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修築的漢長城。位於今內蒙古五原縣塞外。《史記·匈奴傳》:“太初三年,漢使光祿徐自為為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餘里,築城障列亭至盧朐”。後人把光祿勛徐自為出五原塞所築的長城,稱為“塞外列城”,也叫“光祿塞”或“光祿城”。 光祿城的起點五原塞,即五原郡北境的邊塞,其終點盧朐河,肯特山附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祿城
- 別名:塞外列城
- 地理位置:位於今內蒙古五原縣塞外
史書記載,歷史沿革,
史書記載
史書所記載的“光祿城”屬於漢武帝時在北方修築的軍事防禦體系,其目的是為了阻擋匈奴南下,由於負責此事的徐自為的官職為“光祿勛”而得名。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匈奴句黎湖單于即位,武帝派光祿勛徐自為修築了一道塞外長城,“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里,築城障列亭,至廬朐”。 而在《漢書》中,則在不同篇章里分別使用了“塞外列城”、“光祿塞”和“光祿城”來指代這道防線。
在《漢書·匈奴傳》中,記載甘露三年(前51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到漢朝,“單于就邸留月余,遣歸國。單于自請願留居光祿塞下,有急,保漢受降城。漢遣長樂衛尉高昌侯董忠、車騎都尉韓昌將騎萬六千,又發邊郡士馬以千數,送單于出朔方雞鹿塞。”而在《漢書·元帝紀》中記載同一史實時則稱:“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稽侯柵來朝……二月,單于罷歸,遣長樂衛尉高昌侯忠、車騎都尉昌、騎都尉虎將萬六千騎送單于,單于居幕南保光祿城,詔以北邊振穀食,郅支單于遠遁,匈奴遂定。”
根據已故考古學家李逸友先生的觀點,這裡的“光祿城”與“光祿塞”相對應,指的是徐自為修築的“塞外列城”,也就是包括長城和沿線城池在內的整個防禦體系。
然而,在《漢書·地理志》中,對“光祿城”又有另外的記載,在該書五原郡禾固陽縣下面的注釋中說:“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頭曼城,又西北得車凡和城,又西北得宿虜城。”由此來看,“光祿城”又應是一座單獨的城池。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也持同樣的看法。他根據“北出石門障”一語,指出了“光祿城”的具體位置。他在《水經注》河水“又東過臨沃縣南”條下注稱:“河水又東流,石門水南注之。水出石門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門障’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祿城。”
歷史沿革
在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它的北邊,是強大的匈奴。當時,匈奴的力量要遠遠大於漢,擊敗秦楚、另立新朝的劉邦,面對這個北方的鄰居,表現得十分怯懦。劉邦不是沒有抵抗過匈奴,他曾親自率兵北上,但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整整餓了七天,最後,劉邦只得通過賄賂匈奴單于閼氏才得以突圍。
自此之後,漢朝便一直對匈奴採取妥協退讓的和親政策。一直到公元前133年,即位不久、對和親政策早已心生不滿的漢武帝劉徹首肯了“馬邑之謀”,對匈奴發起了第一次反擊。其後,在衛青、霍去病的率領下,大漢的金戈鐵馬直指北國,屢屢取得對匈作戰的勝利,一度將單于逼遁於漠北,不敢輕易南下。漢朝的威名也自此遍播天下。
然而,霍去病英年早逝。公元前106年,衛青也去世了。折損了這兩位令匈奴聞風喪膽的將軍,漢朝與匈奴又處於相持對峙的狀態。公元前103年,漢將趙破奴與匈奴作戰時失敗被俘。第二年,匈奴單于烏師廬親自率兵攻打漢朝所建的受降城。面對再次緊張起來的北方形勢,漢武帝決定在更加靠北的地方修築一道長城,作為防禦匈奴南下的前哨陣地。這個任務交給了光祿勛徐自為。公元前102年,他率人來到距離漢朝北部五原郡數百至上千里的地方,修築了一道堅固的長城,並在沿線修築了一系列城池和軍事要塞,作為漢朝最北邊的一道防線。這其中,便包括了光祿城。
到了漢宣帝地節年間,漢與匈奴的關係緩和,光祿塞防線便逐漸廢棄不用,此後,便湮沒於歷史的書頁與北國的塵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