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欽族

克欽族

克欽族是緬甸的第六大民族,人口約100萬左右,主要分布在克欽邦、撣邦、實皆省。在印緬邊境和中緬邊境瑞麗江流域以及中國的雲南省也有分布。

緬甸境內的克欽族人,根據1947年的緬聯邦憲法約定的民族邦自決權,1961年組成了武裝組織,截止2018年仍在爭取民族獨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克欽族
  • 外文名:kachin
  • 分布:伊洛瓦底江上游山區
  • 信仰:基督教
  • 人口:100萬左右
  • 起源地區:青藏高原東北
  • 民族特點:極善於在山區行動
  • 民族源頭:氐羌族群的一支後裔、炎黃一支
簡介,服飾,男子服飾,女子服飾,飲食文化,歷史記載,居住文化,家庭習俗,克欽獨立軍,衝突,背景,升級,

簡介

克欽族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上游(恩梅開江、邁立開江、塔奈河、大盈江、瑞麗江)山區,即緬甸北部、中國雲南邊境地區,在印控阿薩姆邦、那加西部山區也有少量克欽族。
克欽族屬蒙古人種,人體特徵與中國漢族相近,相傳為炎帝分支。“克欽”是他稱,自稱為“景頗”、“班陽”等。據考,緬甸聯邦的克欽族為外來遷徙民族。截止2018年克欽族中仍有其祖先居住在“木轉省臘崩”(平坦的山頂)的傳說。相傳,克欽人的祖先最先生活在蒙古草原南部,後遷至青海湖附近。大約在7世紀時開始由青藏高原東部沿橫斷山脈南遷。8世紀時已定居於高黎貢山一帶了。11世紀,他們沿恩梅開江,邁立開江逐漸遷入今緬甸聯邦境內。
克欽族進入今克欽邦境內之後,又分兩路向南遷移。一路從孫布拉蚌沿著南部山地遷移,爾後又向西南方向遷移,另一路則沿著三角地帶的山脈,從恩梅開江沿岸南下並逐漸定居下來。15世紀克欽族再次南遷高都麗王國,開始與緬族、撣族、克倫族接觸,文化受到影響。
克欽族有4大支系:景頗、浪峨、載瓦、勒期。克欽族有自己的語言,克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克欽語與古漢語在語法和辭彙方面也有明顯關係。克欽族中操景頗語者人數最多,操浪峨語者次之。景頗語是克欽族的通用語,有6種方言:普通景頗語、喀古景頗語、高伊景頗語、戶拱景頗語、督茵景頗語和騰乃景頗語。普通景頗語是克欽邦普遍使用的語言,也是學校的教學用語。
克欽文字為19世紀末美國浸禮教會傳教士首先創製,後幾經完善,現已固定成型。克欽族的傳統社會形式為村社制,其基層政權實質上仍為頭人、山官、土司所掌握。
克欽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主要行業有農業、畜牧業、礦產和林產品開採業以及家庭手工業。克欽族的農業分為平原種植、雨季山坡早地種植和梯田種植3種,平原和梯田種植比較固定。主要作物為水稻、玉米、豆類、麥子、甘蔗等,雨季山坡旱地種植較為粗放,多以刀耕火種、輪歇丟荒的方式進行。主要作物為早稻、玉米以及套種的瓜果蔬菜。克欽族人飼養牛、豬、雞等動物。飼養的目的不是為了生計,而是為了婚喪嫁娶和敬神的需要。
克欽族
克欽族人大多相信鬼神和萬物有靈,上層知識分子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克欽人心地善良、性格強悍、豪爽倔強,有助人為樂的美德。

服飾

男子服飾

克欽族男子服裝一般為對襟圓領的黑色短上衣,下身著筒裙。克欽男式筒裙質地多為棉布,顏色較深。圖案一般為黑底上配有綠色粗格花紋。此外也有著短及膝蓋的寬腳褲或穿長褲的。老年男子喜歡留髮辮,用黑布包頭。年輕人則喜歡用白布包頭。克欽族男子隨身佩有長刀,肩上往往還斜挎著一個挎包。為了驅邪避禍,克欽族男子有紋身的習慣。

