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顏姓

兀顏姓

兀顏(wū yán),中國複姓,金時女真人姓。源自烏丸部,後稱烏延部,以部落名為氏。兀顏即為烏延之異譯,後獨成一姓。又作兀延。兀顏,女真語意為豬,故此姓後人多改漢姓朱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兀顏姓
  • 外文名:Wuyan
姓氏起源,姓氏始祖,姓氏郡望,姓氏名人,小說中的此姓人物,

姓氏起源

兀顏(wūyán),中國複姓,金時女真人姓。源自烏丸部,後稱烏延部,以部落名為氏。兀顏即為烏延之異譯,後獨成一姓。又作兀延。兀顏,女真語意為豬,故此姓後人多改漢姓朱姓

姓氏始祖

“烏桓”,中國代古民族之一。亦作烏丸,烏桓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鮮與原同為東胡部落之一。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諸說,未有定論。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破東胡後,遷至烏桓山(又曰烏丸山),遂以山名為族號,大約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里河西南地區。公元前119年(西漢武帝元狩四年),漢軍大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烏桓又臣屬漢朝,南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代漢北御匈奴。公元49年(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即今遼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內蒙古河套一帶駐牧。烏桓在兩漢時先後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護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干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
據考證,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天山鎮西北140里有—座烏遼山,即烏桓人遷駐之地。烏桓人在這塊土地上逐步成長、壯大並向南遷徙,與建都於中原的封建政權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密切交往,直至進入中原各地,融合於其他各族之中。
西漢武帝時期,烏桓族主要活動在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相當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中東部、赤峰市北部、河北省北部、遼寧省北部地區。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烏桓首領(大人)朝貢於漢朝,接受侯、王、君長的封號。不久,率眾大規模遷居緣邊十郡。其向西發展到今內蒙古河套鄂爾多斯一帶,東漢末年,因曹魏政權的征討,族眾傷亡甚重,除部分烏桓人遠遷遼東地區外,“其餘眾萬餘落,悉徙居中國”。此後,這個古代民族逐步在歷史中消失。
烏桓自被曹操擊破後,勢漸衰落。當時除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內遷外,其它諸郡烏桓大多留居原地,並保有一定實力。直至兩晉,無論在塞外或塞內,烏桓的活動尚頻見史冊。西晉初,幽州北邊障塞內外烏桓分別歸附鮮卑慕容氏、宇文氏、段氏統治,並逐漸與鮮卑融合。有一部分最後加入庫莫奚之中。自幽州北邊而甫,直至冀州渤海、平原二郡,烏桓騎兵營分布其間。王浚為幽州刺史兼烏桓校尉,最後以烏桓和鮮卑的兵力為後盾南面稱制。并州烏桓張伏利度擁眾 2000壁於樂平(今山西昔陽縣西南),307年(晉永嘉元年),為石勒所並。石勒攻下幽州後,徙幽、冀二州烏桓於襄國(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4世紀中葉附前燕前秦苻堅滅前燕後,處烏丸雜類於馮詡、北地。而後,慕容垂又利用烏桓之助建立後燕。垂曾引丁零、烏丸之眾20餘萬為飛梯、鑿地道以攻鄴城,並以烏桓張驥輔國將軍,劉大為安遠將軍,魯利為建威將軍,隨慕容氏南征北戰。北魏初,拓跋珪攻信都(今河北省冀縣),張驤舉城降,後驤逃往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依慕容詳。珪拔中山,驤被擒。398年(東晉隆安二年),其子張超收集烏桓、漢民2000餘家據渤海郡南皮(今河北省南皮縣),自稱烏丸王,後南走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次年,為魏徵虜將軍庾岳擊殺。
魏晉以後,烏桓與其它諸族錯居雜處,民族成分發生了變化,形成所謂“雜胡”。《魏書》載:“其諸方雜人來附者,總謂之‘烏丸’,各以多少稱酋庶長。” 烏丸往往成為雜夷的泛稱。除散居上述諸郡外,又擴展至陝西的上郡、馮翊、北地三郡。而雁門郡的烏桓,與鮮卑、匈奴等融合成為鐵弗劉氏或獨孤氏,後發展為赫連勃勃的夏國。幽、並二州烏桓繼續內遷,遍布於太行山以東今河北省中部和南部,並積極參與十六國、南北朝時各地區的政治鬥爭。

