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叉墓位於洛陽市以北孟津縣朝陽鄉前海資村洛孟公路兩側。據《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記載,該墓主人是魏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尚書令冀州刺史江陽王元叉,墓誌於1925年陽曆3月26日出土。同時出土陶器等數百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叉墓
- 外文名:元叉墓
- 別名:元叉
- 國籍:元
概況,現狀,文物保護,歷史價值,史料記載,發掘經過,
概況
現狀
元叉墓冢系夯築,呈圓形,高約20米,直徑35米,冢背面有一長方形盜洞,穿透墓室北壁,墓內積土厚約2米。墓室正方形,穹窿頂,全為雙復雙券。南北長7.50、東西寬7、高約9.5米,墓室東西各有一假耳室。室的南部為拱形磚券甬道,長7、寬2.50、高3.50米。甬道頂部與壁上的彩繪保存尚好,但因甬道上部被一盜坑破壞,加之歷年雨水浸蝕,壁畫已模糊不清。沒有封門磚痕跡,門外是斜坡墓道,經鑽探得知長30、寬3米。墓室四壁和頂全用白灰塗地,上施彩繪。因解放前盜墓人將墓四壁壁畫全部破壞,內容不詳。穹窿頂“天象圖”由於高9.50米,才得以倖免。銀河縱貫南北,河中塗有淺藍色波浪,以示“天河”。星象圖畫有星辰300左右,星象呈小圓形,較多有線相連,絕大多數星宿名稱可以辯識,此圖當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中年代較早、幅度較大、星數較多的一幅“天象圖”。它比著名的《蘇州石刻天文圖》早約700年,比《新儀象法要星圖》早約500年,比《敦煌星圖》早約400年,這對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是一份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文物保護
1986年11月21日,被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價值
史料記載
墓主元叉,《魏書》有傳。叉字伯雋,道武皇帝玄孫,太師京兆王世子。由於胡太后的賞識,屢經升遷,掌握國柄,主宰生殺大權。後因政變未遂,罷官為民。旋於北魏孝昌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被胡太后毒死,年四十一歲。因元叉妻是胡太后之妹,故元叉死後殯葬從優,“賜以明器,發卒衛從,字都及墓”,並追贈“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上書令冀州刺史”,後又改封“江陽王”。志、傳所載與墓葬一致,地點也和志載相合。
發掘經過
1974年,洛陽博物館派人對此墓進行了調查,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墓室積土的面上有墓誌蓋一角,經與《漢魏南北朝墓誌集粹》核對發現,此志蓋與元叉墓誌左下角基本吻合,經實際粘對,完全無誤。這座墓的具體年代應是北魏孝昌二年,即公元5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