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地峽運河(克拉運河)

克拉地峽運河

克拉運河一般指本詞條

克拉地峽運河(規劃中),位於泰國春蓬府拉廊府境內的一段狹長地帶。是馬來半島北部最狹窄的地方,寬僅56公里。北連中南半島,南接馬來群島地峽以南約400公里(北緯7度至10度之間)地段均為泰國領土,最窄處50多公里,最寬處約190公里,最高點海拔75米。

擬建的克拉運河,全長102公里,400米寬,水深25米,雙向航道運河,橫貫泰國南部的克拉地峽。運河建成後,船隻進入太平洋不必穿過馬六甲海峽,繞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可直接從印度洋的安達曼海進入,航程至少縮短約1200公里。

一旦建成,所有原本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隻可以將航程減少1200公里。對於中國、日本、韓國等國的商業貿易都將造成重大影響,尤其是在2016年,馬六甲通行船隻達到了驚人的84000艘,快速接近馬六甲的最高容量。

2015年5月19日,中國駐泰國大使館表示,這項協定是民間行為,不涉及政府,只是在進行可行性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克拉地峽運河
  • 外文名:The isthmus of Kra canal
  • 狀態:可行性研究中
  • 地點泰國春蓬府拉廊府境內
  • 屬性:民間合作項目
  • 目的:節約航行時間
  • 建設主導方:中國、泰國
  • 位置泰國克拉地峽
  • 長度:102公里
地理,背景,歷史,規劃,建設方案,意義,困難,建設開支,國民意向,政治局勢,環境影響,國際合作,中泰合作的傳聞,反應,泰國,東協,中國,新加坡,建設進程,工程效益,造成影響,國際意義,

地理

克拉地峽是馬來半島北部與泰國南部連結的狹長地帶,最窄處約為56公里,最寬處則有190公里,海拔最高為75米。地峽所在範圍都在泰國境內,地峽東面的春蓬府的海濱即為泰國灣,西面的拉廊府的沿岸則是安達曼海。克拉地峽是泰國南部和馬來半島的分界,地峽南面是馬來半島的蒂迪旺沙山脈的北端,而北部是普吉山脈的南端,由於地處兩個山脈之間的低地,所以地勢平緩。

