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豫園燈會),上海市松江地區傳統元宵民俗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上海豫園燈會占地5.3公頃,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八,在具有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築風格的古代園林豫園旅遊城舉行。 燈會以正月十三日為上燈日,分“出燈”、“聚燈”、“行街”(邊舞邊行進)、“迎燈”、“賽燈”、“謝燈”,十八日為落燈日。其間大街上舉行“文燈”和“武燈”表演。上燈日在屋內懸燈已成當地居民的習俗。十二生肖文化與元宵燈俗之間有著密切聯繫,因此豫園燈會以“生肖”作為每年的展燈主題和布局格調。
2011年5月23日,元宵節(豫園燈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7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宵節(豫園燈會)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上海市黃浦區
- 項目編號:Ⅹ-71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豫園燈會歷史悠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就到上海的清末思想家王韜在《瀛壖雜記》(1875年出版)中顯有記載。民國以後,燈會逐漸衰落,“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1979年豫園重新舉辦元宵燈會,至1992年舉辦了8屆,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988年集觀燈、品曲、賞畫等娛樂為一體的龍年遊園會;1989年與江蘇鎮江僑藝燈彩公司聯合舉辦的燈會;1990年為迎亞運會和國慶舉辦的燈會;1992年為迎接“92中日友好觀光年”和“江、浙、滬旅遊年”舉辦的燈會。1995年,豫園旅遊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燈會籌備班子,配備專職人員,開始了一年一度的“豫園新春元循兆臘宵燈會”的舉辦歷程。
主要活動
提花燈 逛廟會
豫園燈會與城隍廟廟會在時間上相互承接,在內容上相輔相成。正月初一零時人們去城隍廟進香,俗稱“燒頭香”,祈求城隍庇佑一年平安。燒完頭香,人們便提著花燈逛捉白連蒸廟會。豫園燈會期間,主辦方還組織燈彩藝人現場製作。此外,許多民營小店也會行銷各種各樣的花燈,其中尤以免子燈最受歡迎。
品湯糰 嘗特色
豫園地區歷來即是小吃王國,現在亦是各地美食的聚集地,更是江南名吃的代表。許多年長的上海人臨近元宵節時都會趕到城隍廟買“老字號”的湯圓,品嘗特色。
猜燈謎 觀巡街
每屆豫園燈會都有謎語一千多條,分布在整個燈會現場。傳統燈謎有猜字、打一物等,現代燈謎有腦筋急轉彎、IQ題等。除猜燈謎外,豫園燈會組織者還安排了大型的巡街活動,每年燈會的元宵期間都會舉行狂歡巡遊活動。每到夜幕時分,身著民俗服飾的上燈隊伍敲鑼打鼓為彩燈上燈,所到之處燈彩形象豁然鮮活。
過曲橋 萬事成
豫園燈會期間,九曲橋被花燈裝飾一新,過橋的遊客和市民希望走掉一年的曲折和坎坷,在新的一年中順順利利。2010年的春節(大年初一)是2月14號,與西方情人節同一天,2010年的豫園燈會便應景生情,在九曲橋畔上演一場鵲橋相會的美麗傳說,推出七夕情人節的大型燈組。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文化價值
豫園觀燈有一種悠久的歷史傳承,流傳的文脈相當清晰。上元嚷棕厚觀燈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豫園觀燈亦有數百年的歷史。豫園燈會是老城廂市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生活實踐中世代傳承的娛樂文化,其中深深蘊含著傳統文化、海派文化及兩相融合的基因特質。