女子服飾

克欽族婦女一般穿黑色短衫,下著深顏色的花筒裙,佩戴銀項圈、銀耳環和銀手鐲。婦女上衣往往飾有一排排的銀泡。已婚婦女均包頭。腳穿拖鞋。
克欽族婦女傳統服飾克欽族婦女傳統服飾
有些婦女受住在壩區的撣族婦女的影響,喜好穿緊身白色.上衣,用白布包頭。

飲食文化

大米是克欽人的主食,玉米、大麥、小米、芋頭、豆類等次之。克欽族喜歡用竹筒燒飯,把適量的米和水灌入一段有節的竹筒內,把竹筒口用草或芭蕉葉塞住,放在火塘邊烘烤,等竹筒烤焦後飯也就熟了。這時用刀把竹筒破成兩半,將飯取出即可食用。這種飯緬語叫做“基倒特敏”(竹筒飯),吃起來清香可口。在野外煮竹筒飯非常方便省事,只要身帶一把刀,帶上米和取火工具即可。
吃飯時,克欽族人一般不用碗筷,每次進食時都要把食物用樹葉或芭蕉葉分成若干包。不論賓主,不分老幼,每人二包,用手抓食。克欽族人非常喜歡喝酒,不管男女老幼,每人都要隨身攜帶一個裝滿了酒的竹筒或葫蘆殼。凡是婚喪、生子、喬遷新居、舉行目瑙節等,他們都要大喝特喝。克欽人的酒量很大。喝酒時往往不需要下酒菜。

歷史記載

據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克欽族是南遷的氐羌族群後裔。克欽族歷史以來保留一種古老的習俗,老人去世後,要請巫師將老人的靈魂起渡回老家,巫師口中念念有詞,一站接著一站念出地名,直到克欽族的老家。

居住文化

克欽族一般將寨子建於海拔1500-2000米的高山上。每個寨子一般為十至幾十戶人家,大的可達百餘戶。為了防火,克欽人的住房互不相接。各寨之間相隔近則半里遠則十多里。克欽族人的房屋為長方形,分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養牲畜,房屋頂一般為人字形架構。
克欽族老百姓的住房稱為“蔭達”,山官、土司的住房稱為“騰努”。住房的稱呼雖然不同,但基本結構相同。“蔭達”與“騰努”的區分在於騰努里裝飾有太陽、月亮的圖案,供養著“瑪岱”天神。除少數山官、杜瓦土司)住瓦房外,一般百姓都住竹木結構的茅草房。一般而言,克欽人的住房多建在山坡上,一邊接地,一邊架空。也有建在離地面二三尺高的木樁上的。克欽族認為如此建房既可防潮,又可防蛇。克欽族房屋全用粗大的樹幹作為支架,地板多由剖開的竹子綑紮而成,牆則用粗竹蓆隔出。房子前面安放有進戶入室用的木樓梯。
傳統的克欽族房屋設有安放祖先及神靈牌位的“鬼房”。鬼房的柱子上要懸掛一條紅綠巾和一些牛頭,鬼房不允許外人進去。克欽族傳統民宅一般開有前後兩個門,前門為活人出入之用,後門是專門為鬼魂而開設的。客人要是誤入鬼門,主人便認為是奇恥大辱,要罰這個走錯門的客人殺牲祭祀,以安鬼神。
此外,有些克欽族人家還專門設有一間稱為“英拉達”的少女住房,也有將貯存糧食的房間臨時當“英拉達”用的。克欽族的房屋最多只住七八年,之後他們便要重新蓋房。克欽族人常常是一家蓋房多家相助。小的房屋一般一天就能完成,大房子兩三天也能建完。建房時,主人不僅要用白酒、米酒和飯菜招待幫忙者,而且還要送給作為主要建房者的木匠師傅一個舂米錘和一付三腳鍋架。新屋竣工後,要請巫師用兩片乾竹片磨擦生火,燒起大火塘,然後要用大火塘的火點燃其它各個火塘,以此表示婦女們可以開始在新屋內煮飯燒水了。入住新房時,克欽族人還要舉辦慶祝儀式。

