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里朱氏祠堂

儒里朱氏祠堂

儒里朱氏系宋·文公朱熹嫡裔,遷儒始祖亨三公乃文公第八世孫。儒里老街的朱氏宗祠可算鎮江地區目前僅存的朱氏老祠堂。它為明清建築藝術的遺存。它既存有建築藝術的歷史價值,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之儒里為鎮江市鄉鎮規劃的工業園區,緊鄰丹陽後巷等工業發達鄉鎮,勢可互補映襯,相得益彰。且歷史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可供開發景點有十餘處之多。又有正宗東鄉羊肉和世界頂級礦泉水等餐飲文化的拓展,是開闢"東鄉一日游"的必經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儒里朱氏祠堂
  • 景點級別:免費
  • 始建於:清初
  • 類型:朱氏老祠堂
儒里朱氏祠堂簡介,關於儒里的傳說:,乾 隆 題 儒 里,——《儒里掌故》之一,夜 訪“強 盜 村”——《儒里掌故》之二,狗 肉 誘 墨 寶 ——《儒里掌故》之三,弟 子 無 白 丁 ——《儒里掌故》之四,五 子 六 生 員 ——《儒里掌故》之五,火燒榮本堂——《儒里掌故》之六,跑 反 遷 外 地——《儒里掌故》之七,

儒里朱氏祠堂簡介

古祠圈門為其核心,乃古鎮標誌性建築。基本恢復舊貌:粉牆黛瓦,朱漆鎏金,"闕里世家"、"閩婺同源"等匾額楹聯抱柱重現眼前。
2008年成立鎮江市朱子學術研究會,辟後廳為會址,並設地方文物及朱氏文史資料陳列館。恢復祖宗龕,供奉八大分始祖靈牌。中廳建成多功能禮堂、會議、演出廳,鎮江雕塑家馬嘯天承諾,根據朱熹自畫像為之製作一尊大型石雕像置於其中,擬創中華之最。組織老人成立祭禮表演隊,每日定時向遊客表演。前進邊廂匯集周邊各村老年協會活動室。免費對民眾開放,各村老協派人輪值管理。再有意外投資,便可裝備周圍相關景點,如:硯池塘、冶墅、猴先生書館等等,使之相映生輝。同時大造輿論,群策群力,力爭申報獲準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儒里的傳說:

