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頭稗子

光頭稗子

光頭稗子,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芒稷Echinochloacolonum(L)Link的根。分布於華東、華南、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具有利水消腫,止血之功效。用於水腫,腹水,咯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光頭稗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稗屬
  • :芒稷
  • 分布區域:華東、華南、中南、西南及西藏
  • 採集時間:夏、秋季挖根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微苦,平。

歸經

肝、腎、肺經。

功效

利水消腫,止血。

主治

用於水腫,腹水,咯血。

相關配伍

1、治水腫、腹水:(光頭稗子)鮮根120-180g,瞿麥9g,紅棗60-120g,紅糖適量。水煎,分2-3次服。
2、治咯血:(光頭稗子)根30g,鴨跖草15g。水煎服。(1-2方出自《浙江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120g,大劑量可用至180g。

採集加工

夏、秋季挖根,除去地上部分,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芒稷又名:光頭稗,扒草,穇草。一年生草本。稈直立,高10-60cm。葉鞘壓扁而背具脊,無毛;葉舌缺;葉片扁平,線形,長3-20cm,寬3-7mm,無毛,邊緣稍粗糙。圓錐花序狹窄,長5-10cm;主軸具棱,通常無疣基長毛,棱邊上粗糙。花序分枝長1-2cm排列稀疏,直立上升或貼向主軸,穗軸無疣基長毛或僅基部被1-2根疣基長毛;小穗卵圓形,長2-2.5mm,具小硬毛,無芒,較規則的成四行排列於穗軸的一側;第1穎三角形,長約為小穗的1/2,具3脈,第2穎與第1外稃等長而同形,頂端具小尖頭,具5-7脈;第1小花常中性,其外稃具7脈,內稃膜質,稍短於外稃,脊上被短纖毛,第2外稃橢圓形,平滑,光亮,邊緣內卷,包著同質的內稃;鱗被2,膜質。花、果期夏、秋季。

生長環境

生於田野濕地、路旁。分布於華東、華南、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利尿,止血。主治水腫、腹水,咯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