家庭習俗

家庭是組成克欽族社會的最基本單位。在克欽族家庭中,父親是一家之主。女兒成年出嫁後,要離開父母與丈夫一起生活,她也不再是父母家庭的成員。長子婚後雖然與父母分開組成新的家庭,但仍是父母家庭中的成員,可以供奉父系的祖先,繼承父系的傳統。幼子即使結了婚,也仍要與父母住在一起,並與父母一起在地里勞作。
在特權世襲和遺產繼承方面,克欽族家庭十分注重遵循父母意願和傳統習慣。一般來說,只有男孩子才有世襲的權利。按克欽族的古老習俗,在施行“貢薩’’(封建主制度)和“貢勞”(非封建主制度)制度的地區,由幼子世襲特權,而在施行“貢堯貢灑”(民主制度)制度的地區,則由長子世襲特權。當地的首領由當地民眾認可的“杜瓦”世襲者充任。由於幼子享有特權,可以世襲“杜瓦”,所以享有舉辦目瑙節、敬天神、接受民眾送來的獵物和穀物的權力。
依照傳統,非幼子可以在父親的領地內重新開一塊地生活,自己當“杜瓦”:也可以到其他的某一個“杜瓦”的屬地,給當地的首領送些禮物,請求得到一塊土地重新建立村落,成為“杜瓦”。但他不能享有父親的特權和繼承遺產。父親去世,財產須由幼子繼承。若幼子未成年,則母親和其他家庭成員有義務繼續撫養他。如果死者沒有兒子或幼子是非婚者,則由其養子或者是其最小的弟弟繼承遺產,也可以由其侄子按由小到大的順序來繼承。此外,死者的妻子也可以繼承遺產.但她必須與死者的兄弟結婚。如果她與其他人結婚則會失去繼承權。在施行“貢堯貢灑”制度的地區,一般要按從大到小的順序繼承遺產。
克欽族人的親戚分為三種:兄弟種、姑爺種和丈人種。兄弟種指父親、祖父、曾祖父等生育的子女,姑爺種指家族中女子丈夫的親戚,丈人種指母親、祖母、曾祖母的親戚。這三種關係構成了克欽族人的血緣和親緣關係。這種親戚關係對克欽人的婚姻很有影響。

克欽獨立軍

1947年2月,為了從英國殖民地獨立建國,克欽族、緬族等族的領導人簽署了《彬龍協定》,9月形成一部以《彬龍協定》為基礎的《緬甸聯邦憲法》,這是一部“邦際協定建國憲法”,憲法約定了各民族邦的高度自治權和獨立自決權(十年內不得獨立)。
到1958年,十年期限已滿,聯邦執政政府卻傾向於加強統一集權,與各民族邦之間產生了矛盾。
1961年10月克欽獨立組織成立,1961年2月5日克欽人民解放軍成立(英文翻譯為“克欽獨立軍”),是緬甸國內老牌的少數民族獨立武裝。
儘管其目標更傾向民族問題而不是共產主義,但該組織存在的早期正處於中國和緬甸關係低潮期,因此得到了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扶持。獨立軍的人數,大約在4000或5000人(由一項1980年代中期的估算得知)至8000人(在1990年代晚期的估計)。在與仰光的“緬聯邦”軍隊作戰期間,克欽獨立軍由四個地區性的級單位組成。克欽獨立軍的實力在1991年與“政府軍”簽訂停火協定以後,成長放緩。從那時起,克欽獨立軍的主要收入來自於伐木(以柚木為主)、經營賭場(部分分布在中緬邊境)、玉石買賣和對跨國界貿易收稅。根據一項2009年的估計,獨立軍約有20000人。
在1980年代晚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停止對克欽獨立軍的糧食援助,而緬甸的中央政府開始挑撥離間那些反對緬甸統治,並且原本就缺乏良好組織的獨立團體。在1991年,克欽獨立軍位於克欽邦撣邦邊界的第四旅由克欽獨立軍中分離而出,並獨自和政府簽訂了和平協定。克欽獨立組織接下來面對了其他的內部分裂。在1994年2月24日,克欽獨立軍和中央政府簽訂了停火協定。緬政府承認其為“克欽邦第二特區”,其轄區位於緬甸克欽邦東北部,與中國雲南及印度的阿薩姆邦接壤,控制區面積約287平方公里,下設12個縣,總人口約15萬人。不過在那之前,該組織在事實上就於克欽邦建立了獨立的統治勢力。儘管政府軍已經奪回了克欽邦一帶的土地,克欽獨立軍在停火協定之後依然續存。 2011年6月9日,克欽獨立軍再度被迫與“政府軍”開戰,並於14日拒絕政府軍停火要求,持續在靠近滇緬邊境與政府軍激戰。
所轄地區原來是克欽邦最主要的罌粟種植區,但自1991年始即開始禁毒,不僅不準販毒,而且不準吸毒,凡販毒和吸毒者一律處死,其處死的手段令人毛骨悚然!經過努力,克欽獨立軍轄區內一度確實做到了無罌粟種植,無鴉片販賣。
克欽獨立軍士兵克欽獨立軍士兵

