難讓大部分軍隊獲得近現代常備軍才有的訓練與保障。在西方技術擴散的大背景下,射擊軍依然堅持使用類似土耳其近衛步兵的戰法。包括用重型火繩槍射擊,再以重型戰斧肉搏。騎兵則還在使用傳統的板鎖甲和圓形頭盔,並在擁有手槍的同時還要保留弓箭。
相比之下,瑞典國王派往的僱傭軍部隊,已經緊跟時代潮流而使用起新穎的莫里斯橫隊戰術。很多新教地區來的老兵,之前就在荷蘭名將莫里斯親王的軍隊里服役。他們習慣於將長槍方陣布置成只有4-5行的橫隊,並在兩翼分別部署10行縱深的火槍連。全軍還要模仿古羅馬軍團定製,將兵力根據情況分為2-3線。但因為瑞典人的財力有限,俄羅斯人得到的這支僱傭軍里沒有什麼騎兵和炮兵。
當然,占據俄軍大部分的還是地方徵召部隊。他們中包括了殘存的地方小貴族騎兵,甚至還有模仿西歐建立起來的早期龍騎兵部隊。但更多人是被當做炮灰驅使的農奴徵召兵。他們不少人也裝備了火槍,但更多人還在使用弓箭等傳統武器。
一些步兵被俄羅斯貴族們,按照西歐樣式編排成為方陣步兵。只是因為缺乏訓練,而只能使用較短的中世紀長矛。至於最為西化的炮兵,也因組織混亂而被留在了營地內待命。
面對波蘭軍隊的突然來襲,俄軍顯得有些慌亂和手足無措。針對自己手裡的部隊情況,蘇斯基也制定了中路據守-兩翼齊推的戰術。在讓俄軍和僱傭兵分別建立起設防營地後,將幾乎全部兵力分為三組展開。精銳的射擊軍步兵和中央軍騎兵,位於全軍的左翼。僱傭軍方陣則占據靠近更多森林的右翼。大量的地方部隊,在開闊地的中央吸引地方攻擊火力。他們將當地人之前豎立在田裡的柵欄,加強為簡易的土木工事。以便訓練不足的徵召部隊,可以更長時間的抵禦騎兵衝擊。地方騎兵則在炮灰們的兩翼掩護,並作為連線兩翼與中路大軍的紐帶。
波蘭騎兵的偉大勝利
戰役開始後,若烏凱夫斯基將作為主力的5500名騎兵分為左右兩翼。他們必須穿過田裡的柵欄阻隔,從有限的幾個缺口內發動進攻。所以,每一翼在實際上又被分為兩組。靠近戰場中央的地方,因為寬度足夠而只要布置前後兩列人馬。在戰場寬度狹窄的邊緣,則需要前後三列。其中一列是負責火力掩護的步兵。
數百名哥薩克人,被安排在左翼外側的林地位置。當時的哥薩克人,還不是後來那些著名的輕裝突襲騎兵。大部分人在作戰中構成組織性有限的步兵,使用火槍和短矛對抗騎兵。聯邦軍對他們也沒有什麼期望,只想用他們去分散和消耗俄軍右翼的僱傭兵方陣。
由於害怕俄軍的裡應外合,若烏凱夫斯基讓麾下的驃騎兵首先發起攻擊。他們從4-5個大小不一的缺口中殺出,不斷襲擊著俄羅斯徵召步兵的簡易陣地。
但後者前有柵欄和壕溝掩護,身後還有部分長矛兵助陣,並不害怕輕騎兵的近距離騷擾。他們發射火繩槍或弓箭,成功的頂住了聯邦騎兵的多次襲擊。同時,俄軍的兩翼也開始朝前推進,引得更多聯邦軍趕來阻止他們。
在右翼,波蘭軍隊遭到了俄羅斯精銳部隊的重擊。由於戰場空間的狹窄,大部分波蘭-立陶宛騎兵都只能分批出擊。但在他們抵達手槍使用距離前,已經遭到了射擊軍重型火繩槍的齊射。隨後,俄羅斯騎兵也使用火槍還擊,並策馬將已經隊形稀疏的波蘭人趕走。在波蘭騎兵的下一輪進攻開始後,俄羅斯人的近衛騎兵又已經撤回了射擊軍身後重組。
在左翼,波蘭-立陶宛人也擋不住西歐僱傭軍的方陣橫隊。他們不敢衝擊長槍兵的密集陣,又在火力上不如輪番射擊的火槍手。惟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不斷再戰,拖延對手的前進速度。400名哥薩克步兵,則成功地將部分僱傭軍吸引到林地方向。他們同樣且戰且退,不敢衝擊對手的嚴密陣線。
目睹此情此景,蘇斯基覺得自己已經勝券在握。於是下令部署在中路兩側的地方騎兵還擊。這些地方小貴族們同樣裝備了歐式手槍,並開始模仿正統的手槍騎兵進行迴旋射擊。但這一決策卻葬送了俄軍的全部優勢。遭到射擊的波蘭人,迅速掏出了自己的手槍還擊。藉助更好的護甲與過硬的戰鬥素質,很快就讓對面的俄軍出現了騷動。也就是這陣短暫的混亂,讓波蘭人抓住機會發動了一波猛衝。
於是,原本的手槍迴旋對射,立刻發展為騎兵間的近距離搏殺。波蘭地方騎士的優秀馬術技巧,讓戰鬥力不強的俄國人叫苦不迭。而這場混戰也瞬間轉化為兩軍大部分騎兵的廝殺。更多聯邦軍與俄軍騎兵,從各自的陣地中殺出,在兩軍步兵的火力網間狹路相逢。手槍的射擊在馬隊中此起彼伏,揮刀向相的怒吼震徹曠野。
戰鬥力更強,裝備也更好的波蘭騎兵,逐漸占據上風。不少俄軍騎兵轉身逃跑,並不自覺的沖入了己方步兵的側翼。追殺他們的波蘭人,也跟著一同鑽入了陣地間的缺口。大批來不及反應的俄軍炮灰,也跟著混亂起來,恐懼感瞬間傳遍了全軍。波蘭人則順勢將更多騎兵投入這些缺口,將數萬俄軍步兵擊潰。
依然保持前進態勢的俄軍兩翼,也開始面臨幾個方向圍上來的敵軍環攻。由於中路的友軍已經拋棄陣地,大批波蘭騎兵可以繞道他們側翼與身後。
僱傭軍方陣被迫停下來防禦,組織第二線部隊去填補弱側位置。而被哥薩克步兵引入林地的那個團,則被徹底孤立。俄羅斯人的中央軍部隊,則撤退得更加迅速。在中路崩潰不久後,就一頭鑽進了後方的營地。
俄羅斯人的至暗時刻
經過數小時的激戰,克魯瑟諾戰役就在俄軍的突然崩潰下結束。波蘭立陶宛聯邦僅僅損失了400名士兵,就擊斃了約5000人的俄軍。聯邦一邊的陣亡者,大部分是出身地方小貴族階層的騎兵。俄軍的陣亡者,大部分是被徵召、蠱惑和強迫來的炮灰。
俄軍主力在撤回營地後,波蘭人主動允許他們離開。於是,更大規模的潰逃開始了。已經精疲力盡的聯邦軍,也開始進入營地,劫掠俄羅斯人來不及帶走的財物。大量的金銀和毛皮被洗劫一空,多面俄軍的軍旗與貴族旗幟,連同沒有使用的11門大炮一起成為了戰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