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偃武

元和偃武

公元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後的日本暗流涌動。以石田三成為首的奉行派,開始不滿於德川家康的權勢,聯合輔命五大老中的毛利輝元等諸大名,與德川家康在關原展開決戰。

其後,乘關原決戰之勝勢,德川家康開始對大坂展開攻伐,(慶長二十年,即1615年)五月,最終於夏之陣一役中攻破大坂城,滅掉豐臣氏。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日本戰國時代結束。 (參見“日本戰國時代”詞條)

大坂夏之陣結束的當年(慶長二十年,即1615年)七月十三日,朝廷在幕府的授意下宣布改元“元和”,以象徵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慶長二十年就此改稱元和元年,史稱“元和偃武”,也即延續了將近兩個世紀的戰亂終於終結,基本和平的江戶幕府時代降臨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和偃武
  • 時間:慶長二十年,即1615年
  • 開創者德川家康
  • 標誌事件德川家康大坂夏之陣滅掉豐臣氏
  • 意義:戰國時代結束,江戶幕府時代降臨
歷史背景,歷史變遷,

歷史背景

豐臣秀吉去世後,把自己的寶座傳給年幼的兒子豐臣秀賴,而以德川家康前田利家等“五大老”共同執政,並擔任秀賴的監護人。
可是他才一咽氣,因為長年的對外戰爭所引發的政權內部矛盾立刻激化起來,以石田三成為首的文治派,和以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人為首的武斷派就大打出手。德川家康巧妙地利用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幫助武斷派攻擊文治派,再度引發全日本的大動亂。
慶長五年(1600年)九月,家康統率以豐臣氏武斷派為主力的東軍殺向京都,石田三成扛出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宇喜多直家之子)等人為號召,集兵抵敵,雙方在美濃國的關原地方展開了大會戰。這可謂是日本古代史上記載可信的最大規模的陣地戰,也是決定日本命運的一場惡戰。
東軍七萬人,西軍八萬餘,就軍事實力上來說,石田三成穩占上風,而家康本部精銳此時則還行進在遙遠的東山道上。然而戰鬥的結果卻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因為事先做了大量策反工作,戰鬥最激烈的時候,數位西軍大名臨陣倒戈,投向家康的陣營,於是西軍全面潰敗,石田三成等人被擒獲後,遭到斬首示眾的厄運。
關原合戰以後,德川家康大肆削弱反對自己的諸侯們的勢力,西軍中勢力最強的毛利輝元上杉景勝等大名都被大幅度削減了封地,家康本人及其親信的領地因此也大規模膨脹。到了慶長八年(1603年)二月,德川家康終於請得聖旨,就任新的征夷大將軍,就此開創了長達兩百六十餘年的江戶幕府(幕府的統治機構設在江戶城)。
此時安居大坂城的豐臣秀賴已經長大成人了,雖然他的身份已經從“天下人”淪落為了一個普通諸侯,即便如此,家康仍然不肯放過秀賴。為了斬草除根,家康找藉口發動了對豐臣氏的討伐戰。慶長十九年(1614年)十一月,家康親自領兵進攻大坂城,是為“大坂冬之陣”。次年(1615年)五月,再征大坂,是為“大坂夏之陣”,終於迫使秀賴自殺,滅亡了豐臣氏。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日本戰國時代結束。(參見“日本戰國時代”詞條)
當年七月,朝廷下詔改年號為元和,歷史上稱這一年為“元和偃武”,因為在德川家康的努力下,不安定因素終於徹底掃平了,歷史正式邁入新的和平的幕府時代。
江戶幕府依舊是諸侯林立的局面,但幕府將軍大權在握,直轄了全日本超過三分之一的土地,沒有任何一家諸侯再能對幕府統治造成威脅了。家康還擬定了一整套管理諸侯們的制度,包括諸侯都必須在江戶城下町建造宅邸,把家人安置於此作為人質,諸侯本人也必須半年呆在領地,半年住在江戶——其實這一政策,也是信長在建設安土城下町的時候最早開始採用的。
德川家康的很多政策也都延續了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但就總體來說,信長和秀吉的政權是開放型的,江戶幕府卻相對內斂,並逐漸走向閉關鎖國。幕府殺戮傳教士和天主教信徒,驅逐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禁止一切船隻駛向海外,甚至於日僑敢于歸國者也一律處死。
織田信長在世的時候,非常喜歡南蠻物品,他在安土城天主台內布設了座鐘、地球儀、靠背椅,桌上擺放著玻璃器皿和進口葡萄酒,自己往往身穿歐式服裝,頭戴插有羽毛的寬檐帽,不象日本大名,倒仿佛是歐洲的王侯。這種情景,這種文化交流,自他死後就再也看不到了。
最後提一下信長的子女們。他共有十二個兒子:如前所述,長子信忠、五子勝長都在本能寺之變中死於二條御所。三子信孝則因為幫助柴田勝家而遭到羽柴秀吉的討伐,兵敗自殺。十一男長次在關原合戰中戰死;其餘的秀勝、信秀、信高、信吉、信貞、信好、信正七人,均作為中下級武士碌碌而終。至於信忠的長子秀信(三法師),後來被德川家康流放,死時和父親、三叔相同,都是二十六歲。

