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1325年
北條高時傳位於金沢貞顯,赤橋守時任執政。1326年邦良太子死,幕府覺得按照“兩統迭立”應該由量仁親王遞補為太子。而
後醍醐天皇則欲立自己的兒子尊良親王為太子。幕府將新太子的人選一遞交上去立刻遭到了後醍醐天皇強烈的反對,令幕府很難堪。這樣幕府自然視後醍醐天皇為自己專政的最大障礙,如果說兩年前的“正中之亂”幕府和天皇雖然貌合神離,但還勉強還能湊合。那么現在,幕府已經和天皇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幕府遂準備起兵逼後醍醐天皇退位。
“正中之亂”之後,後醍醐天皇倒幕之心不死。正好幕府內部前任執政北條高時、現任執政赤橋守時、內管領北條高資三人不合,真言宗的和尚文觀和未獲罪的日野俊基先後向後醍醐天皇進言,希望天皇能利用幕府內部的這次矛盾繼續倒幕。後醍醐天皇採納了這一建議,繼續聯絡了各方反對幕府的力量。此次天皇吸取了教訓,將倒幕力量的核心放在了反對幕府的“惡黨”身上,同時發動
比睿山的僧兵、因恩賞問題不滿幕府的九州武士,還試圖聯繫幕府內部因歷史原因而與幕府離心的新田氏、足利氏,製造天下倒幕的氛圍,試圖與幕府決一死戰。
但此時“正中之亂”大家還記憶猶新,尤其是公卿對於後醍醐天皇能否完成倒幕大業心存疑慮,同時後醍醐天皇之前的一些做法,在公卿們眼中也屬離經叛道。於是正當天皇繼續策劃時,1331年8月天皇的近臣吉良親元向幕府告密。幕府早就在找藉口想把後醍醐天皇趕下台,正缺理由,得到這個訊息,當即派兵襲擊後醍醐的御所。後醍醐換上女裝出逃,8月27日到達
笠置山,並宣布在此臨朝,與幕府決裂。
事件開始
隨著天皇臨行笠置山,有一顆將星冉冉升起,日本歷史上忠義的代表——
楠木正成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據《
太平記》記載:元弘元年(1331)8月27日天子臨幸笠置山,以本殿為皇宮,向天下招募勤王的武士,但沒有一個人來應募。天皇很覺煩悶,後來不知不覺睡著了,做了一個夢:在紫宸殿的庭院前有一棵常綠樹,枝葉茂盛,伸向南面的那條樹枝長得特別好,在其蔭涼下順次坐著三公百官;朝南的上座,坐墊鋪得很高,沒有人坐。天皇感到奇怪,這是為誰而設的座位呢?正在思量的時候,兩個扎髮髻的兒童忽然出現,跪在天皇面前用袖擦淚說,天下之間暫無皇上棲身之處,但在那樹苗下有朝南的座位,這是為皇上而設,請暫且坐在那裡吧。兩童子說完便向天上飛去。不久天皇夢醒了。 天皇認為這是天托給他的夢,便詳解夢境,在“木”字旁邊加個“南”字,使之成個“楠”字。天亮後天皇便問該寺的僧人,附近有沒有姓楠的武士。僧人說有個人叫楠多門兵衛正成,武藝高強,是
敏達天皇四代孫,左大臣桔諸兄的後裔。於是天皇立刻下令將楠木正成召來。
以上當然是無稽之談,事實上,楠木正成是河內的“惡黨”,家族世代掌握著奈良大道的通行權,也是地方豪強。楠木正成可能很早就參加倒幕活動,因為
正中之變以前,日野俊基就曾化裝在河內一帶尋訪倒幕志士,極有可能當時已與楠木正成已經取得聯繫。
