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符宮

元符宮又稱“印宮”。在江蘇句容縣茅山積金峰。初有梁道士陶弘景曾於此結廬, 唐至德(756~758)年間始造道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符宮
  • 又稱:“印宮”
  • 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積金峰
  • 建立於:唐至德年間
歷史,元符宮八寶,元符宮重建,

歷史

北宋熙寧(1068~1077)初,著名道士劉混康庵居於此。哲宗聞其名,召至京師, 賜號“洞元通妙大師”,元符元年(1098)秋,敕於茅山故居,重修道觀,賜名元符觀。 但終哲宗之世,元符觀尚未竣工。徽宗即位後,敕命江東轉運司,凡土木工費,悉為 之調度。並委官督修,於崇寧五年(1106)秋建成,徽宗賜名“元符萬寧宮”。有主要 殿宇七座:正中天寧萬福殿,祠三茅君;左為玉冊殿;右為九錫殿;東廡景福萬年殿, 祠皇帝的本命宿相;西廡飛天法輪殿,藏朝廷恩賜之書;此外還有寶籙殿和北極閣。為 茅山最宏偉的宮觀。元符宮落成後,徽宗敕命公卿大臣、文人學士撰頌作記,達一千 余篇。南宋建炎四年(1130),元符宮毀於兵燹。紹興二十八年(1158),高宗賜金 重建,並御書宮額。宋理宗(1225~1264)朝,再次敕修元符宮,並御書“上清宗壇”、 “聖德仁祐之殿”二榜。至元代,此宮逐漸傾毀,明初僅存部分殿宇,供奉茅君。明弘 治年間(1488~1505),元符宮道士陳真福募款重新修葺,至嘉靖十五年(1536)完工, 有東秀、西齋、觀雲、啟明、野隱、勉齋、棲壁、東齋、樂泉、覽秀、雲林、真隱、監 齋十三道院。太平天國時期,元符宮迭遭兵燹,十三房道院僅存四房。
道教著名宮觀。在江蘇句容金壇兩縣之間的茅山積金峰南坡。全稱元符萬寧宮,簡稱印宮。據《茅山志》記載,唐至德時建有火浣宮,北宋天聖三年 (1025)為延真庵,五年(1027)為天聖觀;宋哲宗時因茅山上清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治好皇后心痛之疾(一說治好皇后誤吞銀針於喉之疾),紹聖四年(1097)哲宗敕江寧府於此營建元符觀,歷時九載,於崇寧五年(1105)落成,徽宗御題額曰元符萬寧宮。其時宮內主要建築有宮門、玉華門、天寧萬福殿、玉冊殿、九錫殿、景福萬年殿、飛天法輪殿、鐘樓、藏經閣、大有堂、東庫堂、西雲堂、寶策殿、眾妙堂、三素堂、九真堂、北極閣、震靈堂、潛神庵及十三房道院等,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南宋建炎四年(1130)毀於盜火。紹興二十八年(1158),高宗賜金重建,並御書宮額;宋理宗時(1225-1265),敕令茅山上清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繕修上清宗壇,工峻御書其壇及聖德、景福、萬年三殿額。元、明、清初屢有修復重建,清末絕大部分建築毀於兵火,至民國時僅存靈官、太元、三清三殿和東秀、西齋、勉齋、聚仙四房道院;抗日戰爭期間宮內除極少部分道舍外,全被日寇燒毀。現有山門、靈官殿、萬壽台、太元寶殿及二房道院,均為近年所建。宮外名勝古蹟有蓬壺洞、玉柱洞、華陽洞、楚王洞、常遇春影壁等。

元符宮八寶

宋皇室曾賜元符宮玉印等八物,被稱為八寶,現存其四:
(一)九老仙都君玉印;
(二)玉圭,此圭頂部紋如蝙蝠,下部紋如山巒重疊、又 似茫茫海浪,光瑩澄澈;
(三)哈硯,哈氣舔筆即有丹珠潤筆,內有兩條游魚花紋,置 入水池,游魚栩栩如生;
(四)玉符,又稱鎮心符,上刻“合明天帝日敕”篆體陽文。 此四寶今轉藏於茅山道教協會所在地九霄萬福宮。

元符宮重建

1924年,元符宮道士募資重建三清大殿。1939年,日寇掃蕩茅山,元符宮焚毀殆盡。 元符宮現存靈官殿、太元殿和一房道院,三清殿、三天門等建築也在修復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