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克昌村
隸屬祥雲縣米甸鎮,地處米甸鎮北邊,距 米甸鎮政府所在地3.90公里,到米甸鎮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39公里。東鄰自羌朗,南鄰米甸,西鄰 三家,北鄰岔溝。轄里仁、五常等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124戶,有鄉村人口4360人,其中農業人口4329人,勞動力269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505人。
全村國土面積19.45平方公里,海拔2,000.00米,年平均氣溫14.80℃,年降水量830.00毫米,適合種植包穀、烤菸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074.00畝,人均耕地0.71畝,林地17,074.0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17.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66.00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烤菸為主。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074.00畝(其中:田818.00畝,地2,256.00畝),人均耕地0.71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7,074.00畝,其中經濟林果1,376.5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2畝,主要種植核桃、梨、蘋果、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97.00畝,其中養殖面積18.00畝;草地956.00畝;其他面積7,966.50畝。
歷史沿革
克昌村委會的前身是長官司箐、早在“長官司箐”這個地名形成之前(約公元前70年~100年),羋姓中的一個分支、幾個苗姓楚人在其祖先經歷了”
楚國若敖之亂“的數百年之後,由河南濟源苗亭流亡到此,因此處”草長鶯飛光景好,田肥禾茂人財興“的狀況與河南濟源的地理環境相似,就在淥蘿河畔(
招乍尾村址)”
鵲巢鳩占“的定居下來,取其地名為”彌蘿莊“。之後,深受中原文化
薰陶的苗姓楚人憑藉走南闖北的膽識和吃苦耐勞的進取精神在娶妻生子的同時於淥蘿河畔墾坡造田、商學並舉,短短百餘年就發展成為四十餘戶、三百多人的村莊,自稱”苗氏部落“,在勢力上與人丁
鼎盛的彌陀莊抗衡。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此地列入
中原王朝版圖,屬雲南縣管轄。
東漢,
雲南縣改屬
永昌郡,
蜀漢、晉代時歸屬
雲南郡。唐武得四年(621年),置西濮州,州治設在彌陀莊(今大村),轄濮水(米甸)、歧星(楚場)、銅山(禾甸),蜻蛉(
大姚)4縣。唐代中期,
大理部落中的南詔崛起,建立了奴隸制地方政權--南詔;以賧為州,歸屬雲南賧。
元朝時期歸屬洱海衛。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設十二長官司,建府彌陀莊。至此,彌陀莊、騏麟村、石頭地、彌蘿莊等村落居住的山谷正式統稱為”長官司箐“。明崇禎八年(1635年),設德昌縣,長官司箐改稱德昌。清
鹹豐十年(1860年),”苗氏部落“在與土司官府因為水源糾紛的決鬥中敗逃他鄉。以後半個世紀,德昌雖然經歷了村落增減、苗氏敗亡、
改土歸流、
建置更替的時代變遷,但
稱謂沒有改變。
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0年1月10日祥雲縣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米甸
人民公社成立,德昌成立生產大隊,歸米甸人民公社管轄;因設大隊機構於克昌村(石頭地),德昌由此改名為克昌。1984年改為克昌鄉,2001年成立村
黨支部和
村民委員會。
自然資源
全村有
耕地總面積3,074.00畝(其中:田818.00畝,地2,256.00畝),人均耕地0.71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7,074.00畝,其中經濟林果1,376.50 畝,人均
經濟林果地0.32畝,主要種植
核桃、梨、蘋果、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97.00畝,其中養殖面積18.00畝;草地956.00畝;其他面積7,966.5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村有438戶通
自來水,有68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61%)。有1124戶通電,有912戶通
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93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1.14%和83.1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1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9戶(分別占總數的18.77%和8.81%)。
該村到米甸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00 公里,建無集貿市場。距離米甸鎮集貿市場2.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9輛,機車18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53.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353.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1畝。
到2006年底,裝有太陽能農戶8戶;建有小水窖673口;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 1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8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11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17.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71.00萬元,占總收入的57.65%;畜牧業收入154.00萬元,占總收入的18.8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72頭,肉牛242頭,肉羊515頭);漁業收入6.00 萬元,占總收入的0.73%;林業收入36.00萬元,占總收入的4.41%;第二、三產業收入150.00萬元,占總收入的18.36%;工資性收入32.00萬元,占總收入的3.91%。農民人均純收入1,466.00元,農民收入以烤菸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2.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5人(占勞動力的3.90%),在省內務工73人,到省外務工32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24戶,共鄉村人口4360人,其中男性2245人,女性2115人。其中農業人口4329人,勞動力2692人。該村以
彝族、
漢族為主(是彝族、漢族族混居地),其中彝族85人,
白族96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459人,參合率79.90%;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鎮衛生院,衛生室面積為87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1,975.00平方米,擁有教師16人,在校學生382人,距離
米甸鎮中學2.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40人,其中小學生382人,中學生158人。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6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8個
黨小組,共有
黨員88人,其中男黨員73人、女黨員15人。
村委會由支書、
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里仁、五常等8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
團支部8個,共有團員12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3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608.46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29.00萬元,有固定資產1385.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蠶桑、烤菸,主要銷售往本縣。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69.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蠶桑、烤菸產業。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353.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353.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1畝。 該村到2010年底,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11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發展重點:(1)完成危房改造項目(2)建成農民科技圖書室(3)建成農村遠程教育室(4)建成村廣播室(5)建成一個比較規範的村衛生室(6)建設村計畫生育活動室(7)組織開展好村民實用技術培訓,轉移富餘勞動力(8)組織村民業餘文藝、體育隊伍,開展好文娛活動,弘楊民族文化。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結合克昌山林資源優勢,我村在今後發展核桃250畝,引進優良畜種,發展種植、養殖業。改造低植林,新建優植林木。開發集體經濟林木,擴大招商引資,爭取企業落戶。。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蠶桑、烤菸,主要銷售往本縣。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69.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蠶桑、烤菸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