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創作詩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先知》是俄國詩人、作家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創作的詩歌,1828年發表,寫於1826年9月8日。

該詩是在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5個首領被處死,100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影響下寫成,以《聖經·以賽亞書》第六章先知形象的某些情節為基礎,別有寓意地描繪了詩人的先知的使命。據資料,普希金寫有一組以《先知》為題的政治性抒情詩,但其餘的未能被保存下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先知
  • 作者: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 創作年代:1826年9月8日
  • 作品體裁:詩歌
  • 外文原名:ПPOPOK
作品原文,中文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ПPOPOK
Духовной жаждою томим,
В пустыне мрачной я влачился, —
И шестикрылый серафим
На перепутье мне явился.
Перстами легкими как сон
Моих зениц коснулся он.
Отверзлись вещие зеницы,
Как у испуганной орлицы.
Моих ушей коснулся он, —
И их наполнил шум и звон:
И внял я неба содроганье,
И горний ангелов полет,
И гад морских подводный ход,
И дольней лозы прозябанье.
И он к устам моим приник,
И вырвал грешный мой язык,
И празднословный и лукавый,
И жало мудрыя змеи
В уста замершие мои
Вложил десницею кровавой.
И он мне грудь рассек мечом,
И сердце трепетное вынул,
И угль, пылающий огнем,
Во грудь отверстую водвинул.
Как труп в пустыне я лежал,
И бога глас ко мне воззвал:
«Восстань, пророк, и виждь, и внемли,
Исполнись волею моей,
И, обходя моря и земли,
Глаголом жги сердца людей.»

中文譯文

先知
我忍受精神饑渴的折磨,
獨自徘徊在陰暗的荒原,——
於是我看見一位六翼天使
出現在我前面的十字路上。
他用輕柔如夢的手指,
觸了我的眼珠:
我的兩隻有預見能力的眼睛就突然睜開,
像是受了驚嚇的雌鷹一樣。
他又觸了我的耳朵,——
使他們充滿了喧聲和音響:
於是我就聽見天體在戰慄,
天使們在高空飛翔,
大海的蛇蟲在水底潛行,
深谷的葡萄枝藤在蔓延伸長。
他又俯著身子靠近我的嘴唇,
拔出我那個有罪的、
愛空談的狡猾的舌頭,
再用染了血的右手
把智慧之蛇的巧舌
放進我麻木不仁的口腔。
他又用利劍剖開我的胸口,
摘出我那顆跳躍的心,
再把一塊熾燃的炭火,
塞進我被剖開的胸膛。
我就像死屍似的躺在荒原上,
於是我聽見上帝的聲音在召喚我:
“起來,先知,瞧吧,聽吧,
按照我的旨意行事吧,
走遍陸地和海洋,
用語言去把人們的心靈燒亮”。
戈寶權譯)

創作背景

該詩是普希金為獻給十二月黨人和反對沙皇暴政統治而寫。1825年12月14日,俄國爆發十二月黨人起義,沙皇政府進行了殘酷鎮壓,起義的5個首領被絞死,100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亞,600多人受到牽連,其中有不少普希金的好朋友。普希金聽到這一訊息後悲憤難抑。他雖然沒有參加起義,但與十二月黨人志同道合,關係密切。朋友的罹難更加強了他對沙皇暴政的憎恨和追求自由民主的信念。1826年9月沙皇尼古拉一世為籠絡人心,宣布赦免普希金,結束了他的流放生涯,並把他召回莫斯科,希望他能與政府合作。然而普希金拒絕做御用詩人,他依然創作著呼喚自由、反抗專制的進步詩歌。
《先知》據說是在1826年9月間詩人被召去莫斯科之前寫成的。詩歌取材於《聖經·舊約全書·以賽亞書》第六章:“當烏西雅王駕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其上有撒拉弗(即天使)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有一位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裡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詩歌的主旨就是寫詩人作為先知的使命。

作品鑑賞

普希金在詩篇《先知》里,敘述了詩人受了神明的託付,成為先知的故事。在詩的傳統里,詩人常常是先知——他向一切兇惡野蠻的人民的敵人挑戰;用自己的心血,嘔吐出人民的願望,與不可抑制的叛亂的意志。俄羅斯的人民願望就這樣燃燒著詩人普希金的心。
詩歌中的“我”最初艱難行進在幽暗的荒原,懷著心靈的痛苦和精神的渴望,憂傷而寂寞。就在走投無路之際,上帝的使者六翼天使飛臨,他奉上帝之命,來拯救“我”罪惡的塵世之軀和靈魂。他給予了“我”先知的眼睛,能聽見天地萬物之音的靈敏的雙耳,充滿智慧的口舌,和火燙如赤炭的心。上帝將“我”塑造成一個先知。並賦予“我”先知的使命,要“我”走遍五湖四海,去傳播上帝的旨意,用真理的語言去把人們的心靈燒亮。
普希金自信自己就是先知、人民的代言人,他要把五湖四海統統走遍,用自己的語言帶給人們自由和民主的真理。該詩既是普希金對自己人生使命的告白,也表明了他的詩歌觀點:詩人應該像先知一樣,傳播真理,啟迪人們的心靈,詩人應該為人民歌唱。普希金的確是一個人民詩人,一個富有激情和幻想的歌手,一個充滿正義感和自由精神的先知。《先知》這首抒情詩已顯示出普希金向現實主義轉變的詩風,用普希金的話來說,他已走上了“現實的詩人”的道路。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1837),俄國詩人,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者和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1799年6月6日誕生在莫斯科的一個貴族家庭。童年時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8歲時就開始用法文寫詩;同時又從保姆那裡學到了俄羅斯人民語言。在皇村中學學習時,受到當時愛國思潮和進步思想的影響,結交了許多十二月黨人。1817年皇村中學畢業後任職於外交部,此後數年間寫作了大量作品。1823年受敖德薩總督誣陷,被送到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監視居住。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尼古拉一世將普希金召到莫斯科,但仍受憲警監視。1833年回到彼得堡,1837年死於與法國流亡貴族丹特斯的決鬥。代表作有詩歌《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等,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小說《上尉的女兒》《黑桃皇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