背景

長久以來,太平洋印度洋的海上運輸,因為南中國海和安達曼海之間被馬來半島分隔,所以船隻都須要往南繞過馬來半島,並通過馬來半島西面的馬六甲海峽和南面的新加坡海峽,其繞過馬來半島的航程超過一千公里,對於往來經印度洋往來東亞地區的海運,增加了不少成本和風險。在大航海時代後,海路取代了陸路成為東亞地區與歐洲的主要運輸路線。隨著貿易日趨頻繁,因此地處中國南海
和印度洋之間的馬來半島,成為歐洲列強必爭之地,先後被荷蘭英國所掌控,籍以控制位處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咽喉的馬六甲海峽,從而支配歐洲通往東亞地區的海上貿易。
馬六甲海峽全長達1080公里,而最窄處是南端的新加坡海峽,只有2.8公里。馬六甲海峽的東面是馬來半島,西面是蘇門答臘,因為兩地的海岸線綿長,海峽又狹窄,而且是商船往來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必經之處,所以早於14世紀以前已有馬六甲海盜頻繁活動,對往來船隻進行侵擾,到二十一世紀初,仍然是海盜活躍的區域。
馬六甲海峽長期以來都是東亞與歐洲和中東地區的主要海上通路,隨著東亞地區中國、日本和韓國的經濟發展,馬六甲海峽更成為東亞地區通過印度洋,進口中東油氣能源的戰略性航道。在2002年,共有1100萬石油桶通過馬六甲海峽,估算到2030年,馬六甲海峽的石油運量將會達到2200萬桶,相當於亞洲有三分之二的石油都需要經馬六甲海峽輸送。
馬六甲海峽對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尤為重要,荷蘭在17世紀便為了控制馬六甲海峽而在馬來西亞建立殖民地,到19世紀英國殖民勢力進軍東南亞,並在新加坡建立據點。1824年,英國透過英荷條約從荷蘭取得馬來西亞的控制權,並確立統治新加坡的殖民地位。自此,英國透過控制馬六甲海峽支配印度洋和東亞地區貿易的同時,也帶動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發展。即使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1950年代脫離英國走向獨立後,馬六甲海峽仍然兩個帶來巨大的經濟貢獻,而地處馬來半島南端的新加坡,更隨著亞洲戰後經濟的快速發展,因而成為全球重要的航運中心,其貨櫃處理量長期位於世界前列。
泰國的東西兩岸受到馬來半島的分隔。早於17世紀,泰國便有在克拉地峽開鑿運河,打通東西兩岸的構想。約100年前,泰王拉瑪五世(1868年10月至1910年10月在位)正式提出開鑿克拉運河的計畫,但基於經濟和技術原因而未能實際推動該計畫。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席捲東南亞,同時支配了泰國的政局,也有在克拉地峽開闢運河的計畫。但日本還來不及實施計畫,戰局已經逆轉,並最終戰敗。1970年代,這個構想再次被提出,但由於泰國南部是該國少數以伊斯蘭人口為主的地區,當地的穆斯林居民長期進行脫離泰國的分離主義活動,泰國的中央政府擔心在南部開鑿運河後,便會把當地與泰國腹地分割,加劇政局不穩,因此運河計畫長期被多屆政府擱置。2004年在任的泰國總理他信,提出透過建設克拉運河,吸引國際石化行業進駐,推動泰國成為亞洲石油中心,並以此增加泰國的就業機會,但礙於建設費用龐大,泰國內部仍有不少反對聲音,加上國際局勢變化和隨後泰國政局多年不穩,所以仍未能開建。
長期以來,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每年約有8萬艘船隻、裝載價值約5000億美元的貨物,東亞能源高達70%皆經由麻六甲海峽(即“馬六甲海峽”,下同)運輸,但該海峽在運量、航線、安全性等都存在不少問題,例如最窄處僅有2.8公里,淺灘太多,有時船隻難以通過,而且淤積問題嚴重,海盜猖獗,更有人斷言恐怖份子將在此發動攻擊,其事故率高達蘇伊士運河的三倍,巴拿馬運河的五倍之多。
泰國政府在克拉地峽開運河的構想引起國際廣泛注意,這號稱是“東方巴拿馬運河”的“克拉地峽運河”,預估建成後,遠洋油輪不需經過馬六甲海峽,就可以直接有此處通過,航程可減少700英哩,大型油輪每趟航程預計可節省18萬英鎊(將近30萬美元)左右。

歷史

提出這個運河構想的可追溯到拉瑪五世朱拉隆功時代,但當時泰國國力難以獨自承擔而作罷。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也有開鑿克拉地峽運河的構想,即使是戰後也存在高度興趣,中國也因為石油問題而持續關注該議題。
二十世紀70年代,這個構想再次被提及,但由於泰國南部是穆斯林聚居區,分離主義分子蠢蠢欲動,擔心開鑿運河後會將泰國一分為二,導致政局不穩,因此歷屆政府均將此問題擱置。
2004年,泰國前總理他信宣布五年後泰國將成為亞洲石油中心,再次提出加強泰國南部能源建設的計畫。

規劃

“克拉運河”是指從泰國克拉地峽區域,挖掘一條溝通太平洋的泰國灣與印度洋的安達曼海的運河。據中泰兩國2015年在廣州簽署“克拉運河”合作備忘錄,擬建中的“克拉運河”,全長102公里,雙向航道,寬400米,水深達25米(巴拿馬運河水深僅15米,最寬304米),初估需投入10年時間和280億美元,若動用核能技術等非常規施工方法,則可望7年完工,但是投資總額將暴增至360億美元。

建設方案

克拉運河的建設方案主要有兩個,分別是北線方案和南線方案。北線方案穿越克拉地峽的狹長地帶,連線位於泰國灣的春篷和在安達曼海的拉廊,全長90公里。由於這條線路須要穿越山區,增加了工程難度。南線方案,選擇在宋卡和沙敦之間開挖一條全長102公里的運河,長度比北線方案長,但地勢較為平坦。決定採取的方案除了考慮工程難度外,還要考慮日後使用上的便利,就這一點而言,北線方案因為靠向上北部的緬甸,減少通航里程,所以會比南線有優勢。規劃中的運河最大長度約為102公里、寬400米、深25米,採取雙向航道,其設計也會考慮兼容超級油輪通航的需要。

