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

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

本書為約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美國中國學研究的代表作。作者從哲學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會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層面,生動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質以及儒家社會與政治的本質特徵,重點論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國走向現代化過程中的角色與命運,洞見迭出。

基本介紹

  • 書名: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
  • 作者:(美)列文森
  • 原版名稱: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 譯者鄭大華 / 任菁 
  • ISBN:9787563383702
  • 頁數:373
  • 定價:38.00元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9-5-1
  • 裝幀:平裝
  • 開本: 16開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題,如傳統與現代、歷史與價值、保守與激進、東方與西方、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等,在本書之後的眾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見到對這些問題或明或暗的回應。而列文森的價值早已超出了著作本身,他的思考與寫作方式,他提出問題的角度,至今仍啟發著一代又一代學人。

編輯推薦

本書是由稱之為“莫扎特式的歷史學家”列文森編寫的,閱讀和理解列文森的著作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他那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常常會令人感到撲朔迷離,而他那難以遏止的才氣又使得他的作品似乎帶有太多的浪漫情調和文人氣息。
本書全面系統地主要介紹了儒教中國和現代命運,探討了思想繼承性問題、君主制衰亡問題、歷史意義問題。為讀者介紹了中國近代早期思想文化的狀況、近代突變中的中國文化、儒教與君主制的終結、儒教對中國歷史的意義等等。
列文森(1920—1969)作為美國20世紀50、60年代“中國研究”領域的重要代表,以一部《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奠定了其令人矚目的學術地位。在這部著作中,他著重從思想、政治、歷史三個不同的視角層面,剖析了主要由儒學所培養的文化精神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以及儒教在現代社會的命運,尤其著力於揭示儒家文化的內在特質及由其所決定的儒教在現代社會成為一種歷史存在的必然性,許多深刻見解至今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約瑟夫·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1920—1969),青年時期就讀於哈佛大學,二戰時應徵人伍,戰後回到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51年,經費正清推薦,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1969年不幸溺水身亡。列文森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中國學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美國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他視野廣闊、才華橫溢,被同仁譽為“莫扎特式的歷史學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列文森中國研究最佳著作獎”,是美國中國學領域最重要的獎項之一。代表作為《梁啓超與中國近代思想》(1953)、《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1965)、《革命與世界主義》(1971)。

圖書目錄

代譯序 列文森與《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
第一卷 思想繼承性問題
第一部分 中國近代早期思想文化的狀況
第一章 清初經驗論的破產
第二章 明和清初社會中的文人理想:來自繪畫的證據
第二部分 近代突變中的中國文化:思想選擇的張力
第三章 選擇中的折衷主義
第四章 體與用
第五章 “今文經”學派與傳統教義
第六章 反動與革命:近代古文經學
第七章 民族主義在傳統自我否認中的作用
第八章 普遍效用的強調:對傳統的維護
第九章 普遍效用的強調:對傳統的攻擊
第十章 共產主義
第十一章 西方列強與中國革命:文化變革中的政治變革
結語 新辭彙還是新語言
第二卷 君主制衰亡問題
第一部分 殘餘的啟示:儒教與君主制的終結
第一章 君主制神話的破滅
第二部分 張力與活力
第二章 儒教與君主制的基本對立
第三章 儒家官僚人格的演變
第四章 儒教內部的基本矛盾
第五章 儒教與君主制:對暴政的制約
第三部分 張力鏈條的斷裂
第六章 儒教作用:官僚對社會革命無動於衷
第七章 對官僚的思想抨擊
第八章 太平天國對儒家天命觀的批判
第四部分 殘餘的啟示:儒教與君主制的終結Ⅱ
第九章 時代錯誤的鑄成
結語 日本和中國君主制的神秘性
第三卷 歷史意義問題
第一部分 退出歷史
第一章 廖平小傳:儒教與歷史的分離
第二章 圍繞井田制的爭論
第二部分 走入歷史
第三章 中國共產主義者與歷史研究
第四章 孔子在共產主義中國的地位
第三部分 歷史的意義
第五章 理論與歷史
結束語
注釋
譯後記
再版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