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昭輝,植物病理學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省岳西縣人,1977年1月生。
山東省植物病理學崗位泰山學者特聘教授、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 《植物病理學報》編委。2008-2014年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儲昭輝
- 出生日期:1977年1月
- 職業:植物病理學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研究成果,著作論文專利,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95年至2006年,從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完成本-碩連讀並獲提前攻博,2006年1月畢業於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並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英國The Sainsbury Laboratory進行博士後研究,2008年被聘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
主講課程
博士研究生:《植病綜合考試》。
研究方向
1. xa13基因介導的信號途徑相關基因的鑑定與克隆
針對一個非常有趣的基因——xa13基因,圍繞其介導的抗病反應和花粉發育相關信號途徑開展突變體鑑定、篩選和基因克隆以及與病原菌互作等相關研究。
2.抗病基因克隆、分子改造與抗性品種培育
以馬鈴薯和番茄重要病害晚疫病為研究對象,抗性品種培育為研究目標。建立在相關的研究基礎上,開展三個亞方向的工作:鑑定、分離新的抗病基因;分子改造現有抗病基因;合理利用非寄主來源抗病基因。
3.非寄主抗病基因的鑑定與利用
TypeII類非寄主抗病類型為目標,以水稻為模式植物,探討從中鑑定針對其它作物病害的非寄主抗病基因。圍繞水稻中缺乏抗源的病害,從其它物種資源中鑑定非寄主抗病基因來探討改良水稻相關抗性的可行性。同時該部分研究涉及到一些相關病原分泌蛋白的分離和功能鑑定等工作。
4.次生代謝產物與植物抗病
本研究與華中農業大學羅傑教授合作,圍繞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合成調控以及其在植物病理學上貢獻開展相關的研究。
主要貢獻
研究成果
成功從水稻中克隆了隱性抗白葉枯病基因xa13並進行了功能驗證,發現該基因對應的顯性基因在葉片中受病原誘導表達,顯性基因在啟動子區一個18bp未知功能序列上的功能突變,造成了受病原誘導表達能力的喪失,從而進化為隱性的抗病基因。通過對已知參與植物抗病反應基因的分析和比較,推測xa13這一編碼新類型蛋白的抗病基因可能介導新的抗病反應機制。同時,功能分析的實驗表明,Xa13基因同時參與花粉的發育,在花粉發育的特異時期表達,RNAi抑制該基因表達會導致花粉發育進程停滯,最終導致不育。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植物主效抗病基因與花粉發育相關的現象,研究結果發表在2006年專業雜誌《Genes & Development》第20期10卷上,並同期配發相關研究評論。
從馬鈴薯野生種Solanum mochiquense中分離克隆了一個抗馬鈴薯晚疫病的基因位點,並證明該位點包含兩個獨立的抗病基因Rpi-mcq1.1和Rpi-mcq1.2。它們都編碼CC-NBS-LRR類保守蛋白,相似度為82%,但分別抗不同的病原生理小種。同時從病原Phytophthora infestans中鑑定出一個可以同時被Rpi-mcq1.1和Rpi-mcq1.2識別的分泌蛋白Avr2(7987),該蛋白被另外的抗晚疫病基因R2所識別。該研究揭示多個植物抗病基因可以識別相同的病原分泌蛋白,為相關抗病機制的假說提供了例證。另外,精細定位了來自馬鈴薯野生種Solanum brachistotricum中的抗晚疫病基因Rpi-bst1,並通過開發的新的基因克隆的方法獲得了候選基因。
參與擬南芥PAMP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信號途徑的探索研究,通過圖位克隆的策略,分離克隆了elf18信號途徑中的三個EMS突變體基因和相應的數10個等位基因。這些基因可能參與elf18在植物中的受體EFR的穩定性以及識別後的信號傳導途徑。
著作論文專利
楊紅, 儲昭暉, 傅晶, 王石平. 抗稻瘟病主效QTL rbr2是Pib的等位基因. 分子植物育種, 2008, 6(2): 213-219
劉克德, 儲昭暉. 第十一章:DNA文庫的構建和目標基因的篩選. 見: 孫明主編,基因工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p187-210.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15. 儲昭暉, 王石平. 第十一章: 抗性基因分離克隆, 結構與功能, 分子進化.見: 章琦主編, 水稻白葉枯病抗性的遺傳及改良.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7,p349-377
16. 王石平, 儲昭暉, 袁猛, 葛小佳, 楊紅. 水稻抗白葉枯病隱性基因xa13和它的等位顯性基因Xa13. 申請號. 200510018674.5. 2005-5-10 公告日 2006.11.15 公開號 CN1861791
獲獎記錄
1. 2007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二)。
2.2009年度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