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養生大道》內容簡介:儒家聖賢多高壽,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儒家文化中,也有很多教人養生、長壽、快樂生活的寶貴方法。了解這些方法可以使我們避免無妄之災,生命不因飛來橫禍戛然而止。大儒們衣食住行的養生方法能讓身體生氣勃勃,常保活力。儒家的“心理養生法”可以調節壓力,讓我們的思維方式從細微處發生改變,換一種想法,人生之路就會豁然開朗。儒家養氣法不但可以讓身體強健,還能培養氣質,鍛造性格,讓人在嚴苛的社會環境中依然快樂健康地生活。儒家養生有的四個層次:避禍,古人重視今人忽略的長壽第一法;飲食起居,“十不食”“君子三戒”,生活中的養生智慧;養氣,既養健康身體,又養健康心理;修德,愛人愛己,福澤一生。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頂級國學大師開講北京重點學科研究項目——儒家養生
儒家養生帶給我們什麼——無禍事、少疾病、不抑鬱、多福壽
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
為你揭秘儒家健康長壽的方法
普通生活中就能用上的經典養生法
儒家養生帶給我們什麼——無禍事、少疾病、不抑鬱、多福壽
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
為你揭秘儒家健康長壽的方法
普通生活中就能用上的經典養生法
作者簡介
張其成,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安名醫“張一帖”第十五代傳人,我國“國醫大師”李濟仁之長子,幼承家訓,先後師從錢超塵、朱伯昆、王洪圖先生先生,集文哲醫三家精髓於一身,貫通融會了儒釋道的養生智慧與方法。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北京衛視等有關節目主講人。
圖書目錄
一、充滿煙火氣的儒家養生觀
儒者說:先學做人再學養生
與其擔心怎么死,不如想想怎么活
生前的事還沒弄明白,何談死後
總有些事比生命更重要
“仁者壽”:養生第一命題
修仁德與養生殊途同歸
德行不正的人不容易有順遂的生活
堅守信念的人容易長壽
孔孟命運多舛,但依舊長壽
高尚的品德離我們有多遠
二、生活無小事,處處可養生
食色性也——儒家講究“十不食”
吃得適量、衛生、合理
藥不能亂吃,營養不能亂補
少時戒色,欲不可縱
人禍比疾病更可怕
行走坐臥皆學問
環境也是養生的重要因素
儒家的琴棋書畫養生法
三、養浩然之氣,給生命一根支柱
養氣就是保命
浩然之氣是一種信念
養浩然之氣,身體心理都健康
氣主要有元氣和宗氣
養氣的途徑
以食補氣
動靜相宜,氣機條暢
讀書養氣
四、孝是通往仁壽的捷徑
孝字的秘密
孝是養,更是敬
天下第一“孝”
孝是需要學習的
從儒家視角思考養老現實
孝順其實很簡單
先來談談三不孝
知醫為孝
孝的目的——過健康快樂智慧的生活
五、內省是養生的根基
儒家修習的第一種方法——內省
養生的兩大功夫:慎獨、知幾
半日讀書,半日靜坐
儒家靜坐的方法
尋找自己的良知
六、快樂讓長壽更有質量
快樂的人更長壽,有德之人更快樂
快樂不是問題,問題是怎么快樂
安貧樂道,快樂無限
中庸——中和之樂
儒家之樂並不難實現
儒者說:先學做人再學養生
與其擔心怎么死,不如想想怎么活
生前的事還沒弄明白,何談死後
總有些事比生命更重要
“仁者壽”:養生第一命題
修仁德與養生殊途同歸
德行不正的人不容易有順遂的生活
堅守信念的人容易長壽
孔孟命運多舛,但依舊長壽
高尚的品德離我們有多遠
二、生活無小事,處處可養生
食色性也——儒家講究“十不食”
吃得適量、衛生、合理
藥不能亂吃,營養不能亂補
少時戒色,欲不可縱
人禍比疾病更可怕
行走坐臥皆學問
環境也是養生的重要因素
儒家的琴棋書畫養生法
三、養浩然之氣,給生命一根支柱
養氣就是保命
浩然之氣是一種信念
養浩然之氣,身體心理都健康
氣主要有元氣和宗氣
養氣的途徑
以食補氣
動靜相宜,氣機條暢
讀書養氣
四、孝是通往仁壽的捷徑
孝字的秘密
孝是養,更是敬
天下第一“孝”
孝是需要學習的
從儒家視角思考養老現實
孝順其實很簡單
先來談談三不孝
知醫為孝
孝的目的——過健康快樂智慧的生活
五、內省是養生的根基
儒家修習的第一種方法——內省
養生的兩大功夫:慎獨、知幾
半日讀書,半日靜坐
儒家靜坐的方法
尋找自己的良知
六、快樂讓長壽更有質量
快樂的人更長壽,有德之人更快樂
快樂不是問題,問題是怎么快樂
安貧樂道,快樂無限
中庸——中和之樂
儒家之樂並不難實現
文摘
儒家的仁愛精神是使國人走出精神頹境和健康困境的鑰匙,從儒家等國學文化中,我們既可以找到對於衣食住行學習工作的具體指導,也可以找到消除煩惱慰藉心靈的方法,更能找到一條可以指引著我們回歸和諧的大愛之路。
人,從本質上說,只有三樣東西,就是精、氣、神。把握住精氣神的養生,是最本質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養生。
孔子認為生死有命,注定你要死,那么不用徒增煩惱,抵抗也沒用,但是有些人的死不是壽數到了的自然死亡,用老百姓的話來說,是自己作死,這就不是天命的問題了,是人禍。
