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芬村

元芬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大浪街道元芬社區下轄村,位於大浪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4.5千米,面積0.5平方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鵲山村、上早禾村、下早禾村、陶嚇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芬村
  • 外文名:yuan fen
  • 別名:緣分村、緣芬村
  • 原名:緣芬圍
地理,歷史沿革,民系方言,人口,傳統建築,經濟,特產,地方建設,地方文化,

地理

始建於明末清初。有講白話(圍頭話)的瞿姓人在此經營管理沙梨園,住在茅草棚。鄰居為林姓客家人,初以燒結瓦為業,故稱窯下,後改為陶嚇。瞿姓廣府人與瓦窯客家工人聊天,工人深夜問他在哪裡睡覺時,他用白話(圍頭話)對答∶"園閶(fen)咯!"工人以為是地名,以後在沙梨園下面的村莊就叫作"元芬"了。曾用名緣芬圍,之後戴姓人也進入元芬創業。

歷史沿革

明末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龍華鄉;1958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61年,屬龍華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龍華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龍華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龍華區龍華鄉;1986年,屬龍華鎮龍華行政村;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鎮;2006年,屬大浪街道;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大浪街道元芬社區。

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主要為戴、張、鄭3姓。戴氏三十一傳孫戴仕道於明代晚期從東莞清溪墟黃麻埔圍遷到新安縣龍華元芬。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636人,其中男性300人,女性336人;80歲以上16人,最年長者92歲(男);實際在村人口508人。非戶籍外來人口近2.3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6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人,主要居住在馬來西亞。

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約100座。戴氏宗祠,始建於清朝初期,2007年重修,占地面積90.3平方米;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硬山頂,船形垂脊,正脊為平脊,兩端帶博古飾;灰瓦覆頂;花崗岩牆腳及牆裙;由前堂、後堂及兩廊房組成。仍作宗祠使用。
有元芬啟明學校,位於元芬老村中部戴氏宗祠前排。清代晚期建築。坐北朝南,面闊三間11米,進深11.2米,占地面積123.2平方米。

經濟

傳統經濟為農業生產,現村集體經營主要為廠房出租。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

特產

特色傳統食品有春節圓籠粄、米餅、油角,清明艾葉粄等。

地方建設

布龍路經過該村。有元芬國小和幼稚園;有廣場舞活動室、兒童活動室。

地方文化

村內有《戴氏族譜》。20世紀90年代後期,元芬村退休幹部戴官福從早年遷居馬來西亞的元芬村戴氏族人處找到的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手抄本《戴氏族譜》,複印後帶回。戴官福後有續修。現在的《戴氏族譜》包括這兩部分。
舞麒麟民俗形成於清朝晚期,每到大年初一,當賀歲鞭炮響起,麒麟隊就到各家各戶去參門(拜年),祝福新年吉祥。年初一上午,還為全村的村民公開表演一場,此外還為村中的"慶燈""賀元宵"表演,併到外地為同宗表演。
傳說緣芬圍在700多年前的宋代就已經存在,由於元兵追擊宋兵至龍華的陽台山一帶,緣芬圍村民被迫逃到陽台山上的"咬圓籠"石洞躲藏。抗日戰爭時期,村民也在"咬圓籠"躲避日軍。另一個傳說是元芬的特產沙梨,當年在陽台山麓有許多沙梨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