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通信裝備

光通信裝備:以可見光為介質傳輸信息的軍事通信裝備。

基本介紹

  • 服役時間:約 1990年(中國)
由光通信裝備組成的軍事光通信網路,能夠進行大容量、抗干擾、安全可靠的通信傳輸,是電話、數據、圖像及綜合業務信息網等各種業務網的公共傳輸平台。
按照信號傳輸介質的不同,光通信裝備分為光纖通信設備和雷射無線通信設備。光纖通信設備使用光纖作為信號傳輸介質,特點是通信容量大、中繼距離長、抗電磁干擾、穩定可靠、安全保密。主要用於戰略通信網幹線和支線的信息傳輸,也可用於戰役/戰術通信網的信息傳輸,軍事機關、國防基地、要塞、機場的內部通信,以及飛機、艦艇、坦克中的信號傳輸。雷射無線通信設備使用大氣或空間作為信號傳輸媒質,特點是開設方便,使用靈活,抗電磁干擾能力強。主要用作江河湖泊、高山峽谷、海島之間、海島與大陸之間、邊防哨所之間、艦艇之間、飛機之間的通信,也可用於機房內計算機之間的通信。按照傳輸的電信號格式,光通信裝備分為數字光通信設備和模擬光通信設備。數字光通信設備主要用於國家通信網和國際越洋通信,構建光傳送網和接入網,為電話、數據、圖像及綜合業務信息網等各種業務網提供傳輸信道。包括準同步數字傳輸(PDH)設備和同步數字傳輸(SDH)設備,準同步數字傳輸設備的信號速率為2~140兆比特/秒,同步數字傳輸設備的信號傳輸速率為0.155~40吉比特/秒。模擬光通信設備主要用於雷達信號和寬頻無線電信號的傳輸,傳輸信號頻寬可達到40吉赫。按照光信號復用方式,光通信裝備分為波分復用(WDM)設備、光時分復用(OTDM)設備和光碼分復用(OCDMA)設備。波分復用設備即波分復用器,在傳送端將不同波長的信號光載波合併起來,送入一根光纖傳輸;在接收側,由另一波分復用器將這些不同信號的光載波分開。光時分復用設備將多路光信號以時間分割的方式,插入同一根光纖中進行傳輸。光碼分復用設備將不同用戶的信號,用互成正交的不同碼序列來填充並調製到光載波上,在光纖中進行傳輸。波分復用設備技術成熟,在一根光纖中最多可以有160個波長各不相同的光路,每個光路承載10~40吉比特/秒的光信號,用於大容量的幹線傳輸。光時分復用設備和光碼分復用設備還處於研究開發階段。
烽火、燈光是古代光通信設備的代表。近代最早的光通信裝備是1880年美國人A.G.貝爾發明的光電話,這種光電話使用非相干光源,通信距離近,通信質量差。1960年雷射器問世後,人們開始研究使用雷射器作光源的雷射無線通信設備。由於光在大氣信道傳輸時存在衰耗大等缺點,促使人們轉向傳光線路的研究,探索了各種空心式波導管和透鏡式線路,同時也開始對光纖的研究。1966年,華人科學家高錕曾預言光纖損耗可降低到20分貝/千米以下。1970年,美國生產出損耗為20分貝/千米的光纖,並於1976年在亞特蘭大進行了世界上第一套45兆比特/秒的光纖通信設備的試驗。隨後,日本、英國、法國、聯邦德國等國家相繼完成各種光纖通信設備的研製並投入商業運行,開通了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底光纜通信系統。中國於70年代初開始光通信的研究工作,1982年完成實用化的8兆比特/秒的市內光纖通信系統的試驗,1991年開通了140兆比特/秒長途光纖通信系統。90年代以後,中國生產的光通信設備開始在軍事通信網中大規模套用。光通信裝備發展的趨勢是:增大通信容量,提高可靠性,重點是發展天地一體光通信網,採用光纖通信設備構建陸地光纜網,採用雷射無線通信設備構建空間光網路和空地光鏈路,形成以陸地光纜網為主、空間光網路為輔、互為保護的高可靠光通信網。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