意義

克拉運河開通後,東協貿易區和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將不再通過馬六甲海峽,航程至少縮短約1200公里,可省2至5天航運時間;以10萬噸油輪來算,單次能省下35萬美元的運費,這為東協自貿區的物流貨運節約了大量的航運成本和時間成本。
克拉地峽運河(克拉運河)
開鑿“克拉運河”不僅惠及廣東、福建、上海、江浙等沿海地帶,更有助大陸加強與東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各國的貿易往來,尤其能在“一帶一路”戰略構思中的“一路”中起重要作用。除此,在美國“重返亞太”政策下,美國和新加坡有密切的軍事合作,一旦中美發生衝突,大陸80%進口石油必經的馬六甲海峽遭美方封鎖,等於掐斷大陸的經濟命脈,但“克拉運河”的開通,可讓大陸擺脫此困局,東南亞戰略格局也將產生重大改變。
2014年,由柳工集團、徐工、三一重工等中國企業牽頭的克拉運河籌建小組已經開始運作,建成後,東協、中國和日本乃至世界的貿易體都因克拉運河的開通而受益。

困難

建設開支

由於克拉運河的開鑿長度預計超過100公里,並要容納超級油輪通過以發揮經濟效益,加上需要興建橋樑等基建設施,連結開鑿運河後被分割的泰國南部地區,所以工程費用龐大。按2015年的初步預計,10年的建設費用為280億美元,如果採取非常規的開挖方式,把工程時間縮短為7年,則需要360億美元。
因為運河的建設開支龐大,泰國的經濟難以獨力承擔。泰國目前有不少交通基建項目同樣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包括泰國的公路建設、鐵路的現代化和計畫中的泰國高鐵,一旦開展克拉運河的建設,勢必對其他基建項目產生排擠作用。

國民意向

雖然克拉運河開鑿完成後可以大幅提升泰國的國際航運和戰略地位,但泰國國民對於運河的建設態度卻明顯分歧。2008年8月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有百分之28的泰國人支持興建運河,但有百分之33的國民卻對開鑿運河表示憂慮。支持建設運河的國民,大部分都認為運河能夠提高泰國在國際物流的地位,使泰國成為交通樞紐,帶動多個行業發展,從而增加泰國的就業機會。至於表達憂慮的國民,雖然認同運河能夠帶來經濟效益,但同時擔心會使主要是伊斯蘭教徒聚居的南部帶來不穩定,建設費用巨大,令政府需要減少其他公共開支,以及環境影響。此外,有不少國民擔心政府官員會借著投入龐大資金的運河項目貪污,從中取利。

政治局勢

克拉運河的位置是位於泰國南部與馬來半島接壤的區域,但該區域主要是占泰國人口少數的伊斯蘭居民聚居,由於當地伊斯蘭居民長期不滿於泰國中央政府的統治,一直爭取獨立,所以泰國南部是泰國分離主義最活躍的地區。泰國政府和人民普遍擔心,一旦運河建成後,泰國南部會一分二,加劇南部局勢的不穩。
泰國國內政治的不穩定同樣不利於推動大型基建發展。泰國政府少有政黨能夠在大選中連任,加上軍方對政治的介入,國家的重要發展政策缺乏延續性,對於須要長年規劃和建設的大型項目帶來不明朗影響。2004年,時任泰國總理他信提出“巨型工程”作為經濟政策,計畫在泰國進行多個規模與克拉運河類似的大型基建項目,籍以吸引外資,拉動泰國經濟,促進就業,提升泰國的產業技術。然而,實際執行上卻困難重重,不少國民認為“巨型工程”只是執政黨為吸引選票而提出的一個空泛計畫。泰國的貪污問題,也使這類涉及大量政府資金的項目,難以獲得人民信任。泰國國內的政治鬥爭,令跨政府任期的項目不能保證得到延續。他信的各項大型基建規劃,在2006年泰國軍事政變發生後,也隨著他信被推翻而中止。