1331年9月3日楠木正成抵達笠置山謁見後醍醐天皇,表明心跡。他說“只要楠木不死,聖業定會成功,請放心。”謁見後。立刻返回河內在下赤坂舉兵,後醍醐天皇之子延曆寺天台座主尊雲法親王(還俗後改名護良親王,以下統稱護良親王)在大河國吉野舉兵。天下倒幕軍雲集回響,各地紛紛舉兵。幕府急忙調集六萬大軍攻打笠置山及各個倒幕據點。但是由於“惡黨”們大多數都將據點設在山中,並且在山上築城。城堡修得十分巧妙,城堡大多據險而守,上設滾石檑木,更恐怖的是有的城堡居然還有“熱湯”,所謂“熱湯”其實就是熱油,當幕府軍進攻快要得手時,一排熱油突然從城中湧出,攻城武士們猝不提防,大都當場被燙死。加上“惡黨”們熟悉山地戰,作戰模式又有別於傳統武士間的作戰。
傳統武士間作戰,奉行堂堂正正的“一騎討”。一個武士先出陣高聲報出自己的姓名以及自己的武功修為,然後對方陣中一位和他水平大致相當的武士出陣,雙方在眾目睽睽下,在雙方的鼓譟聲中,廝殺於陣前。這種作戰模式在抗元鬥爭中受到很大衝擊,元軍講究集團作戰,根本不和日本人通報姓名開仗就打,日本傳統作戰一時失效。“惡黨”們不是武士,所以沒有武士的這種禮儀。並且為了對付這群身穿厚甲的政府軍,“惡黨”們經常在路邊設伏,等幕府軍走近了就四下而出,打得幕府軍毫無防備。這種情況下,還要強行保持禮節除了死傷更慘重之外似乎沒什麼其他作用了。
在這兩種因素作用下,幕府軍一時損失慘重。這種情況下,9月2日幕府下令調集天下軍隊總計20萬,另一位將星——足利高氏也在徵召之列。9月2日徵召,9月5日就要集合。恰在5日這天足利高氏的父親
足利貞氏病故。足利高氏來不及料理後事就出發趕往京畿,參與討伐倒幕軍。同時被徵召的還有金澤貞東、
新田義貞。9月28日笠置山被攻下,後醍醐天皇被生擒。10月初吉野被攻下,護良親王逃出。幕府軍集中力量攻擊楠木正成的赤坂城。雖然滾木、熱湯給幕府軍帶來很大損失。但楠木正成還是知道赤坂城不能久守,於10月21日自己將城堡焚毀,主動出戰,給予幕府軍極大的損失後撤軍,消失在葛城山脈之中。
幕府強逼後醍醐天皇交出三件法器,之後下令廢黜後醍醐天皇,持明院統的
光嚴天皇即位,改元正慶。1332年3月日野俊基、北田具行以及先前流放的日野資朝被處斬刑,後醍醐天皇流放隱歧。史稱“元弘之亂”。此次倒幕運動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倒幕的核心後醍醐天皇尚在,倒幕的基礎楠木正成、護良親王等武將尚存並且遊走各地,號召天下倒幕,很快北條幕府就將見到天下倒幕的威力。而在此戰中湧現出的三位將星——楠木正成、足利高氏、新田義貞將為鎌倉幕府的墳墓上蓋上最後一鏟土。
千早城之戰
楠木正成和護良親王潛伏之後,仍與被廢的後醍醐天皇保持聯繫。1332年11月楠木正成河內金剛山千早城起兵。同月護良親王在吉野城起兵,並向天下發布倒幕的令旨。一時間播磨豪族赤松則村、肥後武士菊池武時等倒幕勢力再次雲集回響。12月楠木正成奪回了赤坂城,楠木正成命平野將監守赤坂城,自己回千早城。幕府大軍兵分三路攻打千早、吉野、赤坂三城,同時下令:“殺死正成者授丹波國船井莊,而不問其身份之高低。”。幕府軍首先攻打赤坂城,平野將監率軍抵抗,再次給予幕府軍極大的損失,但是此時幕府軍已經吸取上次山地戰的教訓。進攻失利後直接切斷赤坂城的水源,平野將監堅守不住,只好出城投降。同時吉野城陷落,護良親王再次出逃。至此倒幕軍的主力只剩下楠木正成一支。
進攻千早城的幕府軍號稱百萬(實際大概約兩萬人),而楠木正成在千早城只率一千多人孤軍奮戰,楠木正成深知山城缺水的危險,事先下令鑿井解決水源。所以幕府根本無法切斷千早城的水源。幕府軍於是採取圍城戰術,楠木正成不愧軍神之名,時常出奇策。曾命人將稻草人穿上盔甲,引誘幕府軍來攻,幕府軍到時,預先埋伏的士兵一起殺出,往往能大破幕府軍。楠木正成還乘幕府軍圍城懈怠時突然出兵,竟將幕府軍的軍旗搶奪了回來,掛在城樓之上,嘲笑城下的幕府軍,城中士氣遂大振。城外,還有熟悉地形的野伏(就是游擊隊),伺機打擊幕府軍的運糧隊,配合千早城保衛戰。小小一座千早城竟守了三個月。幕府久攻不下,倒幕軍士氣大漲。鎌倉幕府滅亡前,收到的最後軍情就是“金剛山尚未攻下”。