歷史變遷

戰國時代是指從應仁元年(1467年)開始的“應仁之亂”為其發端,到元和元年(1615年)德川幕府消滅豐臣氏,制定武家諸法度,即所謂的“元和偃武”最終結束。此外,還有一種狹義的劃分法,即從應仁之亂到永祿十一年(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這一百年的動亂才稱為“戰國時代”。此後就是織田信長統治的“安土時代”和豐臣秀吉統治的“桃山時代”。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得到征夷大將軍的名號,開設幕府,標誌著桃山時代的終結。
僅以狹義的戰國時代來論,其實也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應仁之亂”直到延德三年(1491年)北條早雲進入關東,舊的守護大名紛紛衰弱,曾經兩分天下的細川、山名家族分崩離析,並且勢力極大收縮,新的戰國大名們紛紛崛起。第二個時期,是從延德三年(1491年)到永祿三年(1560年)的“桶狹間之戰”,戰國大名們惡戰不休,逐一吞併周邊弱小勢力,在很多地區都形成了一兩個家族獨大的局面——比如甲信的武田信玄、北陸的上杉謙信、關東的北條氏康、中國地區的毛利元就,等等。
永祿三年(1560年)爆發了著名的“桶狹間之戰”,尾張小諸侯織田信長在爭霸戰爭中脫穎而出,很快就統一尾張、降服三河、吞併美濃和北伊勢,隨即擁末代室町將軍足利義昭入洛,開始了他“天下布武”的艱難歷程,這是狹義的戰國時代的第三個時期。
永祿十一年(1568年),織田信長擊敗六角、三好、松永等畿內戰國大名,控制了京都及其周邊地區,他以足利義昭為傀儡,發動了頻繁而有效的兼併戰爭。天正元年(1573年),織田信長放逐足利義昭,徹底滅亡有名無實的室町幕府。天正四年(1576年),織田信長三分天下有其一,將統治中心遷到琵琶湖南岸的安土城——因此他統治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爆發了“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在進京途中夜宿本能寺,遭到部將明智光秀的襲擊,被迫自殺。僅僅數月後,信長的重臣羽柴秀吉就在山崎合戰中用武力消滅明智光秀,在清州會議中用政治手段擊敗競爭者柴田勝家,攫取了信長遺留下來的大部分領地。其後羽柴秀吉就任關白,受天皇賜姓豐臣,逐步統一了整個日本。因為豐臣秀吉長時間滯留京都南部的伏見地方,處理政事,此處密植桃樹,故其統治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文祿元年(1592年),豐臣秀吉來到北九州的名護屋坐鎮指揮,派十六萬大軍入侵朝鮮,並妄圖以朝鮮為跳板進攻明朝,掀起了所謂的文祿·慶長之役,朝鮮史上稱為“壬辰倭亂”。這次對外侵略當然可恥地以失敗告終了,而豐臣政權的內部矛盾也隨之極大爆發出來。慶長三年(1598年)八月,豐臣秀吉憂憤而歿,他最有力的支持者、關東大名德川家康趁機挑動豐臣家中文治、武斷兩派之爭,並於慶長五年(1600年)七月兩分天下的“關原合戰”中打敗文治派,收服武斷派,掌握了全日本的實權。
其後德川家康開設江戶幕府,並最終滅亡豐臣氏,重新統一日本。這就是整個戰國時代的基本流程。
戰國時代在日本歷史中占有非常獨特的地位,一則如上所述,它是從莊園制向領主制演化,從諸子析產向總領繼承演化的關鍵時期,二來動亂維持時間之長,戰爭規模之大,全日本無處不燃起烽火,這也是前所未有的。僅以戰爭而論,因為戰爭頻度的增強,規模的擴大,使得戰爭的基本模式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的變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