元氣主要在兩腎之間,它是先天的,從父母那裡得來的,同時它又依靠後天的補充,我們吃的喝的都會使它更加充盈。所以有些人先天不足,從胎兒時期起就沒有得到足夠的生命物質,生下來後就比別的人弱。這樣的人是不是就注定不能長壽呢?不是的,先天元氣不足也是可以通過後天調養的,也就是養氣。若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再不知調養,或因久病耗損,耗用過度,就會形成元氣虛衰,臟腑功能低下,而生出疾病來。因此,元氣是否充沛,乃是人體健康與否的重要保證。
人,從本質上說,只有三樣東西,就是精、氣、神。把握住精氣神的養生,是最本質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養生。
孔子認為生死有命,注定你要死,那么不用徒增煩惱,抵抗也沒用,但是有些人的死不是壽數到了的自然死亡,用老百姓的話來說,是自己作死,這就不是天命的問題了,是人禍。
元氣主要在兩腎之間,它是先天的,從父母那裡得來的,同時它又依靠後天的補充,我們吃的喝的都會使它更加充盈。所以有些人先天不足,從胎兒時期起就沒有得到足夠的生命物質,生下來後就比別的人弱。這樣的人是不是就注定不能長壽呢?不是的,先天元氣不足也是可以通過後天調養的,也就是養氣。若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再不知調養,或因久病耗損,耗用過度,就會形成元氣虛衰,臟腑功能低下,而生出疾病來。因此,元氣是否充沛,乃是人體健康與否的重要保證。
佛家講看破,道家講放下,儒家講擔當。我們每個人既是為自己活,也是為了親人,為了更廣泛的人人而活,有了這種精神,就有了社會責任感,有了榮辱感,有了積極向上的昂揚鬥志,也就有了永葆青春的活力。
內省對養生有莫大的幫助。如果身體有問題的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哪些因素是我們可以避免可以控制的,內省的一個重要層面就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自身的原因也是我們最容易解決和操控的。是不是吃得多了,吃得油膩了,沒有運動,有想不開的事才讓我們生病了?從現在開始改變這些不好的習慣是不是身體狀態就會變好?我因何動怒?能不能使心緒平和下去?在不斷的自省中,我們可以探尋出一條出路來,如果不自問,不思考,那我們可能根本意識不到問題的存在,即使認識到了也很難集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內省對養生有莫大的幫助。如果身體有問題的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哪些因素是我們可以避免可以控制的,內省的一個重要層面就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自身的原因也是我們最容易解決和操控的。是不是吃得多了,吃得油膩了,沒有運動,有想不開的事才讓我們生病了?從現在開始改變這些不好的習慣是不是身體狀態就會變好?我因何動怒?能不能使心緒平和下去?在不斷的自省中,我們可以探尋出一條出路來,如果不自問,不思考,那我們可能根本意識不到問題的存在,即使認識到了也很難集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序言
國學是國人養生的根基
國學就是指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結構是“一源三流”,源頭是易,三流是儒、道、禪,易為主幹,三教互補。我有一本書名叫《易道主幹》,易道就是構成中華文明的主線和中華文化的支點,從有《易》以來,它的精神就深入到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上至朝堂,下至市井,從帝王到普通百姓的生活都與之息息相關。它對儒釋道,乃至中醫理論體系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陰陽中和”,是儒、釋、道、醫共同的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深層心理結構,促成了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取向、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和風俗習慣,其中也包括中國人的養生觀。中國的哲學和宗教是兼收並蓄的雜糅體,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響,互相滲透,這也是中華民族本身就是個極具包容性的民族的特點決定的。儒釋道醫的觀點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影響頗深,中國人講養生,也只有從這些傳統文化著手,才能找到養生的真諦。養生實際上就是中華文化在人體生命和日常生活中的最佳套用、最佳體現。養生的最基本原則就是“陰陽中和”,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
