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爾鄉

克孜爾鄉

克孜爾鄉位於拜城縣東部,距縣城直線距離47.3公里。北與黑英山鄉毗連,西與賽里木鄉為鄰,東與庫車縣接壤,南與新和縣以卻勒塔格山為界。全鄉南北長約44.4公里,東西寬約35.4公里,總面積為1192.59平方千米。轄烏堂村、鐵提爾村、米斯買里村、吉格代力克村、墩硝爾村、丘納克買里村、喀日尕依買里村、麻扎爾霍加木村、蘇蓋特布拉克村、拜格其買里斯村、克孜爾吐爾村11個村民委員會,1個牧場,總人口7183人(2017),鄉政府駐地烏堂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克孜爾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新疆拜城縣
  • 下轄地區:克孜爾吐爾村等11個村
  • 政府駐地:烏堂村
  • 地理位置:拜城縣東部
  • 面積:1192.59平方千米 
  • 人口:7183人(2017) 
  • 著名景點:克孜爾石窟
名稱來源,地理氣候,自然資源,旅遊資源,人口數據,

名稱來源

“克孜爾”,維吾爾語,意為“紅色”。該鄉北部的喀拉克爾丘嶺,南部的卻勒塔格山沙土均呈紅色,颳風時紅土飛揚,下雨時洪水夾帶紅色泥沙順克孜勒河而下,沿河沉積處均為紅色。故而得名。

地理氣候

克孜爾鄉位於拜城盆地東端,地處喀拉克爾丘嶺和卻勒塔格之間。地勢北高南低,克孜勒河自北向南縱貫全鄉匯入渭乾河。海拔高度在1146—2130米之間,為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9℃,一月平均氣溫-15.9℃,七月平均氣溫24℃,較縣城稍高。無霜期150—160天,年降水量88毫米。

自然資源

鄉農業區分布於克孜勒河兩岸。地下水豐富,這裡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土地平整。適宜種植小麥、玉米、水稻、油菜和胡麻等農作物。但因受東、西戈壁灘和鹽鹼地的限制,耕地面積小,僅17392畝,在鄉南部的木扎提河與渭乾河交接處的“克孜爾水庫”是全疆最大的人工湖。
鄉境內北面山區有煤、銅、石墨、石膏等礦產資源。該鄉特產為葡萄,農區家家戶戶普遍裁植葡萄。