乾 隆 題 儒 里

——《儒里掌故》之一

野史記載:清乾隆弘曆原本漢人,蘇州陳府的後裔。當年陰差陽錯混入皇室,成為小貝勒。後因雍正胤禎無嗣,立為太子,繼承了皇位。故而乾隆登基以後多次南巡,私訪蘇州,實為省親耳。
這次下江南又是陳御史伴駕,帶著侍衛、答應一行四人,喬裝商賈出京。一路南下,某日至瓜洲渡口已過晌午。急登舟劃江,直渡京口,計畫在鎮江府驛館歇宿。不料是日風緊流急,渡船一再偏離航道,盡往下游漂去。儘管梢公努力扳舵,也無濟於事。船攏岸時,已是日落西山。登岸數百步,見有小鎮,券門石街,兩邊幌牌林立。問之,此丹徒地界朱家圩也,人稱圩里。陳道:事已至此,權且覓一酒家客店歇宿。待得來日天明,及早登程,直奔蘇州如何?乾隆以為也只好如此了。
儒里朱氏祠堂
丁字街口,有一客店名“廚娘酒家”。女店主系孀居少婦,三十尚不足,二十頗有餘,而形貌艷麗。又有一手好廚藝,素以紅燒羊肉名冠東鄉,因之自名廚娘。入住後,奉以羊羔美酒先行點飢,而後每人一碟紅燒,一小碗羊血湯麵。乾隆吃得津津有味,贊曰:如此美食勝過御膳珍饈!乾隆幼年師傅乃朱熹再傳弟子,故對理學異常推崇。又聞此地為朱熹後裔族居之地,前朝有過“夜訪強盜村”的趣事。故謂陳曰:明天不妨逗留半日,也好看看小鎮風情。中午再餐廚娘美食,飯罷即便登程可也。
儒里朱氏祠堂
儒里朱氏祠堂
次日上午,乾隆一行走訪了講道村,遠眺了 圌 峰塔,遊覽了朱氏祠,徜徉了石板街,瞻仰著雙券門。不禁嘆道:惜哉,門頭無題!又行至北街硯池塘邊,見群童聚塘邊洗刷筆硯,奇之。一童答曰:吾儕適從書館會文來此,清洗筆硯耳。乾隆責道:一池好水,為爾等污之矣!童復答曰:此塘本名“硯池”,水雖清好而春潮不及,否則狀元早及第矣!故而吾等污之,奮讀練筆,誓登乾隆金榜。聞言乾隆心甚贊之。街盡復至村野,環視風景,秋高氣爽。見一牧童騎牛呤喔,靜聽:“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原來在背誦《聲律歌》呢。再聽:“孤塔峨峨,七層,四面八方;只手搖搖,五指,三長兩短。”是圩里的名對耳。少頃又誦:“泉冷石為瘦,峰高樹與遙。”乾隆大喜:此乃朕題焦山行宮的楹聯,不想此地牧童也能呤喔。可嘉!可嘉!一行環鎮游來,看看時將近午,乾隆興致勃勃打算回酒店稍事休息,再進佳肴,然後速速登程。
回到客店一看,不覺大殺風景!客店裡鬧聲嚷嚷,人頭攢動,地上躺一屍體,官兵地保正欲抓捕兇手歸案。原來是:府台想討好皇上,派官差前來採購東鄉羊肉作貢品接駕。豈知差官自稱“欽差”,狐假虎威。見廚娘美貌,欲行非禮。廚娘避至後院,差官緊隨不捨。廚娘順手拾起宰羊屠刀以示自絕,不料差官色膽包天,企圖奪刀而後行事。只見差官似餓虎擒羊,迅急猛撲上去,以身壓倒廚娘。不巧刀尖壓刺自己胸膛,血流如注。爬行數步,仆地喪命。乾隆知情後,命陳為之急書辯狀數字,交與廚娘帶走。乾隆掃興之至,又慨嘆不已,遂提筆在客店粉牆上題字兩行。隨即起程,取道丹陽往蘇州而去。
鎮江知府得知差官被殺,兇手地保一併帶到,不敢怠慢,連夜升堂。但見兇手為一弱女,已為之異;又見呈上辯狀,僅四個大字:“假冒強暴”,實在費解?再看下面還有三個小字:“代筆陳”。知府恍然大悟,嚇得面如土色,心想:皇上已至,大事不好!當機立斷,遵旨朱批:“假冒飲差,罪不容誅;強暴民女,死有餘辜!”火速退堂,領衛隊,備車馬。星夜護送廚娘、地保返回圩里,並親自隨同前往接駕請罪。一路馬不停蹄,汗流浹背。趕到酒家一看,早已人去樓空。再看牆上留字:“男子勤奮,耕讀不輟;女子堅貞,不畏強暴。圩里、圩里,真儒里也!”鎮江府台畏因此案獲罪,謹慎從事,討好備至。民告之曰:其人曾嘆券門無題。知府立馬派人前來大修券門,以欽題“儒里”二字石刻嵌於門頭。又或曰:其人甚贊廚娘技藝,知府則頻頻採購廚娘酒家的羊肉送往宮中進貢,這樣“東鄉羊肉”才真正成為“貢品”。知府提心弔膽數年,終不見皇上追究,才覺得相安無事