我一再強調,學習國學的終極目的,簡單地說就是修心,這是重塑中華民族的信仰、找到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對精神情志與健康的關係給予了肯定,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病態的民族,一個沒有精神支柱的個人,也必然難以獲得身心靈的三重健康。中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我們正超越長壽的單一訴求,朝著健康一快樂一幸福的更高要求邁進。活得久一點已遠遠不能滿足民眾的心理需要。那怎么才能實現這一遞增的願望呢?解決的途徑就在國學之中。“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幾千年前古人就已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通往身心健康、快樂幸福的道路。而我們卻在追求物質享受、感官刺激的過程中,逐漸淡忘、迷失,甚至拋棄了人的精神追求,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中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逐漸走向衰微。
在儒釋道這三大國學支柱中,從歷史上看,雖然不同時期三家地位有所不同,時而道占上風,時而佛占上風,但總體來看,儒家占上風的時間更長更久。儒家的仁愛精神、現實關懷、生命修養是使國人走出精神困境和健康困境的鑰匙,從儒家等國學文化中,我們既可以找到對於衣食住行學習工作的具體指導,也可以找到消除煩惱、慰藉心靈、健康養生的方法,更能找到一條可以指引我們回歸和諧的大愛之路。
國學就是指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結構是“一源三流”,源頭是易,三流是儒、道、禪,易為主幹,三教互補。我有一本書名叫《易道主幹》,易道就是構成中華文明的主線和中華文化的支點,從有《易》以來,它的精神就深入到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上至朝堂,下至市井,從帝王到普通百姓的生活都與之息息相關。它對儒釋道,乃至中醫理論體系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陰陽中和”,是儒、釋、道、醫共同的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深層心理結構,促成了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取向、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和風俗習慣,其中也包括中國人的養生觀。中國的哲學和宗教是兼收並蓄的雜糅體,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響,互相滲透,這也是中華民族本身就是個極具包容性的民族的特點決定的。儒釋道醫的觀點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影響頗深,中國人講養生,也只有從這些傳統文化著手,才能找到養生的真諦。養生實際上就是中華文化在人體生命和日常生活中的最佳套用、最佳體現。養生的最基本原則就是“陰陽中和”,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
我一再強調,學習國學的終極目的,簡單地說就是修心,這是重塑中華民族的信仰、找到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對精神情志與健康的關係給予了肯定,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病態的民族,一個沒有精神支柱的個人,也必然難以獲得身心靈的三重健康。中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我們正超越長壽的單一訴求,朝著健康一快樂一幸福的更高要求邁進。活得久一點已遠遠不能滿足民眾的心理需要。那怎么才能實現這一遞增的願望呢?解決的途徑就在國學之中。“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幾千年前古人就已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通往身心健康、快樂幸福的道路。而我們卻在追求物質享受、感官刺激的過程中,逐漸淡忘、迷失,甚至拋棄了人的精神追求,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中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逐漸走向衰微。
在儒釋道這三大國學支柱中,從歷史上看,雖然不同時期三家地位有所不同,時而道占上風,時而佛占上風,但總體來看,儒家占上風的時間更長更久。儒家的仁愛精神、現實關懷、生命修養是使國人走出精神困境和健康困境的鑰匙,從儒家等國學文化中,我們既可以找到對於衣食住行學習工作的具體指導,也可以找到消除煩惱、慰藉心靈、健康養生的方法,更能找到一條可以指引我們回歸和諧的大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