現代豫園燈會還會在繼承傳統燈會的基礎上力求創新,使傳統的節慶煥發出了新的光彩,既是對珍貴傳統的繼承,更為重建現代社會的精神家淚姜園提供了一個舞台。燈會主打題材是生肖屬相,宣傳了生肖文化。其他題材如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文學和民間傳說人物均展示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豫園燈會還保留了一塊宣傳和弘揚民族文化的有力陣地,保留了一批民間傳統制燈工藝的人才和技藝。
藝術價值
歷史的厚積和文化的浸潤,使燈彩超越了它的一般性實用或觀賞價值,成為中國民俗活動中的既有廣大藝術魅力又有高度文化價值和社會功效的一項內容。燈彩是民間剪紙、彩扎、竹編、繪畫和愉蘭抹文學相結合的產物。燈會中制燈技藝可謂巧奪天工。此外,現代豫園燈會更進一步,在傳統燈彩藝術中注入現代科學技術,配合舞台布景、音響燈光及雷射電動、噴水鼓風裝置,使得燈彩更富有藝術價值。
社會價值
燈會為人們的社會交往、人氣聚攏、情感溝通創造了機會。燈彩是吉祥如意、歡樂喜慶的象徵。燈彩將神話傳說、童話寓言等傳統文化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作為花燈的表現內容,祈福消災、勸善行孝的積極勸世主題幾乎貫穿大部分花燈(如《花燈勸孝歌》),以潛移默化的形式進行著道德教化,為民眾所接受。
燈會的舉辦充分體現了民眾的自治能力和祈福消災、期望風調雨順、家事興旺的精神訴求,對營造安定祥坑凶剃和的社會風氣和促進地方經濟的繁榮都有積極作用。豫園燈會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燈俗文化的一部分,其節慶氣氛營造出一種民族向心力和認同感,體現著民族的共同生活風習、心理結構和思維習慣。
豫園燈會更少盼閥妹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橋樑,加深了世界人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促進了中華民族與國際社會之間合作與友好往來。
商業價值
自20世紀80年代接待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以來,豫園商城已成為接待國賓的重點場所,來滬的海內外遊客也大多會到此遊覽。廣大的遊客勢必帶動區域商業價值,從而大大促進了豫園商城的商業銷售,使其在全上海市乃至全國商業企業中始終名列前茅,從而大大提升了豫園商城的品牌知名度。
豫園新春燈會的品牌化及其影響也轉化成為一種文化生產力,營造出特定的氣氛,形成新的購物環境,觸發出各種意想不到的消費衝動,從而促使某些特定的、相關的商品的銷售,也直接推動和提升了豫園商城及其周邊地區乃至整個上海春節商品市場和旅遊市場的興旺繁榮。
傳承狀況
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豫園燈會也面臨著一些發展困境,主要表現在:燈彩製作技藝後繼乏人,工藝水準漸趨下滑。
傳統燈彩製作季節性強、效益差,市場日趨萎縮。現今傳統燈彩的扎燈藝人絕大多數已年過半百,呈現後繼無人的局面.當前滬上資深燈彩大師風毛麟角,年輕人不願學習燈彩技藝,燈彩藝術面臨後繼乏人的窘境。如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社會變化越來越劇烈,幾乎沒有年輕人有耐心扎進這門藝術。
燈彩從業人員的減少,導致工藝水平越來越低。長此以往,滬上做燈彩這一行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原來的燈彩大師不是改行就是不幹了,燈彩藝術也面臨“滅絕”的危險。
除了上述困境外,現在豫園商城每年都投入了百萬以上的資金來舉辦燈會,長期繼續下去,企業也會不堪經濟重負。
傳承人物
在豫園燈會的傳承與保護過程中,作為主辦方和組織者的上海豫園旅遊商城有限股份公司發揮了重要作用。
保護措施