夜 訪“強 盜 村”——《儒里掌故》之二

鎮江東郊的華山是千年古村。其兩側的“斷山墩”,據南大專家考古,確認為殷商時代的居民點遺址。其東麓有小村名“寨橋”(方言:沙郊),即古時的通江碼頭。再向東的大片土地便是長江改道逐年流沙沖積起來的灘涂。這裡原屬丹
徒,是古代發配充軍之地。圍里(朱家圩·儒里)就於元代末年誕生在這塊灘涂上。料因盜囚涉足過,故而留有“強盜村”
惡名的一個十來戶人家的小村落。
明清時代,是朱家圩的鼎盛時期,丁財兩旺,官宦濟濟!不免惹人眼紅,遭引妒嫉,雍正年間有奸臣上書告密:朱家圩有“強盜村”,滿村皆盜,為非作歹,求皇上降旨清剿。我地有人在京為官,聞訊進諫曰:圍里朱氏乃文公後裔,素以忠孝傳家,耕讀為本。言其滿村皆盜,勢不可信。不妨先派欽差私訪,探其虛實,再作處置。皇上以為言之有理。經準奏後,又立派家丁星夜快馬趕回老家報信。交代族長如此這般因勢應對,稍有差遲則有滅族之禍!數日後,欽差果至。但白天不動聲色,卻待黃昏人靜後,派出心腹察盜情。入夜許久,不見村內動靜,欽差按耐不住,親自進村挨家逐戶從門縫中窺探。頓覺驚奇詫異:家家堂前秉燭,戶戶男讀女織,好一派書香風氣!儘管如此,欽差終究犯疑,總想即席面試一番心裡才得踏實。次晨村頭閒步,見有挑糞擔男子迎面而來,欽差手指圌山,謂之曰:相公住足!我有一對:“孤塔峨峨,七層,四面八方”,請對下聯!男子沒法應對,又不敢多言,只好對他搖手致意(對不起!下田呢,沒功夫陪你玩!),匆匆疾走。接著又見一扛糞勺村婦隨後而至。欽差又急問之:請教,這男子怎的不答而去?村婦啞然失笑以手掩面(心裡話:昨晚搖頭晃腦讀書的一出,是假裝的,他哪裡會對對子!大人還把他當才子呢,好笑吧?)亦不答而去。
欽差返京,如實回奏皇上。臣以為:察民情不似盜賊,試文才又非書生。臣愚難斷,恭請聖裁!我京官聞言,心急如焚!忙問:公何以試?欽差告之出對。又急問:民何以對?答曰:無以對,搖手而去。我京官釋然,笑曰:下聯已給大人矣——“只手搖搖,五指,三長兩短。”對得工整乎?欽差急曰:那……村婦又因何掩面而笑耶?對曰:喔,她笑大人這點啞謎都猜不透,還來求教村婦,有失官顏耳!故為汝掩面。皇上聽了也拍手叫絕,連連稱妙。龍心大悅,遂賜正名,為“講道村”。而今此村已處儒里新街的鬧市中心了!民宅牆上釘有醒目的蘭底白字“講道村”搪瓷製作的地名標牌。

狗 肉 誘 墨 寶 ——《儒里掌故》之三

儒里老祠堂內,第二道門樓上有兩塊石匾,朝外一塊刻的是“紫陽世澤”,朝里一塊刻的是“虹井流芳”。“紫陽”是朱熹的別號。“世澤”系指他受封三品世襲五經博士,世代永襲爵位,子孫永沐皇恩之謂也。“虹井”是朱熹婺源故居的老井。譜載:熹父朱松在福建建陽為官。熹誕生前三日(即九月十二)故居老井口上蒸氣升騰,並出現一道彩虹。其祖父朱森即曰:“祥兆也,吾家當出聖賢矣!”後果驗,朱熹成為南宋集理學大成之聖人。因有此佳話,後世便將此井命名為“虹井”。今井猶在,已成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故朱氏後裔遷居之所,皆立“虹井流芳”石匾以志之。
儒里老祠堂今仍完好保存此門頭石刻,兩塊八個字,為一人所書。字跡雄渾遒勁,飽墨垂露欲滴,豎細橫粗,風骨獨特。下無落款留名,筆者為誰?據傳系清代號稱“江南二筆”之秀才塾師徐退也。此人生性孤僻,桀驁不馴。疏官場,厭名利,一世潦倒,半生執鞭,樂在書館與蒙童為伴,尤感清貧坐冷凳為爽。嗜老窖,貪狗肉,不拘“席不正”而坐。痴情表姐,終生不娶。二人過從甚密,逢九必會,琴棋書畫耳鬢廝磨,自覺樂在其中。字如其人,書法精美,卻金帛不換。有“求之不捨,樂時自贈”的怪脾。康熙年間我老祠堂擴建之時,需書此石匾兩塊,奈何明求不可得,只好設計暗取之。
線人獲悉其某日必從此地路過,遂在路邊搭一草棚,烹狗煮酒,一時香味襲人。時近晌午,徐退過此為美味所惑,頓覺口中生津,飢腸轆轆。遂命車夫停腳稍息,自入棚內小憩。見老者問之:所炊何物?答曰:狗肉正爛!徐退聞之,饞涎欲滴。贊曰:美味!可否略賜點飢?答曰:老僕不敢!今家主特命烹狗延師,為祠堂書匾耳。徐退笑曰:塗鴉何難!請賜解饞,吾亦可書字贈汝如何?老者笑曰:如斯不可聲張!就此書來。僕從主姓,即書“紫陽世澤、虹井流芳”八字可也。老者一邊取出備用文房四寶,一邊端出狗肉燒酒。徐退早已迫不及待,不假思索匆匆捉筆一揮而就。急忙轉身傾杯舉箸,連聲讚嘆:美味!美味啊!老者接過字幅亦連聲讚嘆:好計!好計啊!徐退詫異,老者改口笑道:噢,我說是好字!好字啊!——唏!老者實我族長喬扮也。

