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

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

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流行於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歷史悠久,福建省福州市的馬尾區與彼岸的馬祖列島,兩岸人民自古以來便有春節期間互相送花燈、鬧花燈的民間風俗。2003年以來,隨著兩岸人民來往的更加頻繁,兩岸民間文化交流不斷加深,兩岸鬧元宵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已由單純的元宵賞燈發展成集“兩馬” 互送花燈、燈謎競猜、民俗踩街、文藝演出、焰火晚會、藝術家筆會、書畫攝影展等多項文化藝術活動。

2008年6月7日,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7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
  • 遺產類別:民俗
  • 項目編號:Ⅹ-71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活動內容,活動流程,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的起源與閩江口兩岸一個古老的傳說有關。據說很久以前,玉帝三太子因打抱不平而觸犯天規,被貶凡間,投生漁家,在東海岸邊與討海人同甘共苦。他扶困濟貧,慷慨仗義,為幫助漁家驅邪消災,與龍王三太子發生爭鬥。玉帝大怒,派天兵捉拿,處以分屍三段的酷刑後,將其頭部扔在黃岐半島和馬祖列島之間的“馬祖澳”。正月十一日,半島漁民將玉帝三太子的頭抱回岸上,設壇祭奠並尊之為海神。此後每逢正月,漁民們都會自發地扎糊海神頭像燈,在元宵節前後舉火把通宵陪游,以為紀念。這一活動世代相沿,長期傳承不絕,逐漸成為馬尾和馬祖兩地的習俗,寓有祈求平安富足之意。
晚清美部會駐福州西教士盧公明(Justus Doolittle)所著《中國人的社會生活》記載,清同治年間福州元宵節主要有:游神(又稱伴夜)、送燈、賞燈、看戲、燃煙花、猜燈謎、琉光夜食芋等習俗。改革開放以來,兩岸之間的民間交流不斷加深,馬祖鄉親和海外僑胞紛紛返鄉尋根問相。福州馬尾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中心與馬祖經貿文化交流聯誼會沿襲這一民俗。
從2010年起,馬祖民眾重視鼓板樂譜的普查整理工作,並多次主動赴大陸福州長樂一帶溯源採集,這也足夠說明馬祖與福州鼓板民樂同出一源。

主要活動

活動內容

從大年初六至農曆二月,長達一個月,各島舉辦大小不同的“擺暝”活動,而不同村舉辦的特色也不盡相同,例如扛乩、燒馬糧、送喜、碗筵、清道、路祭、擺奶、迎神、繞境、剪花、鼓板樂隊等陣頭與祭典儀式。元宵擺暝期間,馬祖各島皆有“上彩暝掛風燈”的習俗。每逢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八,各宮廟及家家戶戶皆會懸掛兩盞八角型紅色剪紙的風燈,以此祈求好運。
每年正月十五之前,馬尾和馬祖兩地到處張燈結彩龍騰獅舞,人們賞花燈、猜燈謎、踩街、放焰火,一片熱鬧的景象。花燈、焰火和踩街,都採用了現代科技手段,從過去的靜態表現,發展到現在採用“形、色、聲、光、電、動”等手法展現。焰火燃放已首創用大型船隻裝載,在閩江中燃放:而且有如“兩馬鬧春”“兩岸同慶”“歡樂元宵”“共奔錦程”“再創輝煌”等新內容。

活動流程

每年正月,漁民們都自發地扎糊花燈的製作工藝。將“海神燈”和花燈的製作“海神”頭像燈,於元宵節前後,高舉火把的流程與鬧元宵的場景用錄像攝錄,編輯成DVD通宵陪游,以此紀念善良的“海神”。此風世代光碟送文化部門存檔。還由馬尾經濟文化交流相襲,鬧“海神”燈逐步成為馬尾與馬祖兩岸合作中心和馬祖經貿交流聯誼會每年籌集資金人民祈求平安與和諧富足的象徵。500萬元專門用於此項活動。
每年正月十五之前(約在正月十一),馬尾方面將製作好的各式花燈航運至馬祖列島。馬尾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中心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民間文化交流活動,給馬祖島鄉親送春聯、送閩劇,舉辦書畫攝影展覽,馬祖鄉親則在元宵當天過海峽到大陸參加馬尾燈會。
農曆正月十四這天,除了祈求神明庇佑外,僑仔村內的女帥宮求子女特別靈驗,想求子的信眾求白花,而想求女的則求紅花;而對於求財的需求,供奉武財神玄壇元帥的正乙玄壇宮,每逢此時都會湧進大批求發財金的信眾。
每年正月十四晚上舉行的大型民俗表演踩街活動,則重點表現兩岸兩地的民間民俗,如“肩頭坪”“拍錢套”“孩兒弟”(大頭娃娃舞)。每次的民俗文化節活動的隊伍,都綿延好幾里路長。
農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當日,也是全馬祖最多宮廟擺暝的一天。一早,各宮廟人員忙進忙出,為的就是待會的迎神繞境、擺暝祭典。與前幾日不同的是,這天除了擺暝外,更會大舉興辦祭祀大典、令旗交接、煙火秀等活動。