為保護豫園燈會這一傳統文化形式,上海市政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社會各界都傾注了大量心血。針對困難,承辦方豫園商城也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五年保護規劃。
此外,相關單位正在對傳統制燈藝人進行普查,建立健全豫園新春元宵燈會歷年來的檔案資料庫和傳統扎燈藝人保護制度。對制燈技藝、創作經驗做好相關記錄;每年燈會舉辦的同時召開一個傳統扎燈技藝交流會,對來自各地扎燈藝人的絕技、技藝進行錄音、錄像予以記錄並保存;給予傳統扎燈藝人生活補貼,將其納入醫療保險體制;建立人才培養體系,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開設燈彩課程,舉辦培訓班,由老藝人進行指導培養制燈接班人。
社會影響
榮耀表彰
2005年豫園燈會被評為上海市民眾文化活動特色項目。
重要活動
在舉辦第十屆新春民俗藝術燈會前夕,豫園商城採用市場化手段,挖掘與配置燈會無形資產,公開拍賣了燈會的冠名權,台資企業上海克莉斯汀食品有限公司最終以235萬元的報價獲得豫園新春燈會2004年冠名權。燈會中有價值的“會標稱呼”、“門票印製”、“大型燈組” ,街市上的“燈帶宣傳”等十多項權益都將被提供給冠名企業。
文化軼事
相傳古時候春節期間民間百姓都在自家正北面牆上供奉宗譜,據說供有高公高婆,他們原是一奶同胞。一天, 他倆到山上採集食物,此時正趕上大地變遷,從山上返回後,天下所有的人都不見了,只剩下了他們兩個人。為了繁衍後代,只有他們兩個人結婚,別無選擇。然而,玉皇大帝又不允許親兄妹結婚。就在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仙人託夢給他倆,讓其從山上將磨盤推到山下,並且必須讓磨盤自然滾落。如果滾到山下的磨盤是合在一起的,兩人就必須結婚。但他倆還是不能接受。於是仙人告訴兄妹倆用手做泥人,以還天興旺。當他們做出的泥人還沒曬乾的時候,一場大雨頃刻落下,兄妹倆由於收拾不及,有些泥人就導致了掉胳膊、斷腿的,後來人類便出現了身體健全的人和有殘缺的人。這么多人要有一個姓氏標記,隨後便出現了百家姓。為區別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玉皇大帝將人分成大名、小名,然後用地支的時間順序排列成相應的動物屬相做標記,記錄與每個人生辰相對應的屬相。後來將用面製作的燈碗放在屬相的旁邊,每逢正月十五把燈點亮。
藝術價值
歷史的厚積和文化的浸潤,使燈彩超越了它的一般性實用或觀賞價值,成為中國民俗活動中的既有廣大藝術魅力又有高度文化價值和社會功效的一項內容。燈彩是民間剪紙、彩扎、竹編、繪畫和文學相結合的產物。燈會中制燈技藝可謂巧奪天工。此外,現代豫園燈會更進一步,在傳統燈彩藝術中注入現代科學技術,配合舞台布景、音響燈光及雷射電動、噴水鼓風裝置,使得燈彩更富有藝術價值。
社會價值
燈會為人們的社會交往、人氣聚攏、情感溝通創造了機會。燈彩是吉祥如意、歡樂喜慶的象徵。燈彩將神話傳說、童話寓言等傳統文化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作為花燈的表現內容,祈福消災、勸善行孝的積極勸世主題幾乎貫穿大部分花燈(如《花燈勸孝歌》),以潛移默化的形式進行著道德教化,為民眾所接受。
燈會的舉辦充分體現了民眾的自治能力和祈福消災、期望風調雨順、家事興旺的精神訴求,對營造安定祥和的社會風氣和促進地方經濟的繁榮都有積極作用。豫園燈會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燈俗文化的一部分,其節慶氣氛營造出一種民族向心力和認同感,體現著民族的共同生活風習、心理結構和思維習慣。
豫園燈會更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橋樑,加深了世界人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促進了中華民族與國際社會之間合作與友好往來。
商業價值
自20世紀80年代接待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以來,豫園商城已成為接待國賓的重點場所,來滬的海內外遊客也大多會到此遊覽。廣大的遊客勢必帶動區域商業價值,從而大大促進了豫園商城的商業銷售,使其在全上海市乃至全國商業企業中始終名列前茅,從而大大提升了豫園商城的品牌知名度。
