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頭村(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南柵社區轄自然村)

西頭村(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南柵社區轄自然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頭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南柵社區,位於虎門鎮西南部,距鎮政府約4.2千米,面積1.8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有象山,海拔約47.2米,相鄰村有沖元、八行坊、南衝口、平崗、宴崗村。2015年末,西頭村戶籍人口1572人。

西頭村始建於北宋時期。明代,屬東莞縣歸城鄉第七都。清末,屬缺口司。民國時期,屬第十一區南寧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六區、第十區南柵鄉,虎門人民公社南柵生產大隊,虎門區南柵鄉,東莞市虎門鎮南柵管理區,虎門鎮南柵行政村、南柵社區。

2015年,西頭村集體經營行業涉及電子、五金、印刷、玩具、文具、製衣、食品、塑膠、家居、木器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頭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南柵社區
  • 地理位置:虎門鎮西南部
  • 面積:1.8 km
  • 電話區號:0769
  • 人口數量:1572 人(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經濟,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體事業,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西頭村始建於北宋時期。
明代,屬東莞縣歸城鄉第七都。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時期,屬第十一區南寧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六區、第十區南柵鄉,虎門人民公社南柵生產大隊,虎門區南柵鄉,東莞市虎門鎮南柵管理區,虎門鎮南柵行政村、南柵社區。

行政區劃

西頭村為東莞市虎門鎮南柵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南柵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121023。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西頭村位於虎門鎮西南部,距鎮政府約4.2千米,面積1.8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有象山,海拔約47.2米,相鄰村有沖元、八行坊、南衝口、平崗、宴崗村。
西頭村

人口

2015年末,西頭村戶籍人口1572人,其中男777人,女795人;80歲以上34人,最年長者97歲(女)。外來暫住人口25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535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19人。
西頭村
西頭村

經濟

傳統經濟以水稻種植為主,花生、甘蔗、橙橘、荔枝、番荔枝、龍眼、黃皮、青梅也有大面積種植。1980年,該村建有水果和水產養殖基地。後隨工業和城市化的發展,農業經濟逐漸減少。
2015年,西頭村集體經營行業涉及電子、五金、印刷、玩具、文具、製衣、食品、塑膠、家居、木器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清嘉慶元年(1796年),進士王文冕與大寧舉人譚然等倡議重修靖康社學。村內有南柵國小和南柵幼稚園。

文體事業

2015年末,西頭村有籃球場1個,文化廣場1個,公園1座。

基礎設施

1965年,西頭村通電。1981年,通自來水。2000年,通網際網路。2004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

交通運輸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太沙公路通車,南柵(含西頭村)交通狀況獲改善。太沙路和多條鄉村道路通過村境。1964年,通電話。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王姓村民最早於北柵象山東北山腳下居住,後隨人口發展,人們逐漸向西南擴展,形成東園坊和西園坊。同時村內大部分祠堂在西園,村民房屋坐東北向西南,故稱西頭村。
  • 傳統民居
西頭村記憶體廣府傳統民居50座。代表性民居有王若周故居,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占地面積104平方米,坐東向西,上下兩層,寬9.4米,深11.1米,高10米,為歐式建築風格。2015年,牆面已脫落,閒置。
  • 世居村民
西頭村世居村民有王、陳、方、曹、溫、吳、氏、何等姓,以王姓為主。王氏先祖於五代末年從山西太原遷至廣東韶州曲江,北宋天聖三年(1025年)遷至此地。
  • 本地方言
西頭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虎門話。
  • 族譜
明洪武年間(1368一1398年),南柵(含西頭村)王氏第一次修編族譜。
  • 相關歷史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實行“遷海”政策,南柵(含西頭村)村民被迫內遷。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遷回。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王文冕辭官還鄉,目睹家鄉民眾困苦,召集鄉紳在懷德村靖康醫靈古廟商議,聯名向官府上書,要求減免鹽稅。是年,撤裁鹽場,官府下令蓄淡沖鹹,將鹽場改造為農田。清嘉慶元年(1796年),進士王文冕與大寧舉人譚然等倡議重修靖康社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南柵(含西頭村)村民把海南柵的“海”字刪去而簡稱南柵。1951年,南柵(含西頭村)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至1953年春結束。1955年,西頭村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7年,西頭村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62年底,起大旱,從1962年10月7日至1963年6月1日,共238天無雨,西頭農業大幅減產。2000年,西頭村興建綜合市場。