衝突

2012年2月,據路透社報導,由於政府與叛軍的武裝衝突,緬甸一萬多人逃亡至中國雲南省地區尋求避難,這有可能引發人道主義危機,並讓中國陷入複雜的外交困境。據悉,難民多為婦女兒童和老人。
如今,中國政府容忍難民營的存在,但並沒給出官方認可。
緬甸政府與該國最強大的反叛組織“克欽族獨立軍”發生衝突,致使克欽族逃往邊境地區。
報導分析,此次衝突可能不利於緬甸就說服歐美國家取消對緬制裁一事所做出的努力。歐盟和美國都以緬甸政府同少數民族武裝組織達成和平協定作為取消制裁的前提。
衝突的強度已經減弱,緬甸境內救援組織稱所有的難民營都缺乏飲用水,部分營地痢疾橫行。救援組織還是擔心會有更多人逃離,使本已嚴峻的局面進一步惡化。

背景

緬甸擁有大約6千萬人口、135個大小民族,其中第一大民族緬族占總人口的65%,自緬甸11世紀中葉形成統一國家後一直居於統治地位,19世紀,英國殖民者先後發動3次侵緬戰爭並於1886年正式在緬甸建立起殖民統治。
克欽族
英國人一開始即對緬甸採取“七邦七省”分而治之的政策,有意識地把一些軍政要職逐步讓給克倫、克欽和佤族等少數民族,並挑撥各少數民族與緬族的關係,誘發了緬甸民族分離主義的抬頭。而另一方面,克欽等緬甸少數民族中的大部分人也拋棄了傳統的拜物信仰,改信基督教,與英國人合作對付緬族人。
根據2009年的統計,緬甸有約5913萬人口,主要有緬族(約占69%)、撣族(約占8.5%)、克倫族(約占6.2%)、若開族(約占5%)、孟族(約占3%)、克欽族(約占2.5%)、欽族(約占2.2%)、克耶族(約占0.4%)等。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緬族、克欽族、克倫族、撣族和孟族等族有文字。
緬甸自1948年獨立以來一直為民族矛盾、民族衝突所困擾,民族問題貫穿於獨立的整個歷史進程,成為影響緬甸政局、經濟發展乃至國際關係的極為重要的因素。可以說,緬甸是世界上民族問題最為複雜的國家之一。有觀點認為,緬甸民族問題的發展進程可分為3個階段:1948-1962年吳努執政時期為產生階段;1962-1987年奈溫統治時期為全面激化階段;1988年蘇貌軍政府上台後為逐漸緩和階段。
由於克欽獨立武裝的士兵以前長時期的戰爭和未來可能的戰爭,“克欽政府”在軍隊建設上從來沒有鬆懈過。按照“克欽政府”的規定:男子從13歲起就必須當兵,且終身不能退伍,即使以後不在軍隊里也只能算“休假”,有戰事發生就必須馬上回來;每戶人家如果有5名子女必須3名參軍,有3或4名子女必須兩名參軍,有兩名子女必須一名參軍;如果沒有男子就招女兵。
按照克欽獨立組織的統計,克欽獨立軍軍力號稱占到了克欽總人口7%,並宣稱都是基督教徒(相信他們從上帝領受的愛,期待和平,不再有仇恨,不再有戰爭)。不過據知情人士介紹,實際上克欽軍總兵力不超過1.5萬人,分為5個旅,加上各種政府工作人員也只有3.2萬多人;也有說法稱只有8000人。
針對複雜的民族問題,緬甸新總統吳登盛2011年3月30日在聯邦議會發表演說時,呼籲各民族加強團結,攜手協作建設新的現代化民主國家。吳登盛說,緬甸需要依靠政治、經濟和國防力量來建設國家。民族團結是重要的政治力量,需要以愛國精神加強各民族團結,“和平之橋已經架設,歡迎持不同意見的人前來合作”。