弟 子 無 白 丁 ——《儒里掌故》之四

明清時代,儒里朱氏子孫勤耕苦讀,進學為宦者其眾,這與名師教化不無關係。古塾師中名氣最大者莫過於“猴子先生”了,他有“弟子無白丁”之褒譽。此似傳奇怪物,又實有其人。先生面瘦腮尖,目炯有神,雙手嶙峋如爪,確是一副猴相。書法蒼勁又多飛白,人言猴爪所為。學識淵博,所教弟子無不取得功名,“一門兩進士”、“五子六生員”皆其所教門生。據云當時弟子中,一生天資特差,先生勸其退學。謂曰:汝讀書無益,功名終不可就,不如棄學從商。因書“甲乙堂”三字店號以贈之。生問:將何以為業?師答曰:順其自然,日後便知。該生駑鈍,從商亦不得法,遂習上鞋手藝。後開皮匠店於街市,掛上“甲乙堂”金字招牌。人見猴先生書牌掛於鞋店之門,皆議失匹。有學長來賀,見之驚嘆,大呼先生神機妙算!眾人不解,遂釋之曰:甲字,上鞋錐也;乙字,切皮刀也。何其形似!先生早料師弟將以此為業,真神算也!此皮匠店子孫相傳六代,可謂皮匠世家矣!如今第七代傳人始棄祖業,改營百貨於后街。
猴先生在此教書多年,足不出館。某年元宵節蘇州大放花燈,東家邀先生同游。因族長盛情難卻,遂勉強應允曰:隨去隨歸,不作留連,一切由猴某安排。晚宴後,兩人上路,先生囑東家雙手牽牢其長袍後擺,無論出現何種異常情況,均不可鬆手!如是越走越快,腳下生風,星雲飛馳,頃刻之間便至蘇州上空矣。賓東暢遊燈市,至四更復返儒里。東家一直心疑手握之長袍後襟酷似猴子尾巴,又不敢動問。不日果有二公差至,以鐵練將猴鎖走,言是張天師後園看門之猴精走失下界。眾弟子泣送至王里橋渡口,跪求免其刑枷。言先生在此坐館多年,所教弟子無有白丁,確實有功而無過也。公差以為言之成理,遂解枷登舟而去。此乃後人傳奇之說,當不足信。筆者推測:此人姓侯,系京官士子,也許為奸臣陷害,罹難避入鄉村書館。蘇州一行終露馬腳,以致捕快跟蹤,重陷囹圄。

五 子 六 生 員 ——《儒里掌故》之五

傳說主持興建西分祠的族長八先生,生五子,丹徒童試皆中秀才。一日某子在武進孟河岳家飲宴,岳丈以婿家“五子登科”為榮炫耀。有客譏之曰:“君家富有,尊翁即便十子亦可皆中無憂,何足道哉!”婿知諷其因賄得中,不足為奇。惱怒異常,遂以岳姓化名在武進黌門再試,果然又中。如是一身得二功名,故成“五子六生員”佳話,一時傳為美談。此事確鑿!清版《丹徒縣誌》有載:朱變字也君,號晉賢。生於乾隆乙酉(1764年)。少孤輟學,習作商賈。中年得發以資布政司理問。一生廣慈善,謹教子。配趙氏生五子均得功名。長子廷標,候選監大使;次子廷傑舉人,任工部屯田司郎中;三子廷彥舉人,候選知縣;四子廷槐監生;五子廷勛監生。朱變卒於道光甲申(1823年),享年六旬。故知“五子六生員”佳話不虛傳也。