豫園新春燈會的品牌化及其影響也轉化成為一種文化生產力,營造出特定的氣氛,形成新的購物環境,觸發出各種意想不到的消費衝動,從而促使某些特定的、相關的商品的銷售,也直接推動和提升了豫園商城及其周邊地區乃至整個上海春節商品市場和旅遊市場的興旺繁榮。
傳承狀況
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豫園燈會也面臨著一些發展困境,主要表現在:燈彩製作技藝後繼乏人,工藝水準漸趨下滑。
傳統燈彩製作季節性強、效益差,市場日趨萎縮。現今傳統燈彩的扎燈藝人絕大多數已年過半百,呈現後繼無人的局面.當前滬上資深燈彩大師風毛麟角,年輕人不願學習燈彩技藝,燈彩藝術面臨後繼乏人的窘境。如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社會變化越來越劇烈,幾乎沒有年輕人有耐心扎進這門藝術。
燈彩從業人員的減少,導致工藝水平越來越低。長此以往,滬上做燈彩這一行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原來的燈彩大師不是改行就是不幹了,燈彩藝術也面臨“滅絕”的危險。
除了上述困境外,現在豫園商城每年都投入了百萬以上的資金來舉辦燈會,長期繼續下去,企業也會不堪經濟重負。
傳承人物
在豫園燈會的傳承與保護過程中,作為主辦方和組織者的上海豫園旅遊商城有限股份公司發揮了重要作用。
保護措施
為保護豫園燈會這一傳統文化形式,上海市政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社會各界都傾注了大量心血。針對困難,承辦方豫園商城也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五年保護規劃。
此外,相關單位正在對傳統制燈藝人進行普查,建立健全豫園新春元宵燈會歷年來的檔案資料庫和傳統扎燈藝人保護制度。對制燈技藝、創作經驗做好相關記錄;每年燈會舉辦的同時召開一個傳統扎燈技藝交流會,對來自各地扎燈藝人的絕技、技藝進行錄音、錄像予以記錄並保存;給予傳統扎燈藝人生活補貼,將其納入醫療保險體制;建立人才培養體系,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開設燈彩課程,舉辦培訓班,由老藝人進行指導培養制燈接班人。
社會影響
榮耀表彰
2005年豫園燈會被評為上海市民眾文化活動特色項目。
重要活動
在舉辦第十屆新春民俗藝術燈會前夕,豫園商城採用市場化手段,挖掘與配置燈會無形資產,公開拍賣了燈會的冠名權,台資企業上海克莉斯汀食品有限公司最終以235萬元的報價獲得豫園新春燈會2004年冠名權。燈會中有價值的“會標稱呼”、“門票印製”、“大型燈組” ,街市上的“燈帶宣傳”等十多項權益都將被提供給冠名企業。
文化軼事
相傳古時候春節期間民間百姓都在自家正北面牆上供奉宗譜,據說供有高公高婆,他們原是一奶同胞。一天, 他倆到山上採集食物,此時正趕上大地變遷,從山上返回後,天下所有的人都不見了,只剩下了他們兩個人。為了繁衍後代,只有他們兩個人結婚,別無選擇。然而,玉皇大帝又不允許親兄妹結婚。就在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仙人託夢給他倆,讓其從山上將磨盤推到山下,並且必須讓磨盤自然滾落。如果滾到山下的磨盤是合在一起的,兩人就必須結婚。但他倆還是不能接受。於是仙人告訴兄妹倆用手做泥人,以還天興旺。當他們做出的泥人還沒曬乾的時候,一場大雨頃刻落下,兄妹倆由於收拾不及,有些泥人就導致了掉胳膊、斷腿的,後來人類便出現了身體健全的人和有殘缺的人。這么多人要有一個姓氏標記,隨後便出現了百家姓。為區別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玉皇大帝將人分成大名、小名,然後用地支的時間順序排列成相應的動物屬相做標記,記錄與每個人生辰相對應的屬相。後來將用面製作的燈碗放在屬相的旁邊,每逢正月十五把燈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