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北宋時期,立村。
明代,屬東莞縣歸城鄉第七都。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時期,屬第十一區南寧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六區、第十區南柵鄉,虎門人民公社南柵生產大隊,虎門區南柵鄉,東莞市虎門鎮南柵管理區,虎門鎮南柵行政村、南柵社區。
行政區劃
元頭村為東莞市虎門鎮
南柵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南柵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12102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元頭村位於虎門鎮西南部,距虎門鎮政府約2.7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境內有三台山,海拔63.13米。相鄰自然村有
沖元村、
八行坊村、
西頭村、東風村。
自然災害
1962年底起,元頭村大旱,從1962年10月7日至1963年6月1日,共238天無雨。南柵(含元頭村)大部分農田乾枯,糧食欠收。
人口
2015年末,元頭村戶籍人口439人,其中男229人,女210人,80歲以上13人,最年長者90歲(女),海外留學人員3人。外來暫住人口20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188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77人。
經濟
元頭村傳統經濟以水稻種植為主,花生、甘蔗、橙橘、荔枝、番荔枝、龍眼、黃皮、青梅也有大面積種植。1980年,村有水果和水產養殖基地。20世紀90年代,隨工業和城市化的發展,村耕地越來越少,農業經濟逐漸衰退。
2015年,元頭村集體經營行業涉及電子、模具、塑膠、五金、電鍍等。是年,村總資產累計2114.02萬元,總收入491.33萬元,純收入311.14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5年末,元頭村內有籃球場2個,活動中心2個。
基礎設施
1964年,元頭村通電話。1965年,通電。1981年,通自來水。2000年,通網際網路。2004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
交通運輸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太沙公路通車,南柵(含元頭村)交通狀況獲改善。太沙路和多條鄉村道路通過元頭村境內。
歷史文化
元頭村依山面水而居,因河涌多經元頭流入大海,故稱“源頭”,後人為書寫方便,改為“元頭”。
元頭村記憶體廣府傳統民居20座,部分作為出租屋及居民住宅,其餘多處於空置狀態。
元頭村世居村民有王、潘、梁、劉、陳、黎、鐘、尹、鄭、溫姓等,以王姓為主。王氏先祖於五代末年,從山西太原遷至廣東韶州曲江,北宋天聖三年(1025年)遷至此地。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實行“遷海”政策,南柵(含元頭村)村民被迫內遷,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遷回復村。
元頭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虎門話。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撤裁鹽場,官府下令蓄淡沖鹹,南柵(含元頭村)將鹽場用地改造為農田。1951年,南柵(含元頭村)全面展開土地改革運動,至1953年春結束。1955年,南柵(含元頭村)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風景名勝
九如王氏宗祠,於清代為紀念王氏十五世祖九如而建。該祠坐西向東,三間三進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磚木石結構。1998年,重修。為虎門鎮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楹聯有“門封清江流遠不妨分燕尾,座連台領地靈翻喜占龍頭”,書於清代,存於九如王氏宗祠正門兩邊。
匾額“九如王氏宗祠”,書於清代,存於九如王氏宗祠正門上方。
地方特產
元頭村農產品有荔枝、番荔枝、龍眼、黃皮;傳統節慶食品有炒米餅、炸油角、煎堆、糖環、粉片、茶果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