文化特徵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前後元宵期間舉辦的擺暝慶典,才正式揭開馬祖過年的序幕。每年在馬祖舉辦的盛大的元宵擺暝季,在人們心中不僅僅是慶典活動,更是人們向上天祈求新年平安、順遂的好時候,尤其迎神繞境環節,更代表驅邪逐疫,護鄉佑民之意。“擺暝”為福州話“排夜”的意思(音近:北漫),即為夜晚排放供品祭神酬神的儀式,源自早期福州一帶的農村。每到此時,馬祖四鄉五島的每村、每境皆會舉辦具有閩東文化的特色祭典。
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
擺暝祈福儀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民俗文化價值
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是當地人們在毗鄰中國東南沿海的特殊地理環境中,以造船捕魚為生的特殊生產方式之下行成的海神崇拜的特殊信仰民俗表現。該節俗所展現出來的海洋文化特色在中國各地眾多元宵節文化中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台灣就近通過海峽接受從福州以及大陸其它地方傳承來的民俗文化。由於兩地環境大體相似,所以在台移民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風俗習慣。台灣同胞的祖先都是來自閩、粵的移民 ,故台灣 人民的日常生活習慣及其心理現象,實多保持祖籍民俗文化的傳統。
文化交流價值
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是“兩馬”間開展較早且已常態化的一個雙向交流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兩馬” 的經貿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馬尾、馬祖兩地的老百姓相聚古港鬧元宵的節俗,成了閩台文化交流的一項品牌活動,成為榕台交流的又一紐帶與橋樑,也表現了兩岸同胞的深厚感情和求統一的美好願望。

傳承狀況

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作為海峽兩岸的同一個民俗文化圈,圈內的民俗文化交流雖然各方面都在努力,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仍然存在不足,有許多困難和問題有待於解決。
兩岸的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交流,還局限在點對點,或者是小片區的面對面層面,沒有在兩地民間全方位展開,覆蓋面有限。交流平台少。兩岸間的民俗交流基本上集中在文化部門之間和重點民間社團組織之間,形式也主要是互訪和演出。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福州市馬尾區文化館(馬江劇院),馬祖經貿文化交流聯誼會獲得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項目保護單位福州市馬尾區文化館(馬江劇院)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03年,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正式以馬尾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和馬祖經貿文化聯誼會的名義联合舉辦首屆“兩馬”同春鬧元宵活動,此後年年舉辦。
2006年,首屆“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體育聯誼賽在馬尾舉行。這是一項首次由兩岸體育愛好者共同舉辦、參與的民間體育賽事。每年由兩地輪流主辦。比賽項目由最初的兩項:八人制拔河、籃球,發展到羽毛球、網球、檯球、中國象棋、圍棋、腳踏車公路賽、越野賽等。在歷屆的活動中,還加入了馬尾的武術表演及馬祖的森巴鼓、單輪等表演。
2015年3月2日(農曆正月十二日),第十三屆“兩馬同春鬧元宵”的活動在福州東江濱公園舉辦,以“燈耀兩馬夢圓兩岸”為主題,由福州馬尾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中心、馬祖經貿文化交流聯誼會承辦,其中主燈媽祖神像長3.3米,寬3.4米,高3.6米,以浪花和雲彩烘托女神恢弘壯美的姿態。
2019年2月15日晚,第十七屆“兩馬同春鬧元宵”活動在馬尾區東江濱公園廣場舉辦,活動主題為“燈耀兩馬情滿海峽”。
2022年2月15日,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以“船政故里鬧元宵征程新啟展宏圖”為主題的“我們的節日·元宵”馬尾專場在馬尾區的船政古街舉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