火燒榮本堂——《儒里掌故》之六

堂名是家族的標誌。中國每個姓氏宗族都是由小而大,從一個家族,長期蕃衍壯大而成。同一個宗族都有一個共同的總堂名,為示區別,各個家族又有各自不同的小堂名。因此堂名即成其支系家族特有的稱號。其命名的依據有三:標榜祖先,地域型的;弘揚信仰,典故型的;教化後代,道德型的。一般多為後者。
儒里朱氏宗族的總堂名為“紫陽堂”,表示以文公為宗,皆朱熹後裔。儒里朱氏有八大分支、數十大房、又百餘小房,其堂名多不勝考。據筆者所知:西街大宅門裡是樹德堂,南街老槐樹下是三德堂,八角莊上有榮本堂,爵家老二房是篤善堂,莊上有二元堂,殷家村中有積善堂和敦厚堂,大岸頭有泰山堂,北街有德心堂,還有叫五經堂、白鹿堂……等等。凡外遷朱氏後代回來尋根,若能說出自己是哪個分支、什麼堂的、多少世輩分,是何輩字,這就很容易查清來龍去脈,盤結根系。如果一知半解,只有點滴線索,往往確認源流就比較困難。具有極左思潮者,總愛批判這些是封建意識、搞宗派主義。其實他們是把中華傳統文化簡單化,忽略了它們對社會、對人們具有大量積極作用的一面。
比如積善堂,是教育子孫說好話、做好事、行善積德。正面看是積極的。但批判者不加區別地一概指責為“偽善”,把好東西都加上“偽”字來批,那就什麼好的東西都不存在了。當然,像黃世仁在積善堂匾下強暴喜兒,那確是諷刺黃家偽善的典型鏡頭。但絕不能以偏概全,天下所有積善堂都是“偽善”。
儒里南街老槐樹腳下的老宅里是“三德堂”。俗傳:仁、義,信謂之三德;而《尚書》有云:三德者,剛、柔、正直也。反正都是表明育德的願景。如今老宅破舊倒塌,子孫各自分戶在周圍重建新房。如此不在一個大門內居住就成鄰里,逐漸生分了。為點雞毛蒜皮細小事情而爭得面紅耳赤,在所難免。年長者見之,總要站出來提醒教訓兩句:吵什麼唦?都是三德堂的人嘛!不住一個門裡,也還是一家人。大家都注意點德行!這句話就能消掉雙方胸中七分火氣。可見這個小堂名還真具教育作用,很能發揮它的凝聚力、親和力,對促進和諧社會具有相當積極意義。
有時小堂名也孕育出一些離奇的小故事,說來生動有趣。如八角莊的朱北山醫生就曾聽說過他祖上有“神匾”的故事:“榮本堂”老宅原建築精美規模宏偉,曾不慎遭了一次大火。燒毀了整幢後樓,大廳卻完好無損。主人災後重建,慶賀新樓落成之日,有個風水先生不請而至。對主人說:先別大喜,恕我直言,說句掃興的話,福兮,福兮,禍所依!你家燒得還不夠!不但新樓白建,就這大廳也還難保全!主人聞言,氣得火冒三丈、七竅生煙!命人把他轟了出去。一年後,果然又失一場大火!不但燒光了新樓房,連前廳也燒得只剩下個掛堂匾的梁架。主人正在傷心流淚,這個風水先生又到了。他細細察看一番,這堂匾、橫樑木就火跡不染。遂連連拍手稱好!主人見之又氣不打一處來,嚷道:好什麼?就被你這臭嘴言中了!又死來何乾?快滾,快滾!先生笑道:別急,別急!此事天意。禍兮,禍兮!福所伏!這一燒就好了!你看,這堂匾是個寶,經歷兩次大火,卻絲毫無損。留下此梁,一木為本。再造廳堂樓室,仍掛此匾,下代必當榮華富貴矣!主人如其說,後代果然日益發達,榮獲功名,丁財兩旺。細想:“榮”字拆開看:下木為梁,中間冖似樑上掛的堂匾,上有兩個火字,示意天災兩把火,也沒能燒毀這匾和梁。“本”字拆開為一木。用此一木重建,一本萬利。故其後代當然榮華富貴。後百餘年來,戰火頻仍,老宅失修,該堂匾為其某房之子孫私藏滅跡矣。此為趣談耳。

跑 反 遷 外 地——《儒里掌故》之七

儒里朱氏移居海內外者甚多,目前聞知儒里朱氏宗祠修復開放,紛紛來此尋根問祖。來訪者皆言,聽上代傳云:“老家是朱家圩,高、曾祖時長毛造反,因跑反離家出走的”。然而總有一個共同的疑團費解,即:“太平軍造反與平民百姓何乾!為何要紛紛出逃?”箇中緣故當有傳說:鹹豐四年(1853年)太平軍打到江南,有一支馬隊駐紮在圌山關。曾來朱家圩巡邏徵集糧草,遭地方民團襲擊,雙方死傷慘重。隔日長毛大隊人馬開來報復,揚言:“見朱姓者,格殺勿論!”因之朱姓富商攜金登舟,逃往大江南北覓地安身;極富官宦士紳又漂洋過海,僑居國外;貧民只能逃至江邊蘆灘暫避風險,待稍平定又潛回破舊家園。為防不測,更改人姓地名,如殷家村、米家村、段家橋、周家莊等。時過境遷人又恢複姓朱而村名卻沿襲至今,村內已無一姓殷、姓米者矣,據傳死難者遺體盡埋鎮西賈家圩高地上。筆者幼年尚見此處為大面積亂墳野冢。百姓猶雲墳中所埋,皆為長毛所殺“沒頭鬼”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