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葉紫花苕子

光葉紫花苕子

屬豆科。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主根粗壯,入土深達1–1.5m,側根發達;主莖不明顯,有2–5個分枝節,一次分枝5一20個,2–3次分枝常超過30個多至百餘個,匍匐蔓生,長1.5–3m,枝四棱形中空,疏被短柔毛。雙數羽狀複葉,有卷鬚,具小葉8–20,短圓形或披針形,長l一3cm,寬0.4一0.8cm,兩面毛較少,托葉戟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光葉苕子
  • 拉丁學名:ViciavillosaRothvar
  • 別稱:光葉紫花苕子、稀毛苕子
  • :植物界
  • :豆科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要點,

形態特徵

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主根粗壯,入土深達1–1.5m,側根發達;主莖不明顯,有2–5個分枝節,一次分枝5一20個,2–3次分枝常超過30個多至百餘個,匍匐蔓生,長1.5–3m,枝四棱形中空,疏被短柔毛。雙數羽狀複葉,有卷鬚,具小葉8–20,短圓形或披針形,長l一3cm,寬0.4一0.8cm,兩面毛較少,托葉戟形。總狀花序,花序梗長8一l6cm,有花15–40朵,花冠蝶形,紅紫色。莢果矩圓形,光滑,淡黃色,含種子2–6粒,種子球形,黑色<圖74)。細胞染色體:2n=14。

生長環境

在江惟之問秋拙的,全生育期為250–260天,早熟品種為235–245天。在南京,播種後5–6天山苗,再經10–15天分枝,分枝盛期在2月,3月上旬伸長,初花期前後伸長最快,花期早晚受春季溫度所影響,一般初花在5月上旬,盛花在中旬,種子成熱在6月l0日至l6日左右。種子發芽適溫為20~25℃,氣溫低至3–5℃時地上部則停止生長,20℃左右生長最快,也最有利於開花結莢,陰雨會影響開花授粉。適應性廣,自平原至海拔2000m的山區均可種植,在紅壤坡地以至黃淮間的鹼砂土均生長良好。耐寒性強,當氣溫低於-l0~-20℃時地上部開始受凍。在山東南部能安全越冬。耐早性強,但不及毛葉苕子,現蕾期之前也較能耐濕,故在江淮間產量往往超過毛葉苕子。耐瘠性及抑制雜草的能力均強,可以在pH4.5一5.5,質地為砂土至重粘土,含鹽量低於0.2%以下的各種土壤上種植。

分布範圍

本變種最早在美國俄勒崗州種植,以後在其東南部諸州均有栽培。我國於20世紀4o年代引入江蘇,之後河南,山東,安徽、湖北、雲南、四川等省均推廣栽培,總面積曾達70萬公頃以上。在江蘇及雲南等省曾選育出早熟品種,生產性能良好,成為目前主要的栽培草種。在甘肅、新疆等省區可以春播,但其產量不及毛葉苕。

主要價值

光葉苕子的飼用價值相當於毛葉苕子,牛,羊,豬、兔均喜食。我國農區以青飼為主。在美國用作乾草或青貯飼料,也作青飼或放牧。在現蕾期收割,畝產鮮草2000–3500kg,如果分次收割,可以避免因草層太厚而導致下部葉片黃化或霉腐,而且草質較嫩。在江淮地區於9月份播種可在3月下旬及5月上旬各收1次,於8月中、下旬播種面生長良好的,可於臨冬、早春及初夏各收1次,也可以密播而分批抽行收割,以增加收割的次數和產量。飼草品質以現蕾期之前較高,具化學成分見表74。另據四川涼山州草原工作站分析,分枝期全草乾物質中粗蛋白質達30.69%、粗脂肪9.7%、粗纖維22.82%、無氮浸出物28.05%,粗灰分8.74%、鈣1.48%,磷0.24%。光葉苕子也是良好的綠肥與覆蓋作物,在果園可利用其硬籽(通常含10一15%)特性年年秋季自生,而在3–6月份覆蓋。也可用為開墾生荒地的先鋒作物,有良好的壓制雜草及改良土壤效果,在農田作綠肥時,是水稻、棉花、玉米等作物的前作,適時耕翻,增產效果顯著,在現蕾期鮮草肥料成分如下:全氮0.50%,五氧化二磷0.13%、氧化鉀0.43%。光葉苕子也是良好的蜜源植物,花期長達1個月,蜜質好,1畝可提供蜜25kg左右。

栽培要點

稻田秋播宜先淺耕滅茬或免耕,耕後開塘穴播,要開好排灌溝渠,在棉田,玉米田,高梁田及果樹行間套種,先耕整好土地,再開行條播。春麥田套種用撤播,播後灌水,整地不要求太細碎,但苗床須保持有較好的土壤水分。適期早播是取得高產的關鍵,黃河下游地區宜在8月上,中旬,淮北為8月中旬至9月上旬,江淮之間一般為9月,也可提早至8月中旬,西北地區套複種為5月中、下旬,種子千粒重20一25g,每畝播種量早播或肥地為3–4kg,遲播或瘦地為5kg,行距40一50cm,作分次或抽行收割的為25–30cm,覆土深度3–4cm。磷肥有良好的增產效果,宜作基肥施用。光葉苕子可和黑麥草或黑麥混播,也可和蠶豆加芥菜混播,這樣能提高青苗的高度,比單播的可增產30%左右,通常黑麥草和苕子用同行混播,黑麥和蠶豆為間行播種,芥菜為撒播,每畝播種量為黑麥草0.5–1kg,黑麥3–4kg,蠶豆10–12kg,芥菜0.5kg,光葉苕子為2.5–3kg。留種要求有較高的栽培條件,由於陰雨會影響開花授粉,故產種量以花期少雨的黃淮之間及西北地區較高,江惟之間已不夠穩定,栽培上要適當晚播、稀播。每畝留苗約8000–15000株,採用條播、穴播並和小麥間播而以後者為支架,要加強排水和病蟲害的防治。全期危害的是蚜蟲,花莢期危害的有薊馬、豆莢螟,宜及時檢查防治。病害以葉斑病為常見,可用25%多菌靈(1:250)噴灑,帶毒的蚜蟲可傳播病毒病,可以造成無收穫,故首先應徹底防治蚜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