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刊歷史
1974年,《光電工程》創刊,為季刊。
1979年,期刊由季刊改為雙月刊。
2004年,期刊由雙月刊改為月刊。
2014年,期刊入選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名單。
2018年,期刊更改官方網站。
辦刊條件
資源平台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始建於1970年,是中國科學院在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研究所。根據2018年5月機構官網顯示,全所有在職職工1200餘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1人;設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培養點、9個學術型碩士學位培養點及6個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培養點;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及2箇中科院重點實驗室。
中國光學學會是由光學界的科技工作者和有關企事業單位自願結成、依法登記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於1979年12月10日在北京成立。根據2018年5月學會官網顯示,學會設有22個專業委員會和8個工作委員會,個人會員數超過一萬五千人。
欄目方向
《光電工程》設有自適應光學、空間光學、微納光學、目標檢測、光電控制和測量、薄膜光學、雷射技術、光通信、先進光學加工技術、研究亮點,光電聚焦,光電進展,光電人物等欄目。
期刊主要刊登科研進展、原始創新結果以及光電研究的科研綜述論文,出版關於熱點問題和前沿課題的專刊,主要領域為光學設計和光學工程、光電技術及套用、雷射及光纖和通信、光學材料、光子設備、光電信號處理等。
期刊主要讀者對象為有關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高等院校師生及科技管理人員。
人員編制
根據2018年5月期刊官網顯示,《光電工程》編委會擁有編委59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名)及編輯部人員4名。
編委:姜文漢(中國工程院院士)、
林祥棣(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君驊(中國工程院院士)、
許祖彥(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國楨(中國科學院院士)、
葉聲華(中國工程院院士)、
趙伊君(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炳琨(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壽桓(中國工程院院士)、
莊松林(中國工程院院士)、曹莊琪、陳弘達、陳偉民、丁伯瑜、范天泉、封松林、馮華君、韓凱、李斌成、李向平、李政穎、劉紅忠、劉鐵根、劉旭、馬佳光、馬君顯、倪國強、潘石、饒長輝、饒雲江、任戈、施路平、沈平、沈同聖、宋菲君、蘇顯渝、孫道恆、譚小地、陶然、佟存柱、王涌天、伍凡、邢廷文、徐安士、許冰、徐挺、楊虎、楊力、楊文淑、葉甜春、郁道銀、翟宏琛、張國平、張書練、張岩、張雨東、周銳、朱濤、季凌飛
編輯部人員:龐洪、謝小平、楊淇名、孫秋燕
辦刊成果
收錄情況
根據2018年5月中國知網顯示,《光電工程》被CA
化學文摘(美)(2014)、荷蘭
Scopus資料庫、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2013)、
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等收錄。
研究發表
根據2018年5月26日中國知網顯示,《光電工程》出版文獻量為6199篇。
根據2018年5月26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光電工程》載文量為4375篇。
影響因子
根據2018年5月26日中國知網顯示,《光電工程》總被下載1021641次、總被引43663次,(2017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831、(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503。
根據2018年5月26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光電工程》被引量為31752,下載量為158863。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期刊影響因子為0.65,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名第2117名,在無線電電子學與電信技術(138種)排名第17名。
榮譽表彰
《光電工程》曾獲四川省第二次期刊質量考評自然科學期刊學術類質量一級期刊、四川省第二屆優秀期刊評選科技類期刊三等獎、四川省優秀期刊。
文化傳統
促進光電工程領域理論和技術水平的提升,促進交叉學科的發展,促進革命性技術的不斷誕生。
快速報導研究進展類科研成果,為中國國內外學術交流創造一個高端、專業的平台。
現任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