旅遊資源

在鄉東南9公里,木扎提河北岸2公里的沙石山壁上有舉世聞名的克孜爾千佛洞。克孜爾千佛洞,大約開鑿於公元三世紀,廢棄於公元九世紀。洞窟規模宏大,可與我國敦煌石窟媲美。鐵提爾村委會加日普買里斯(村)北部沙丘石壁上也有千佛洞窟遺址。這兩處佛教文化遺址,屬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克孜爾石窟俗稱克孜爾千佛洞,是中國著名的古代佛教石窟建築。在維吾爾語中克孜爾石窟還有一個動人的名字:“克孜爾明屋依”,意為座落在克孜爾的千間房子。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的明屋依達格山南麓,這裡有一段長200米、高200米的陡峭山崖,克孜爾石窟就開鑿在這裡的峭壁幽谷中,層層疊疊,與石窟下湍急東流的渭乾河交相輝映,宛若佛國仙境。克孜爾石窟開鑿於公元3世紀至4世紀。佛教於公元初年傳入西域,在於闐、龜茲形成兩個佛教中心。據文獻記載,龜茲佛教盛行時,有佛塔寺廟千處,僧尼萬餘人。克孜爾石窟是佛教徒為修行而建,後成為龜茲僧俗修行的理想場所。如今,石窟中的佛教塑像、壁畫乃至洞窟建築都成了藝術瑰寶,也為後人探尋東西文化在西域交匯的軌跡提供了可靠的歷史見證。
當年的西域佛國遺址龜茲古城當年的西域佛國遺址龜茲古城
克孜爾石窟有大小洞窟251個,現存完整的洞窟有130多個,其中供僧侶巡禮觀像和講經說法的支提窟(即中心柱窟)161個,供僧尼居住並作為禪室的毗訶羅窟61個,還有7個拱形窟和3個龕室。塑像和壁畫都在支提窟內,克孜爾石窟的主體塑像多已被毀,但保留下一萬多平方米的壁畫,包括佛像、佛經故事、動物和山水樹木、裝飾圖案和供養人畫。
克孜爾石窟的佛教雕塑藝術品主要是崖壁石雕、浮雕和窟內的彩塑、木雕四大類,但最多的是彩塑。塑造有佛、菩薩、比丘、天王、武士、飛天、神王、魔鬼、夜叉、供養人等眾多形象。這些彩塑大部分已被損毀或被盜往國外。從現存的文物看,塑像形象豐滿,栩栩如生,情態各異,雕塑者的技藝可謂精湛。不同時期的塑像反映了克孜爾石窟雕塑藝術從模仿到本土化的過程。早期的佛像雕塑,多是模仿印度式樣,特別是印度笈多時代的秣菟羅藝術風格,著重表現人體裸露的健壯美。中期以後,雜糅進龜茲本土的民族、區域審美風格,在原有呈“S”形的“三道彎式基礎上,又出現了右袒式、冕服式的直立形象,尤其是龜茲人頭大、額寬的形象和本地裝束等本土化特徵都體現其中。晚期的雕塑作品受本土影響頗深,彩繪手法上追求深厚艷麗,和中原同期的彩塑風格十分相似。走進克孜爾石窟的藝術世界,最讓人流連忘返的是那裡的壁畫。這些壁畫向人們講述著佛本生故事、因緣故事和佛經故事。這些繪製在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主室側壁、券項山狀菱格內的畫面,以連環畫的形式表現佛生前的苦行、成道後的神力、諸方說法教化的聖跡等。繪製的佛經故事雖然主要是宣揚佛教的內容,但畫師們在人物形象、動物圖像和生活場景上仍然融入了世俗化的內容。且不說城闕門樓、亭閣台榭、山水樹木以及逼真可愛的動物形象充滿人間的生活氣息,就連端莊安詳的佛像、婀娜多姿的伎樂飛天、供養天神都以世俗生活為依據。可以說克孜爾石窟壁畫給人們展示了龜茲社會的風俗場景;供養人身著雙領對襟長服,腰束寬頻,足蹬筒靴;武士穿戴盔甲,騎著高頭大馬;還有手持坎土曼的勞動者,使用“二牛抬槓”耕地的農民,制陶的工匠等,都是龜茲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
位於絲綢之路北道上的克孜爾千佛洞位於絲綢之路北道上的克孜爾千佛洞
在克孜爾石窟的壁畫中,釋迦牟尼的像占據主要位置,石窟的四壁、頂部都繪有大小不一、動作各異的佛像,特別是禮佛、講經的中心柱形窟內四壁、券頂均畫有佛像,坐佛像則繪於說法圖及菱格畫中。這些佛像可能繪製於不同時代,因此畫技不拘一格,手法亦殊。有的佛像肌體豐滿,臂部聳起;有的長眉細目,高鼻小嘴,著長袍,束高髻;有的則袒右臂,赤手足,頭上有傘形寶蓋;還有的立佛像的身光里繪有眾多小立佛。僅從手部動作就可欣賞其精湛的造像藝術,技法亦隨手姿的不同而多變,足見石窟畫師的匠心。
克孜爾石窟的壁畫技法多以“屈鐵盤絲”的線條、凹凸暈染法和色彩的絢麗,體現畫師對所繪形象的理解和創作意圖。不少壁畫運用凹凸暈染法,明暗交輝,給人以強烈的立體感。石窟的建築,因地質條件、實用功能不同而產生了多種形制,有用於禮佛的中心柱窟,有供僧人講經的方形窟和日常生活用的地僧房窟、異形窟。中心柱窟是融印度券頂、波斯穹窿頂、中國中原平棋頂和套斗頂建築風格為一體的建築群,它反映出不同時期龜茲佛教建築藝術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響。就實用功能而言,克孜爾石窟建築從中期以後打破了單獨洞窟的格局,出現了若干洞窟有機連在一起的組合型洞窟。如在每一個整體中,以中心柱窟為主,配建方形窟和僧房窟,禮佛、講經、生活都很方便。
另外,新疆庫車縣境內的庫木吐拉石窟,洞窟雖不及克孜爾石窟多,但遺存的唐代壁畫最多,壁畫內容和畫風更接近中原藝術。這是龜茲藝術與中原藝術結合的產物。
在長達五六百年間,克孜爾石窟藝術伴隨龜茲佛教而興衰,是中西文化與本地文化的融合體。在這裡,人們既能看到中國中原文化的影響,又能感受到古代印度、希臘、羅馬文化的浸染。石窟中犍陀羅藝術風格又是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的產物。各種文化在龜茲有機整合,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從而使龜茲文化更有旺盛的生命力。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8466

4436

4030
家庭戶戶數
2009
家庭戶總人口(總)
8360
家庭戶男
4348
家庭戶女
4012
0-14歲(總)
2655
0-14歲男
1341
0-14歲女
1314
15-64歲(總)
5358
15-64歲男
2852
15-64歲女
2506
65歲及以上(總)
453
65歲及以上男
243
65歲及以上女
21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7754
2017年,總人口7183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