千早城之戰堪稱倒幕戰的轉折,此戰牽制了幕府軍的主力,使
赤松則村、菊池武時有足夠的時間向京都進發。正是由於赤松、菊池對京畿的威壓,才使得幕府不得不派足利高氏、新田義貞再次出陣,結果足利在半路上倒幕,新田則反攻鎌倉,導致了幕府的最終滅亡。這一切如果沒有楠木正成守千早城三月不落的戰績,是很難實現的。
重回京都
就在幕府調兵遣將對付楠木正成時,後醍醐天皇也在與各地倒幕勢力聯絡,準備出逃。1333年2月後醍醐天皇和
名和長年共同從隱岐逃出,在伯耋國船上山下達倒幕令旨。
倒幕令旨很快傳遍了全國,足利高氏也收到了令旨,此時幕府要求他出兵討伐楠木的命令也到了。此時足利高氏正在生病,幕府的命令多少令他不愉快。同時關於他要反叛的訊息也在鎌倉傳得沸沸揚揚,幕府要求足利高氏留下他的妻子和孩子做人質,足利高氏雖然憤怒,但表示同意,幕府為了表示慰問賜給足利高氏象徵源氏嫡流的白旗。1333年3月3日足利高氏懷著反叛幕府的心離開了鎌倉。
足利高氏反叛之心的形成,分析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1、 鎌倉北條幕府的表現令他失去信心,無論是抗元鬥爭後的犒賞問題,還是此時幕府在天下人心中糟糕的形象,以及天下倒幕的形勢。都令足利高氏覺得幕府這條大船已經行將沉沒了。
2、 足利氏源氏嫡流的後裔,而鎌倉北條氏只是平氏的庶流,這在重視出身和門第的武士心中簡直是奇恥大辱。
3、 有野心的人當天下大亂時,就會尋機而動,尤其是足利高氏能力較高,門第也較高,很自然會反幕府以達到個人野心。加上此時他和新田義貞是可以改變雙方力量對比的勢力,如果反叛幕府自然可以得到最大的功勞。
4、 足利家的本領下野足利莊本是大覺寺統支配的八條院領的一部分,所以從理論上來說足利高氏是後醍醐天皇的屬下。理當勤王。
5、 北條氏對他的不信任加速了他的反叛。
6、 京畿形式不容樂觀,而足利高氏就是要救援京畿。這是一場硬仗,能否勝利還在未知,就算僥倖勝利了,自身實力也會大受損失。這種驅虎吞狼的計謀,足利高氏是不會中計的。
4月23日足利高氏和名越高家兵分兩路進攻船上山,名越高家很快就與赤松則時交戰,而足利高氏則在當地按兵不動。不久名越高家戰死,名越軍大敗。4月27日足利高氏率軍來到了丹波筱村八幡宮舉起了倒幕的大旗。向天下散發討幕的文宣。
由於足利家是源氏嫡流的地位,對北條氏不滿又無獨自起兵實力的諸豪族都對其寄予厚望,長澤,山內,志知予,蘆田,余田,酒井,波賀野,小山,波波伯部等當地豪族紛紛回響,加上舉兵時跟隨其倒幕的幕府士兵,高氏聚集了二萬三千餘人。
5月7日足利高氏開始進攻京都,幕府將數萬兵力分為三股,試圖同時防備足利高氏和赤松則時,但這犯了兵法上的大忌——分兵。結果5月7日當天足利高氏、
佐佐木道譽、赤松則時三軍遙相呼應突破幕府的防線攻入京城。北條仲時、北條時益等六波羅探題一族逃往東國,5月9日在近江國蓮花寺被追上,全部自殺。後伏見上皇、花園上皇、
光嚴天皇被擒。圍攻千早城的幕府軍聞知京都陷落的訊息,作鳥獸散,千早城防禦戰結束。至此北條氏的半壁河山已經失去,鎌倉也已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