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光緒年間(1893年),建先市“江漢源”醬園作坊、曬露場。
清光緒年間,建三官廟。
民國時期,始建同仁合號。民國二十九年(1930年),鎮上三家醬園廠合夥經營,公司名號為”同仁合號”,後來因火災損毀。2009年,按原型制、原結構、原樣式復建。
建築格局
先市醬油釀造作坊群由老作坊(建築面積約1011平米)、曬露場(建築面積約6875平米、現存二百四十多口百年老缸)、同仁合號(建築面積約1119平米)、三官廟(建築面積約180平米)和赤水河邊老碼頭遺址(釀造廠專用運輸碼頭占地約100平米)構成。釀造作坊建築群總建築面積約2410平米。
主要建築
老作坊
老作坊總體格局為多院落組合,由前廳、後廳、左右廂房、天井、左廂房外連側院、右廂房帶施廂組成。通面闊41.2米,通進深27.2米。右廂房和後廳右次間、梢間及外連施廂為醬園釀造作坊(約365平米),右次間、稍間的樓面為竹、木用具保管室(約110平米);後廳明間為堂屋,左次間、梢間和左廂房為配方室、辦公、接待用房和主人住房(約300平米);左廂外側院為作坊員工住房(約300平米)。
老作坊大門後凹開在前廳前大壁上,呈八字形,正中為雙扇大門,兩邊各開邊門一扇。大門前面置九級踏道。兩側廂房從前廳前大壁前伸7.5米,對稱建造。左廂房為“吊足樓”,右廂房地基為“築台”。前廳規模為四柱三間,通面闊12.8米,進深4米。穿過前廳是寬16米,進深4.2米的大天井。天井三級台階上為後廳,規模為六柱五間,通面闊21.2米,進深10.5米。左廂房後連兩個小側院,因地就形,有“吊腳”“爬坡”建築形式,以小天井通風采光。右廂房外連“施廂”。整個建築均為條石牆基,石板地面,木穿斗結構,懸山式、歇山式混合型屋蓋,小青瓦屋面。
曬露場
曬露場位於赤水河岸,緊靠老作坊。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向赤水河傾斜),由一道長約68米,高3.5米的石坎將坡地分為上下兩層向赤水河傾斜的曬露場,總面積約6875平方米。地勢開闊,斜坡適度,白天日照充足,夜晚露氣濃厚,是日曬夜露醬油的優良場地。
三官廟
三神祇官廟位於曬露場南面,座西北向東南,為醬油作坊祭祀天、地、水“三官”神祗的小廟。小廟面闊三間,建築面積約180平方米,石木結構,抬梁式構架,由八根0.4米見方的石柱支撐屋架,抬梁、駝峰、角背、桁木等構件結構嚴整,懸山屋頂,青瓦屋面,屋脊、寶頂為錘灰泥塑,面貼青花瓷片。
同仁合號
同仁合號位於公司大門進入處,座西北向東南,磚木結構,共二層,建築面積約1119平方米。
老碼頭遺址
老碼頭遺址位於老作坊前赤水河邊,占地約100平米,用條石砌築。是醬園作坊原料、產品運輸和生產用水的主要通道。隨著公路運輸的開通,逐漸廢異不用,實物尚存。
歷史文化
先市“江漢源”醬園作坊
先市“江漢源”醬園作坊,是川南周邊地區最早的醬園釀造作坊之一,其產品“先市”牌醬油在川南黔北渝西廣大地區形成“先市醬油、赤水醋”的口碑。“先市”牌醬油生產自然生態,醬香濃郁,久貯不變質,堅持以師帶徒,以藝傳人,成就了“調和五味,口福萬家”的四川省知名品牌。是一個古法醬油釀造的微型博物館。其釀造技藝、配方、釀造作坊群及部分生產設備、工具等一直傳承沿用至今,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物載體(全國醬園釀造業僅有的兩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專家學者譽之為“中國醬油傳統釀造的活化石”。
文化活動
2009年6月,中國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成都舉行,瀘州市先市醬油傳統釀製技藝應邀參加了展示。
2011年3月,《中國國家地理》以《鹽是一種景觀》專題系統介紹了川黔古鹽道中先市醬油釀製作坊及曬露場。
文物價值
先市醬油釀造作坊群展現了川南釀造業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真實的記錄了川南社會經濟,民營工業的發展歷史,是傳統文化展示、教育基地。
保護措施
2010年12月9日,先市醬油釀造作坊群被瀘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12月17日,先市醬油釀造作坊群入選”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
2020年6月10日,合江縣人民政府公布了先市醬油釀造作坊群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東北至赤水河岸,西南向外延20米,東南、西北至圍牆;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外延10米。
2024年8月,先市醬油百年傳承基地入選四川省2024年工業類博物館建設重點項目。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先市醬油釀造作坊群位於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先市鎮區赤水河西岸。
交通信息
自駕:自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先市醬油釀造作坊群,路程約千24.5米,用時約4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