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蒙稚川移居圖

元王蒙稚川移居圖

《稚川移居圖》為元代王蒙的繪畫作品,2011年6月4日晚間20點50分,王蒙《稚川移居圖》在北京亞洲大酒店拍出4.025億高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王蒙稚川移居圖
  • 朝代:元
  • 作者:王蒙
  • 類型:繪畫
  • 材質:紙本設色立軸
  • 館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 尺寸:縱120厘米、橫54厘米
作品介紹,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品拍賣,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稚川移居圖》畫的是東晉葛洪移居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上有與王蒙同時或稍後的七位大學者、大畫家或大詩人如韓性、倪瓚、陶復初、陳則等人的題詩。此外,《稚川移居圖》上還有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近20餘枚收藏印,極為珍罕難得。
元 王蒙《稚川移居圖》元 王蒙《稚川移居圖》
《稚川移居圖》入藏蘇州過雲樓後身世卻極為曲折。1937年日寇轟炸蘇州,將顧家園林化為灰燼,而《稚川移居圖》藏於與其園林近在咫尺的顧家書房,幸運地避過一劫。此後顧家後人將藏品轉移至上海租界,才得以保全。上世紀60年代,過雲樓藏品被查抄,《稚川移居圖》也在其中。此後十年間畫作杳無音信,一度被懷疑已毀於人手。1977年11月8日,上海博物館的書畫鑑定專家鄭為、承明世與鐘銀蘭先生赴蘇州博物館鑑定書畫,在一堆查抄作品中偶然發現了王蒙的《稚川移居圖》。“畫極精,令人激動不已、激動不已。”鐘銀蘭先生在當日的鑑定日記中記載說。隨後,三位專家為該畫能入藏上海博物館而積極奔走,但該畫卻已從蘇州博物館“失蹤”了。原來,在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親自過問下,顧家的問題得到圓滿解決,王蒙的《稚川移居圖》被發還過雲樓顧氏後裔,為過雲樓第五代顧篤瑄所有。
王蒙曾創作過兩張,以東晉葛洪移居羅浮山煉丹故事為題材的《稚川移居圖》,現藏於北京故宮的一張尺幅略大,設色也比較濃重,為其早年作品。過雲樓顧氏後裔的《稚川移居圖》是畫家晚年創作精品,在藝術水準上超過故宮藏件。
“《稚川移居圖》為立軸,設色紙本,縱120厘米,橫56.7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描繪了東晉葛洪攜帶家眷移居羅浮山,修道煉丹的故事。羅浮山位於今天廣東省博羅縣境內。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畫中騎在牛背上的葛洪,身穿道袍,神情專注於手中的書卷,邊走邊看,全然不顧隨他同行的家人。他身後,妻子和兩個孩子同騎在牛背上,小的抱在懷裡,大的坐在身後。隨葛洪夫婦一起移居的,還有他的僕人們,他們或提著雞籠,或牽著牛羊,或挑擔負重,把生活必備之物搬運到山上。一路崇山峻岭,飛瀑流泉,幾間茅草屋掩映在深山之中,屋前的庭院裡,先行到達的僕人,在打掃庭院,迎候主人的到來。畫面非常有感染力。

創作背景

《稚川移居圖》畫的是東晉葛洪移居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上有與王蒙同時或稍後的七位大學者、大畫家或大詩人如王冕的老師韓性、“元四家”倪瓚、陶復初、陳則等人的題詩。

作品賞析

《稚川移居圖》通幅運用焦墨,間淺赭色。峰巒疊嶂,樓閣參差,整個畫面顯得生動細膩,筆墨沉酣,當是王蒙的成熟代表作。

作品拍賣

2011年6月4日晚間20點50分,王蒙《稚川移居圖》在北京亞洲大酒店拍出4.025億高價。此前,該拍品以2億元的預估價成為2011年春拍最受關注的拍品,《稚川移居圖》為立軸,設色紙本,120x54cm,約5.8平尺。該拍品以1.1億元起拍,歷時15分鐘,經過19輪競價,以4.025億元人民幣的落槌價成交,成為拍賣史上第二高價的書畫作品,僅次於一年前以4.368億元成交的黃庭堅《砥柱銘》。
此件王蒙《稚川移居圖》19世紀後半葉入藏蘇州過雲樓顧家後,數十百餘年間與之有了一段充滿戲劇色彩的曲折傳奇。1882年,過雲樓第一代主人顧文彬(1811-1889)積十餘年之功纂錄成集的《過雲樓書畫記》付梓。王蒙《稚川移居圖》即歸入是書畫類卷之二。據載此畫極得顧家寶重,庋於深閣,旁人輕易難得一見。此後百餘年間,《稚川移居圖》數度差點毀於一旦。先是1937年8月,日寇轟炸蘇州,顧家園林被毀,幾乎殃及書房,顧家在炮火中將藏品連夜倉皇轉移至上海租界,方免於戰火之禍、兵燹之災。令人感佩的是,儘管由於連年戰亂,在上海租界的顧家後人也朝不保夕,苦撐度日,但仍竭盡全力保護這批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藏品。
歷盡人世滄桑的《稚川移居圖》所繪,即晉葛洪舉家移居羅浮山煉丹事。葛洪(284-364)字稚川,江蘇句容人,東晉著名道教學者、煉丹家、醫藥學家,“鹹和(326-334)初為散騎常侍。聞交趾出丹砂,求為句漏令。過廣州時,剌史鄧岳挽留,不聽。乃止於羅浮山煉丹,丹成屍解”(事具《晉書》等)。葛洪與屈原一樣,成為後人出世入世的文化符號;尤其是在科舉馳廢、仕進無門的蒙元時代,儒家萎靡、道教風行,極具道家消極出世色彩的葛洪便尤其受當時深受儒家傳統薰陶的士人歡迎,成為他們發抒胸中塊壘鬱悶的直接選擇;王哲作漁父詠、張志和作漁父詩,吳鎮平生多作“漁父圖”、王蒙平生多作“稚川移居圖”等,即皆出乎此心。

作者簡介

王蒙(1308-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元代著名畫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並稱為“元四家”。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山水畫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後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王蒙能詩文,工書法。尤擅畫山水,得外祖趙孟頫法,以董源、巨然為宗而自成面目。寫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復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郁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對明清及近代山水畫影響甚大。王蒙創造的“水暈墨章”,豐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技法。他的獨特風格,表現在“元氣磅礴”、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畫史繪要》中說:“王蒙山水師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惲南田更說他“遠宗摩詰(王維)”。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兩種,其特徵,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筆,以用筆撳變和“繁”著稱;另一是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餘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郁然深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