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夜(南宋朱淑真元夜·其三)

《元夜》(其三)是南宋朱淑真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這是描寫一對愛人在元宵相會的戀情詩。把他們那種既高興又優傷的心情刻劃得很細緻。寄託了作者對於美好愛情的憧憬和響往。

詩的首聯寫元宵夜的節慶氣氛:頷聯寫離別的情人得以相會以及會後的高興心情;後四句是在此基礎上借這對情人之口抒發感懷和心愿,採用完全的心理描寫,使詩意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元夜(其三)
  • 作者:朱淑真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斷腸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元夜·其三[一]
火樹銀花觸目紅[二],揭天鼓吹鬧春風[三]。
新歡入手愁忙裡[四],舊事驚心憶夢中。
但願暫成人繾綣[五],不妨常任月朦朧[(六]。
賞燈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會同。

注釋譯文

[一]元夜: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的夜晚。
[二]火樹銀花:民間習俗,元宵燈會往往將彩燈綴於樹上,稱之為“火樹”;樹.上彩燈燦爛繁多,宛如滿樹銀花。
[三]鼓吹:鑼鼓嗩吶等樂聲。
[四]入手:到手。
[五]繾綣:形容感情固結不解、.纏綿不分。
[六]任:聽憑:

作品鑑賞

首二句是以元宵之夜的環境和氣氛起筆切題的。在元宵節的夜晚,彩燈掛滿了樹梢,璀燦耀目;焰火燦爛四射,真是“火樹銀花”。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有句“東風夜放花千樹”,形容的就是這一景象。絲竹彈奏,鼓樂吹打,人們都沉浸在春風笑語之中了。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元宵節是農曆春節歡樂的繼續。唐以後的元宵節,京城內張燈結采,歌舞百戲,盛況要持續好幾天。所以辛詞中還有“風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描述。詩中的“鬧”字把那種真像要把天地掀翻了樂聲寫活了,也把人們那種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的心情寫足了。
就是在這樣的夜晚,人群中有一對暫得相聚的愛人。為了等待今晚的歡會,他們真不知送走了多少愁苦的日子;而為了準備今夜的相聚,也不知花費了多少工夫。現在,終於在忙裡愁里得到了這樣一個 難得的約會機會,得到一份新的歡樂,真是太不容易了!今夕情人相見,愛侶團圓,自然是令人高興、欣喜的,但想起那些等待的日子裡,不管是回憶還是夢境,離別舊事總是讓人心驚的。三四兩句中以“舊事”對“新歡”,以“憶夢”對“愁忙”,強調了相聚之難,也突出了等待之苦。
正因為相聚如此不容易,所以這次約會特別值得珍惜了。元宵佳節,盛況空前,月圓燈亮,笑語喧天,這固然是令人.流連忘返的美景。可是,在詩人看來,良宵美景如果沒有人的團圓歡樂,哪還有什麼意義?“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如果讓詩人來選擇的話,她只希望感情好得離不開的這對情人纏綿不散,如果這個願望能夠實現的話,就讓那月色夜夜朦朧又有什麼關係?或許,詩人甚至會這樣認為:只要能在這短暫的相會中交流纏綿的情意,那么,平日裡長期對著暗淡的月光痛苦相思也不妨聽憑自然了。
既然是這樣,哪裡還會有工夫去賞燈陶醉!雖知這樣的約會多么難得,明年元夜就未必再有了。結尾兩句用細緻入微的筆觸,為這對誠摯愛人的繾綣情懷再濃濃地描上了一筆。
從全詩來看,詩的主旨是藉對約會的珍惜之情來抒寫情人的真摯愛情.作者把元夜的賞燈和約會兩者聯繫起來描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相會後的高興心情,與元夜的節慶氣氛正相映襯;燈會熱鬧誘人卻無心陶醉,更襯托出約會的珍貴和情意之繾綣;在愛情幸福的光輝面前,火樹銀花和明月清光都顯得大大遜色了;而在元夜的節日之樂中,那些驚心舊事、平日相思、再會難期的愁緒,也顯得格外的強烈。後四句中,分別用了“但願”、“不妨”、“那得”、“未必”四個連線詞來作轉折,精確地表現了主人公在良宵相會時惋惜良宵難再、珍惜短暫歡會的心理波瀾,這就突破了- -般戀情詩著重描寫歡情的樊管,把情人團聚的價值提高到不可以有的最高程度,從而也使詩的境界更加深邃。

作者簡介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於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鬱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餘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後余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