風景名勝

  • 王若周故居
王若周故居,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占地面積104平方米,坐東向西,上下兩層,寬9.4米,深11.1米,高10米,為歐式建築風格。2015年,牆面已脫落,閒置。
  • 王光海故居
王光海故居,建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占地面積91平方米,坐東向西,三間兩進兩廊合院式布局,面闊9.6米,進深9.45米,高約5米。1988年,此處為王光海後人住所。1988年,起閒置。
  • 王匡故居
王匡故居,建築時間不詳,占地面積98.8平方米,坐東向西,為一層土木結構平房,深9.5米,寬10.4米,三間兩廊,廊檐高約3.5米,屋脊高約6.5米,建築材料有麻石、紅粉石、青磚、杉木、大瓦。1998年,進行過修鱔,保存較好,無人居住。
  • 秋月公祠
秋月公祠,建於明代,分別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1999年,重修。占地面積514.25平方米,坐東向西,三間三進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長42.5米,寬12.1米,以青磚、紅實木為主要材料,立有石柱,大理石鋪地。祠堂面寬三間,船形屋脊,上有一對鰲魚,牆壁繪彩色圖案。正門兩邊有楹聯“西峙台峰片片錦輝碧漢,南連寶樹森森玉葉瑤階”,書於明代。秋月公祠正門上方有匾額“秋月公柯”,書於明代。
  • 翠蹊王公祠
翠蹊王公祠,建於明代,清光緒五年(1879年),重建。1999年,重修。占地面積556.75平方米,坐東向西,為三間三進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進深42.5米,面闊13.1米,磚木結構,以花崗岩石作基礎,船形屋脊,面寬三間,二進內有屏風,後進放置王氏歷代祖先靈位,後進天井旁有紅石柱。正門兩邊有楹聯“日麗光天北闕雲霞千片彩,春回大地西園景物一時新”,書於明代。公祠工門上方有“翠蹊王公祠”匾額,書於明代。

地方特產

西頭村農產品有荔枝、番荔枝、龍眼、黃皮;傳統節慶食品有炒米餅、炸油角、煎堆、糖環、粉片、茶果仔。

著名人物

王文冕(1738一1811年),清進士,任湖北黃梅知縣。曾聯合鄉紳向官府上書,要求減免家鄉鹽稅。
王若周(1888一1957年),先後任中華革命軍東路討逆軍第二路司令、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總部中將高級參謀、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四區統率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四戰區東江游擊指揮所中將副主任。
王應榆(1890一1982年),國民革命軍中將,先後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陝西省保全處處長、廣東省政府委員兼任民政廳廳長、建設廳廳長、蒙藏委員會委員。
王光海(1891一1970年),國民革命軍中將,先後任國民黨湖南省政府委員,湖南省政府秘書長。
王廣熙(1904年生),先後任國民政府第九戰區軍需經理處少將副處長、徐州綏靖公署經理處少將副處長,廣東供應局副局長。
王鏡澄(1905一1975年),政治學博士,先後任廣東國立中山大學英語系教授、湖南省議會參議、湖南省商學院院長,後定居美國。
王登泰(1911一2001年),在香港創立青山灣信生學校。
王匡(1917一2003年),先後任新華社華南總分社社長、《南方日報》社社長,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委員、宣傳部長,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候補書記,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宣傳部長,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局長、黨委書記;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王棠棣(1918一1998年),先後任山東省政協第一、二、三屆委員會委員,全國鐵路總工會第六屆執委會委員。
王兆洪(1918一1945年),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第一支隊新生大隊小隊長,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在懷德金鐘山截擊日軍戰鬥中犧牲,烈士。
王煥秋(1926年生),曾任廣州市委黨校黨支部書記,副教授,獲“全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優秀成果獎”,廣州市政府“終身教育工作成就獎”。
王敬(1927一2012年),曾任廣州市機電工業局辦公室副主任(處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