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舞(文縣池哥晝)

儺舞(文縣池哥晝)

儺舞(文縣池哥晝),甘肅省文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文縣池哥晝,在白馬藏族語言裡,池哥意思是山神,晝就是跳舞。文縣池哥晝是遺存於白馬藏族生活中的一種原始古樸的群體祭祀舞蹈,千百年來一直承載著白馬人的喜怒哀樂。它集舞、歌、樂於一體,既帶有神秘的宗教氣氛,又顯示出濃厚的娛樂色彩。

2008年6月14日,儺舞(文縣池哥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為Ⅲ-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儺舞(文縣池哥晝)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甘肅省文縣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 遺產編號:Ⅲ-7
  • 保護單位:文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儺舞(文縣池哥晝)又稱“鬼面子”,因表演時頭戴面具,亦稱“白馬面具舞”。主要流傳在隴南文縣鐵樓藏族鄉的12個村寨。白馬人是古代仇池國白馬氏族後裔,距今有兩千多年歷史。白馬藏族沒有文字,也不識藏文,卻有其獨特的語言,民族舞蹈便是他們記錄語言的肢體文字,伴隨著他們民族的形成而誕生。
每年春節期間,各村的池歌晝傳人“樂佰”都要組織祭祀活動,從東向西逐村逐戶地為村民除惡驅邪、祈福迎祥。活動自正月十三日從鐵樓鄉的麥貢山村開始,逐村挨戶歡跳,大村寨兩天,小村寨一天,正月十八日在李子壩、迭堡寨村結束。

舞蹈特色

劇情內容
儺舞(文縣池哥晝),有請神、裝扮、繞莊驅趕邪惡鬼怪、按規定次序埃家挨戶驅邪納吉、送尊神、送癌神等劇情安排。
角色分工
儺舞(文縣池哥晝),舞隊一般由9人組成,其中4人扮成山神,稱為“池哥”;兩人扮成菩薩,稱為“池姆”;兩人扮成夫妻,稱為“池瑪”;還有一個十多歲的兒童扮成猴娃子。
面具特徵
四個“池哥”和兩個“池姆”均戴面具,池哥面具隆鼻巨口,睜目獠牙,猙獰恐怖,表演動作粗擴鑄、騰折有力,起伏較大;池母面具慈眉秀目,儀態端莊,表演動作柔婉細膩、敬畏可親,起伏較小。兩個“池瑪”一般裝束,猴娃子臉抹鍋黑,頗似舞台丑角。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儺舞(文縣池哥晝),原始古樸的舞姿、獨具特色的服飾、粗獷而充滿生活氣息的表現形式,具有人文歷史價值。
傳承狀況
儺舞(文縣池哥晝),因傳統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革,池哥晝的傳承鏈出現斷裂,亟待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余林機,男,藏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為儺舞(文縣池哥晝),申報地區為甘肅省文縣。
余楊富,男,1926年10月29日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為儺舞(文縣池哥晝),申報地區為甘肅省文縣。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文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儺舞(文縣池哥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儺舞(文縣池哥晝)》項目評估合格,文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4年2月24日,農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在文縣鐵樓藏族鄉啟動“春意文州·風情白馬”活動,國家級非遺“文縣池哥晝”參加展演。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