環境影響

泰國社會注重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尊重,因此對克拉運河的發展計畫甚為保留。因為運河長度達100公里,勢必對運河沿線的森林、地貌和農業帶來影響。運河兩端的出海口的海洋生態,也會因船隻航運的大量增加,而對當地的漁業帶來影響。運河附近的多個風景區,如斯米蘭群島、素林群島、安通群島、蘇梅島龜島等,都要面對運河工程的環境變化。

國際合作

因為開鑿克拉運河所需資金龐大,泰國政府難以獨力承擔,所以泰國計畫通過國際合作,透過外國政府的投資,協助籌集開發運河的資金。由於克拉運河建成後,除了運河所在的泰國外,還對東亞多個國家的經濟帶來利益,所以中國和日本都曾為合作興建克拉運河進行探討日本早於1970年代已提出在泰國投資開鑿運河的計畫,但未有實行。泰國在2004年再度提出開建克拉運河,中國和日本都表示有意參與建設克拉運河項目,但礙於泰國國內仍未能共識而擱置。

中泰合作的傳聞

2015年5月中旬,中國媒體廣泛報導中國和泰國在廣州簽署兩國合作興建克拉運河的備忘錄,中國和泰國政府將會正式開展克拉運河的聯合開發項目。然而,中國駐泰國領事館在2015年5月19日澄稱,兩國官方簽署克拉運河備忘錄的報導並非屬實。
雖然兩國官方否認合作興建克拉運河,但中國有多家大型基建和機械設備企業,在2014年4月9日投入20億元人民幣資本組成合作機構,就克拉運河的前期規划進行探討和研究。

反應

2015年5月19日,中國駐泰國大使館表示,據使館了解,中國政府有關部門迄今為止沒有參與關於此項目的研究和任何具體合作,也未就此問題發表過任何立場。這項協定是民間行為,不涉及政府,只是在進行可行性研究。
亞洲聯合國際投資集團,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尚不知道有這項合作,需要與公司領導核實。

泰國

泰國總理巴育·詹歐差將軍曾經表示,克拉運河不在本屆政府的計畫上。他說:“我現在手頭上有一堆事情,有關運河的事情我將留給下一屆政府。”但是現在,退役的將領,政治家、學者和商人也非常希望泰國政府,尤其是總理本人能夠儘快改變主意,支持這條可能成為“亞洲的蘇伊士”運河項目。
2017年8月7日,華僑大學講座教授、廈門大學特聘教授莊國土已五次主持中泰戰略論壇,參與克拉運河的議題討論。他說泰國政府在克拉運河項目上的態度是不積極的,但從未否定。
泰各界人士熱心推動克拉運河項目,因為該項目不僅對周邊國家有利,對泰國至少有兩方面可以馬上看到的利益。首先是通行費,就像巴拿馬運河通行費對巴拿馬國家財政的重大作用一樣;其次是克拉運河能有效帶動泰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和這一地區的種族矛盾,防止極端主義勢力滋長,對促進社會和諧將起到立竿見影的成效。

東協

泰國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會員,而可能受克拉運河影響的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同樣是成員國。 東協雖然沒有對克拉運河正面表態,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對推動運河的建設卻明顯消極,擔心國際航運減少使用馬六甲水道後,會對該國的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因此一再表示需要詳細研究。

中國

踏入21世紀後,中國的經濟發展對能源的輸入有龐大的需求,所以對克拉運河的規劃持積極的態度。對中國而言,中國的海運,特別是自中東進口的石油,嚴重受制於馬六甲水道的安全。隨著美國在2010年宣布“重返亞洲”的戰略,一旦中國與美國發生軍事衝突,中國從中東輸入的油氣能源,勢必面臨美國的封鎖,而新加坡又設有美軍基地,中國海軍要在遠離本土的馬六甲海峽為運輸船隊進行護航,將會面對重大挑戰。因此,中國對有助突破海上封鎖的克拉運河表現甚為積極。
從2010年代起,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概念,而克拉運河更被視為構成新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航線。中國民間和學界都對克拉運河持正面態度,中國有企業為運河的興建進行先期研究。不過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即使投入巨資在泰國開鑿克拉運河,也不能擺脫美國的封鎖,而且最受惠的將會是同樣依賴輸入石油的日本。

