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在瑤族聖地千家峒的西南邊緣,有一個玉井村,屬縣允山鎮所轄。玉井古地名盤崗,因古代姓瑤人居住而得名,屬古千家峒瑤族居住範圍。2000年,在村旁一個叫崗腳底的地方,考古學家發現了一處文化性質單純、文化內涵豐富的宋代大型窯址,從而改變了我國陶瓷史上湘南無大窯的記載。
站在這片廣袤的崗坡上,可以看見一個個隆起的大堆,上面長滿了蒿草。走近堆子,可見碎陶片滿地。這兒長期以來不引人注目。有人曾經在這裡挖出了一個印有藍色魚蓮圖案的碟子,盛上水,魚好像活過來了一樣,仿佛在水裡遊動,拿到廣東市場去賣了一萬元。後來專家在這裡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個占地約2平方公里的大型古陶窯址,是目前發現的湘南最大民用陶瓷生產基地。
據專家考證,古窯址星羅棋布大型陶窯10餘座,中小型陶窯30餘座,文化層堆積厚達1—3米,是重要的瑤族歷史文化遺存。從陶片質地花紋鑑定,時間在宋至元,具有濃厚鮮明的時代特徵和瑤族特色。從現存的碎片看,每個成品之間有三個小鼎相隔,說明這是大批量生產的陶瓷。如果這些龍窯同時開工,從取泥、剝坯、燃料供給、燒窯到銷售等一條龍生產,至少需要1500個勞力。根據窯址就地取土形成大塘的情形估算,這些窯群連續作業的生產歷史至少在700年以上,直到元代因朝廷攻打千家峒、迫使瑤族四處流散而終止。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
永州的陶瓷工業應處於相對領先的地位:蟾岩原始制陶遺址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陶器;傳統認為中國瓷器起源於東漢,而零陵鷂子嶺出土的戰國雙耳黑陶壺,具有明顯的原始瓷特徵;白瓷起源於三國時期,縣卻出土了全國罕見東漢
白瓷碗;
清塘、黃陽司、三多亭等眾多窯址,則表明永州是古代華南及長江流域陶瓷工業的一個中心。
陶瓷產品
古窯主要燒造青瓷器,出土的品種有上千個。器形種類有缽、、碟、碗、杯、壺等等,釉色有青、黑、綠,還有玳瑁斑;釉下繪西瓜、魚、鳥等圖案,形態逼真生動,還有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吉祥字畫為主的印花,如“福山壽海”、“金玉滿堂”、“蓮魚圖案”等。這些瓷器形體小巧,胎質緊密而薄,其器形與彩繪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從現場蒐集的古陶殘片看,做工精細,燒制技術高超,充分顯示唐宋時期該地經濟的發達程度和商業的繁榮景象。
在瑤族歷史上,千家峒是一處具有標誌性的發祥地和中轉站。千家峒時期,瑤族以農業經濟為主,得天時地利,可以種一年吃三年,經濟比較繁榮。於是得以在農忙時種田,農閒時燒窯,保證日常用品在區域內自給自足,並把燒窯這一瑤族傳統工藝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玉井古窯的產品與周邊漢族地區的陶瓷有明顯的工藝傳承關係,說明那時瑤漢之間文化存在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