升級

2013年1月初,緬甸北部克欽邦戰事再次升級,緬甸官方電視台1月3日引述國防部的訊息承認對克欽獨立軍發動空襲。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1月2日呼籲緬甸政府確保平民安全;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敦促緬甸政府與克欽軍停火,並開始和平對話。克欽武裝人士1月3日表示,強大的軍方不會受到緬甸政府的限制,他們的軍事行動很可能打消西方對緬甸民主進程的期待。
緬甸政府軍指責克欽獨立軍攻擊政府運輸車隊,在克欽獨立軍總部拉雜一帶發動較大攻勢。此前,緬甸當局一直不承認對克欽獨立軍發動空襲。緬甸總統吳登盛辦公室主任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緬甸軍隊沒有進攻克欽,軍用直升機和飛機飛往克欽是為駐紮在那裡的、被切斷後勤補給的政府軍提供給養。”不過,克欽當地的高層人士卻披露,戰鬥升級已經是一個多星期前的事,“政府軍每天都要派至少2架武裝直升機編隊或噴氣戰鬥機對克欽獨立軍總部駐地發動攻擊。”這名高層人士表示,緬軍試圖對突然進駐拉央一處臨時基地的部隊進行武器彈藥和糧食補給,而那裡距離克欽獨立軍總部駐地拉雜僅一步之遙,克欽獨立軍感到威脅,因此拒絕允許政府軍的補給車隊進入,由此導致雙方衝突升級。
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相互指責對方首先採取軍事行動,造成了衝突的升級。《緬甸新光報》3日發表文章,指責克欽獨立軍不斷破壞公路、鐵路運輸,攻擊警察哨所,並表示緬甸軍隊沒有主動發起進攻。文章還說,緬甸聯邦政府致力於民族和解,到2018年為止已經同10隻少數民族武裝簽署和平協定。
緬甸克欽獨立軍士兵議,同時和克欽獨立軍進行了11次和平談判。2012年10月30日,由於克欽獨立軍軍事將領拒絕出席會議,導致雙方談判無果而終。政府軍在12月30日的行動是為了清除KIA進攻政府軍事補給線的據點。文章表示,在進攻中緬甸軍隊使用了“空中掩護”,此外政府軍還繳獲了大量彈藥。
拉雜位於中緬邊界處,對面就是中國雲南省邊境城市盈江。盈江縣那邦鎮和保山市騰衝縣的當地居民證實:“能看到武裝直升機在向克欽進攻。還有的克欽人逃到我們的村寨去親戚家裡避難。”據稱,在2012年12月28日和2013年1月1日,分別有2架緬軍戰鬥機在攻擊克欽武裝時盤旋在盈江縣那邦鎮和保山市騰衝縣上空。2012年12月30日18時30分,還有3發緬軍炮彈落入盈江縣那邦鎮,損毀了一幢民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