新加坡

新加坡以其在馬六甲海峽南端的戰略位置,成為國際的航運中心,並為美國在亞太區的重要基地。因為克拉運河開通後會削弱新加坡的地區影響力,所以新加坡對於克拉運河的計畫持反對的態度,擔心一旦克拉運河開通後,不但對新加坡的貿易帶來負面影響,而且會令新加坡失去配合美國圍堵中國的戰略角色。

建設進程

2015年5月,中泰兩國在廣州簽署“克拉運河”合作備忘錄,讓這項延宕10年的世紀大工程向正式開工跨一大步;初步預估,該計畫需耗時10年、投資總額280億美元,一旦開通,大陸的“馬六甲困局”也將迎刃而解。
“克拉運河”指從泰國克拉地峽區域,挖掘一條溝通太平洋的泰國灣與印度洋的安達曼海的運河,修建完成後,國際海運線將不必繞過新加坡、取道馬六甲海峽,航程至少縮短約1200公里,可省2至5天航運時間;以10萬噸油輪來算,單次能省下35萬美元的運費。
簽約將開建耗時10年
在中泰簽署合作備忘錄後,這條全長102公里的雙向航道運河將可正式開建,初估需投入10年時間和280億美元,若動用核能技術等非常規施工方法,則可望7年完工,惟投資總額將暴增至360億美元。

工程效益

運河收費收益
克拉運河計畫示意圖運河深度超過17米,足以航行15萬噸級的滿載貨輪和空載的35萬噸級油輪。一艘10萬噸的貨輪以15節的速度航行1000多公里需要2天左右,估計消耗柴油55~60噸,以目前的國際柴油價格計算約5~6萬美元。馬六甲海峽目前每年航行船舶10萬多艘,其中噸位大型和超大的約有6萬多艘。運河投入運行之日估計將超過8萬艘,其中至少有5萬多艘可以通過克拉地峽運行。以平均每艘10萬噸級別收費4萬美圓計算,年收益超過20億美圓。10萬噸船舶每趟能節省30萬美圓,所以4萬美圓也是合理價格,每艘約為目前蘇伊士運河的1/4~1/5收費標準。克拉地峽運河的收益將大大超過目前巴拿馬運河的10多億美圓總收入。原因是儘管巴拿馬運河能縮短海路航程14000公里,但每年通過的海輪僅有1.5萬艘左右並且每艘噸位不超過7萬噸。
克拉海峽周邊航運情況克拉海峽周邊航運情況
保守估計運河每年能夠贏利10億美元以上。在其中20億美元採用銀行貸款方式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只需要出資15億美圓就能夠占到50%的股份,僅僅5年就能收回投資。投資少收益穩定超過30%,可算得上是一項非常划算的投資。

造成影響

開鑿運河的另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後果是,對新加坡利益影響太大。開鑿這條運河必將導致新加坡這個國家的整體性衰退。新加坡的石油冶煉、中轉貿易、貨物倉儲各個產業的繁榮都依賴於馬六甲海峽。一旦運河開通,新加坡所有產業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還有一個有關克拉地峽的利弊問題則被國家發改委能源問題專家朱興珊博士一語道破:“人們擔心馬六甲海峽,實際上是擔心美國卡脖子,但改道泰國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因為美國在泰國的梭桃邑、烏塔保、曼谷也有駐軍。”所以,在克拉地峽地區,無論挖運河還是鋪管道,企圖逃出美國的影響都是徒勞。

國際意義

泰國地處於中南半島中心的戰略地位,同時也是通往湄公河區域和南亞的重要門戶,歷史上,泰國便有在克拉地峽修建克拉運河的構想,限於人力物力,克拉運河計畫未能實施。
隨著中國—東協自貿區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推進,克拉運河計畫有望成為現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