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台台爾石窟
- 出土地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拜城縣
- 所屬年代:唐至宋
- 批次:第六批
- 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規模,文物價值,
建築規模
洞窟分布在東西兩座山丘的半腰上,西丘頂部有一座城堡遺址。石窟開鑿於唐宋時期,現有編號洞窟19個,其中窟形較完整的有第1、5、10、11、14、15、16、17號8個洞窟,4個洞窟保存有精美壁畫。洞窟形制有中心柱窟、方形窟、僧房窟、龕窟和異形窟。
洞窟壁畫題材除常見的菱格畫中的本生故事外,第17號窟中塔中坐佛和虛空夜叉,第16號窟中的大立佛和龜茲供養人像,第14號窟券頂中脊日神正面端坐於四馬雙輪車中的形象,以及第5號窟中的飛天等圖像在龜茲壁畫中十分罕見,堪稱藝術珍品。第13窟前室殘毀,主室縱券頂中脊繪日月神、風神和立佛組成的天相圖,兩邊券腹部滿繪菱格本生故事。券頂與兩側壁轉折處的迭澀線腳底面繪供養天人。
文物價值
拜城縣位於古龜茲地域,目前已發現的佛教石窟群遺址有克孜爾、台台爾和溫巴什三處。台台爾窟群雖小,但與克孜爾石窟同時營造於3世紀末4世紀初。
據史料記載,台台爾石窟和克孜爾石窟同時代營造。由於當時佛教文化昌盛,形成了以克孜爾石窟為中心的石窟群,周圍分布著溫巴什石窟、台台爾石窟、阿克塔石窟、玉開都維石窟、一滴泉石窟、多崗石窟等44個洞窟,現存較完整的有15個洞窟。
石窟遺址代表了西域佛教文明的發展,不僅是祖先遺留的珍貴財富,也是研究龜茲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還原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文景觀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