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前瘺

簡介,原因,危害,手術方法,術前準備,手術經過,討論,

簡介

先天性耳前瘺管合併感染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一般門診的治療是抗感染,膿腫形成則切開引流,待炎症清除後才行手術。

原因

據耳鼻喉專家介紹,耳前瘺管為先天性耳畸形,其主要是胚胎期第一腮溝的遺蹟。瘺口常位於耳輪前腳,瘺管可形成分支或樹叉狀,管內表面襯以復層鱗狀上皮,管腔內有脫落的上皮及角化物,因感染腐敗可排泄出有臭味的豆腐渣樣分泌物。

危害

先天性耳前瘺管是第一鰓裂的遺蹟,多只有一個管道,是單出口的盲管。由於這些小孔管道呈樹枝樣彎延迂曲,可能有分枝並伸入肉中,而且管腔的上皮有象頭皮一樣脫皮屑的特性,所以,管腔內經常會積聚一些脫落上皮和其他一些角化物。這些脫落上皮會阻塞管口導致引流不暢,一旦遇水潮濕就容易引起發炎。
感染後,瘺管口周圍紅腫、疼痛或膿腫形成溶破。一次發炎後,瘺管可反覆發炎化膿,反覆潰破。管腔也會向深部發展,少數感染可延伸到外耳道或乳突部,易誤診為乳突炎。反覆感染者,局部可發生長期不愈的瘺管或遺留下疤痕,病人是非常痛苦的。更嚴重的是,耳前瘺管一旦發生感染一次,今後就會反覆發作,因此,先天性耳前瘺管應該得到及時地治療。

手術方法

術前準備

對病變範圍小,炎症輕者,術前全身套用抗生素2~3d;對病變範圍大,感染嚴重者,除全身套用抗生素外,術前創面給予優蘇濕敷3~4d。所有病例均在術前2d從瘺管口注入美藍或龍膽紫液染色。

手術經過

12歲以下患者用基礎麻醉加局麻,12歲以上用局麻。在感染灶及瘺口周圍分別作一梭形切口,並使兩切口相連,感染灶在耳廓上方者,則作感染灶周圍及瘺管口周圍2處切口,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沿瘺管周圍組織進行分離,直至盲端,並清除感染灶內的肉芽及著色的瘢痕組織。生理鹽水沖洗術腔,切口分層縫合。感染嚴重、分泌物多者置入膠片引流2d。術後套用抗生素治療。

討論

先天性耳前瘺管是胚胎期第一鰓裂在發育過程中殘留所形成的。有些無症狀,有些反覆感染,引起皮膚潰爛,流膿長期不愈。我們對35例先天性耳前瘺管合併感染患者手術一期完成其治療,有如下幾種體會:①術前、術後套用抗生素治療,可以控制感染和預防耳廓軟骨膜炎。②術中一定要徹底清除病變組織,刮除肉芽、瘢痕組織,瘺管不能殘留,可根據染色標誌追蹤分離。③分層縫合,消除死腔。本文資料中的1例術後5d傷口仍有膿性分泌物溢出,再次手術時證實其病灶較深,深部留有死腔,以致分泌物積存引起感染。④術前2d從瘺管口注入美藍可充分染色,避免了術中注入美藍後美藍液溢出污染周圍組織,影響病灶及瘺管的清除。
本文資料表明,一期手術完成先天性耳前瘺管合併感染的治療,療效確切,安全適用,有效的縮短了病程,解除了病人長期換藥之苦,且簡便易行,易於推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