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驗批判

先驗批判

《先驗批判》是2001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士林。

基本介紹

  • 書名:先驗批判——三聯評論
  • 作者:劉士林
  • ISBN:9787542615206
  • 類別中國文化
  • 頁數:166
  • 定價:9.50元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2001-5
  • 裝幀:平裝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目錄,

編輯推薦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諸如剽竊與抄襲的泛濫、學閥在各種場合的橫行霸道、學術自身的體制化與權力化,而這些直接影響到中國學術命運的“經驗”存在,難道不是更應該成為當代學術批評首先要批判的對象嗎?與人們一般把它歸結為學術生產的外部環境完全不同,我從先驗批判的語境把它解釋為“由於於慣了粗糙的精神勞動,由於觀念領域中從未弄清精神勞動和物質生產的區別”,也就是說,恰恰是因為人們對學術純粹性存在著巨大的認識困難,才使得當代學術界的種種投機和醜聞層出不窮。
這樣講的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儘管在20世紀初期中國學界就產生了學術獨立 的現代性要求,一些學者也把學術獨立看作是中國現代學術建立的一個基本標誌,但實際情況與這種理性形態的學術卻恰恰相反,絕大多數的中國學者對外部環境和壓力已經依附慣了,他們更多的情況下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學術,而僅僅把學術看作是一種獲取生活資料的工具手段而已。這就使針對純粹概念或主體意識的先驗批判獲得了它必要的“物質條件”。
其次,儘管有些人在某些特定場合也會產生深刻或不深刻的“懺悔”和“斯文將喪”的感喟,但是,一方面由於學術主體嚴重的欲望化現狀,它們多半只是一種由於現實利益得失而引發的“本能反應”,另一方面則由於主體理性反思意識和能力的過於脆弱,他們實際上也不可能把這種反思和批判真正深入下去,因而在種種歷史偶然原因中進射出來的純粹學術意識和努力意向,也很快就會被各種經驗的算計和實用主義的考慮吞噬殆盡,從而使得學術與非學術在觀念意識上的差異變得越來越模稜兩可。

內容簡介

《先驗批判》中作者對先驗批判的主要理解有三:從哲學角度講,它是對用來整理感性材料的認知圖式的先驗批判;從語言學角度講,它是對決定著話語編碼與意義生成的深層語法結構的敘事學分析;從精神生產方式角度講,它是對在精神再生產之前就已存在的生產者的內在生產觀念的批判考察。在對先驗批判概念的這三層闡釋中,第一層闡釋源於康德,也是大家一直公認的東西。而後兩種闡釋則是在現代學術視野中的進一步發揮。這種發揮當然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因為在“先驗形式”、“深層語法結構”和“內在生產觀念”之間存在著一種家族類似關係。
正如一些學者指出的那樣,在《先驗批判》中的確充滿了康德氣息,因而在基礎理論上它並沒有什麼值得宣揚的創新,如果一定要說說《先驗批判》這個話題的意義,那么我以為就在於它對經驗論在某種程度上的清理和限定,尤其是針對經驗主義或理性獨斷論對先驗哲學的誤讀和歪曲的“批判式還原”,並且相當明確地肯定了先驗批判對於代表著人類理性本體的學術文化的重要意義。很明顯,要把先驗批判工作深入下去,僅有康德這一古典的精神資源當然是不夠的。還可以坦白地承認,由於“術業有專攻”以及對現代先驗哲學理論??如現象學哲學等準備不足等原因,我自己也不是談先驗批判話題的合適人選。就中國學術思維的整體水準而言,我覺得能夠老老實實地接受一點康德哲學的啟蒙,知道在生命中有一種不同於實用機能的純粹理性,尤其是知道它對一個有尊嚴的精神生命的重要意義,已經足夠了。
《驗批判》沒有吸收現象學哲學在意識分析上的新成果,這是無庸諱言的。但另一方面,這也是因為由康德奠定的先驗批判的基本方向,在現象學哲學中並沒有發生根本的逆轉,正如梅洛?龐蒂說“現象學是先驗哲學”一樣,因而從大處著眼,它們在思路和目標上是一致的。也可以說,在先驗哲學和現象學之間,並沒有顛覆性的解構行為或根本性的轉型,不過是在現代現象學哲學中,把康德對自我意識結構的分析做得更加細緻,諸如胡塞爾特別關注的“意識行為與對象的相應性”、“對象在意識中的構造問題”等,都是如此。

目錄

上篇:先驗批判與理論創新
一 理論創新何以成為可能
二 先驗批判與學術創新——對當代學術原創性的一種闡釋
三 先驗批判與古典學術研究——以莊學研究的誤法結構為個案
四 當代學術中的《邏輯》硬傷
下篇:先驗批判與學術轉型
五 認知圖工與學術史觀——影響中國當代學術轉型的兩個先驗因素
六 從概念分析到轉換思維方式——古代文論研究中的認知圖式問題
七 純粹美學話語是如何可能的——百年中國美學的純粹理性批判
八 文學人類學與中國當代學術史觀的理論轉型
結語:先驗批判與中國文化的現代記蒙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