姓氏郡望

隴西郡
隴西郡,秦漢至隋唐行政區劃,秦漢時轄地範圍較大,一度包括今甘肅省天水、蘭州等地區,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地處渭水上游,地理位置很重要,兵家必爭之地。時郡治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南),三國時後遷到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唐時改隴西郡為渭州,隴西郡之名從此消失,郡治襄武縣保留了隴西之名,成為隴西縣。金、元時改名鞏昌府,民國後改名隴西縣。漢時,天水脫離隴西郡。李白、李淵、李廣均出自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

姓氏名人

兀顏訛出虎:隆安府猛安人。大定二十八年進士。累官補尚書省令史,除順天軍節度副使,召為治書侍御史、刑部員外郎、單州刺史、戶部郎中、河東北路按察副使、同知大興府事、秦州防禦使。丁母憂,起復泗州防禦使,遷武寧軍節度使,徙河平軍、兼都水監。坐前在武寧奏軍功不實,降沂州防禦使,遷汾陽軍節度使、兼經略使。興定二年九月,城破死焉。
兀顏畏可:隆安路猛安人。補親軍,充護衛,除益都總管府判官、中都兵馬副都指揮使,累官會州刺史。貞祐初,為左衛將軍、拱衛直都指揮使、山東副統軍、安化軍節度使。土賊據九仙山為巢穴,畏可擁眾不擊,賊愈熾。東平行省蒙古綱劾奏畏可不任將帥,朝廷不問。改鎮西軍,權經略副使,歷金安、武勝軍。興定四年,改泰定軍。是歲五月,兗州破,死焉。
兀顏思忠女真族,字子中,居東平(今屬山東)。至正元年(1341)為南台御史,歷官總管、湖南憲僉、淮西廉訪副使、浙西廉訪使。在吳中,曾預玉山草堂觴詠之會,與王逢朱德潤交往密切。詩文均有時名,所作流傳不多。《御選元詩》與《元詩選·癸集》庚集上,均存詩二首。《全金元詞》存其詞一闋。生平事跡見《御選元詩》與《元詩選·癸集》小傳、《(至正)金陵新志》卷六。按:兀顏思忠,《草堂雅集》卷三誤“兀顏”為“完顏”;《元詩選·癸集》誤作兀顏師中。
兀顏思敬:女真族,字子敬,號齊東野老,居東平(今屬山東)。兀顏思忠之弟。善書法,精於書畫鑑賞。《元詩選·癸集》辛集上,存其詩二首。在元人書畫題跋中,可見其跋語。生平事跡見《元詩選·癸集》辛集上。

小說中的此姓人物

兀顏光:《水滸傳》中遼國的兵馬都統軍,相當於高太尉了,不過他同時還是第一員上將,看看書里的描寫:
這兀顏光都統軍,正是遼國第一員上將,十八般武藝,無有不通,兵書戰策,盡皆熟閒。年方三十五六,堂堂一表,凜凜一軀,八尺有餘身材,面白唇紅,須黃眼碧,威儀猛勇。上陣時,仗條渾鐵點鋼槍,殺到濃處,不時掣出腰間鐵鐧,使的錚錚有聲,端的是有萬夫不當之勇
還沒打過能吹噓這么多字,兀顏光也是少有的幾位之一了。想想大宋朝在水滸傳里勇將無數,北遼素來彪悍,第一上將豈是浪得虛名?單憑他穩居北國第一人,而南方卻沒有公認第一人的現實來看,就應該是他兀顏光武力最高。
這段文字還沒有提到兀顏光最難纏的地方,就是他的三重鎧甲刀槍不入:“貼里一層連環銅鐵鎧,中間一重海獸皮甲,外面方是鎖子黃金甲。”這樣一來,把他塑造成了無敵的boss形象。
兀顏延壽:契丹族,遼末金初人氏。父親是大遼都統軍兀顏光,號稱北國第一上將。兀顏延壽自幼熟讀兵書,精通陣法。一眼看破了梁山軍隊的九宮八卦陣,與梁山朱武鬥陣法,不相上下。不過,梁山公孫勝施法,使得兀顏延壽在打陣時不辨東西,遭遇梁山猛將呼延灼時,措手不及被呼延灼活捉。後來,兀顏光布下太乙混天象陣,活捉了梁山李逵。兀顏光與梁山宋江在陣前換將,兀顏延壽被救回。此後,便沒了下文,下落不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