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果蕕(學名:Caryopteris tangutica Maxim.)是馬鞭草科,蕕屬直立灌木,高可達2米;葉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鈍或漸尖,邊緣常具深鋸齒,表面綠色,側脈在葉背凸出明顯,聚傘花序緊密呈頭狀,腋生和頂生,果萼外面密生柔毛,裂片披針形,花冠藍紫色,二唇形,子房無毛,蒴果倒卵圓狀球形,無毛,果瓣具寬翅。7-9月開花,9-10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河北。生長在海拔約2500米的乾燥山坡。喜光植物,在缺磷、少氮地區生長良好。
光果蕕花開藍紫色小花,可供觀賞,葉和種子均含樟香型油,氣味清香。光果獲全草藥用,可調經止血,治療崩漏、白帶、月經不調。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直立灌木,高0.5-2米;嫩枝密生灰白色絨毛。葉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5.5厘米,寬0.5-2厘米,頂端鈍或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常具深鋸齒,鋸齒深達葉面1/3-1/2處,表面綠色,疏被柔毛,背面密生灰白色茸毛,側脈5-8對,在葉背凸出明顯,在表面常微凹;葉柄長0.4-1厘米。
聚傘花序緊密呈頭狀,腋生和頂生,無苞片和小苞片;花萼長約2.5毫米,果萼長約6毫米,外面密生柔毛,頂端5裂,分裂達中部以下,裂片披針形,結果時花萼增大;花冠藍紫色,二唇形,下唇中裂片較大,邊緣呈流蘇狀,花冠管長5-7毫米,雄蕊4枚,與花柱同伸出花冠管外;子房無毛,柱頭2裂。蒴果倒卵圓狀球形,無毛,長約5毫米,寬約4毫米,果瓣具寬翅。花期7-9月,果期9-10月。
近種區別
該種近似毛球蕕(Caryopteris trichosphoera W. W. Sm.),但後者葉片寬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邊緣有規則鈍齒,齒深不超過葉面的1/3處,兩面以及花萼、花冠外有明顯腺點,果瓣無明顯的翅可以區別。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河北。生長在海拔約2500米的乾燥山坡。光果蕕一般與耐旱的霸王、貓頭刺、沙冬青、窄葉錦雞兒、紅砂等組成優勢群落。是一種喜光灌木,不僅能在缺磷、少氮地區生長,而且在pH值偏鹼性土壤上也生長良好。
繁殖方法
種子及插穗採收:在9月下旬在原生境,採收健壯植株上的接近成熟的種子,集中進行種子自然後熟處理,再通過適當的風乾、種子精選後放入網袋,在室內常溫袋藏。在5月中旬采穗,以當年新生半木質化的健壯嫩枝作為插穗修剪枝。
插穗處理:用鋒利的剪刀斜剪茬口,剔剪插穗下半部2/3小枝,留3-5個小枝即可。做到采剪一批,剔枝一批,處理一批。將修剪好的插穗,每50-100根插穗基部對齊束成一捆,穗稍向上集中置於清水中浸根24小時。清水應浸沒插穗下部1/2處。
選擇育苗地:育苗地以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土層深厚、灌水方便、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為最好;或通風良好,灌溉方便的溫室。
適時播種和扦插:在4-7月進行。苗床直播育苗的播種量由種子的發芽率和適宜育苗密度確定,一般光果蕕的適宜育苗密度是每667平方米為22.2萬株。苗床直接撒播後覆土1-2厘米稍加鎮壓;扦插育苗是用與插穗粗度接近的小木棍,在苗床上打孔,孔深2厘米將浸泡處理好的插穗取出,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0.1%溶液中浸泡1分鐘後,逐個放入孔中,扶正穗條並壓實插孔。播種前灌足底水,保證幼苗期所需水分並減少幼苗期澆水次數,以防根腐。
苗期管理:幼苗怕澇,苗木出齊後要少澆水,勤鬆土,土壤乾旱時再澆水,床面稍乾時及時鬆土除草;幼苗高10-15厘米及時間苗,可少施氮肥,多施磷鉀肥,以免苗木徒長,造成倒伏。
栽培技術
栽培時間:秋季或春季隨整地進行栽植。種植前先進行灌溉,待地地稍乾,施入腐熟農家肥面積均3立方米,磷酸二銨20千克,深翻30厘米,耙平。
起苗與栽植:大棚里種植的苗木在定植前兩星期要揭棚練苗,揭棚要逐步進行,使苗木逐步適宜外界的環境條件,直至全棚揭開。將無病蟲害的苗木取起,放入轉運筐,起苗時要保證根系完整,力求做到隨起隨栽。栽植的株行距為20厘米×20厘米。
定植後管理:栽植後要澆透水1-2次,待地稍乾後,及時鬆土,在生長期間要及時除去雜草。光果蕕在春季萌發前或秋季落葉後,可以根據造型進行修剪。在開花期多施磷鉀肥能延長開花時間。植株成活後管理可以相對較粗放。
病蟲防治
苗期易發生猝倒病,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0.1%的溶液交替噴霧防治。
主要價值
經濟:光果蕕可用於營造水保薪炭林。同時又是優良地被綠化植物,花型優美,開藍紫色小花,可供觀賞,葉和種子均含樟香型油,氣味清香。
藥用:光果獲是羌族民間藥用獲屬植物有解毒消種、止癢的功效,用於治療因酗酒過量所致酒瘡、濕疹,以全草煎汁外洗,3-4次即可痊癒。還可調經止血,治療崩漏、白帶、月經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