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與晚清新小說的興起》是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光水。
基本介紹
- 作者:何光水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
- 頁數:187 頁
- 裝幀:平裝
- ISBN:9787216079648
內容簡介
儒家文化與晚清新小說的興起有著內在的關聯性。兩者內容上似乎存在所謂“傳統性”與“現代性”的“斷裂”,但實際上它們是“裂而未斷”,在文化功用層面上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形式的轉化和精神的潛流。從儒家文化與傳統小說之間功用關係的變遷來看,在中國傳統知識系統“道”與“器”二分格局中,小說家 作為“小道”,處於“大道”與“器”之間的過渡定位,決定了小說家具有“道”與“器”雙重功用。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學術的下移,在西方異質文化的衝擊下,中國文化“重道輕器”的格局逐漸被打破,儒家與小說家的傳統功用定位結構出現了位移與裂痕。與此同時,儒家經典與傳統小說經典發展到19世紀末期的晚清,它們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功用也出現結構性的變化。傳統文化自身功用結構的歷史變遷為晚清新小說的興起提供了歷史的鋪墊。作為晚清文化轉型的關鍵人物梁啓超,他在中國小說史上的貢獻在於發現了小說新民的實...(展開全部) 儒家文化與晚清新小說的興起有著內在的關聯性。兩者內容上似乎存在所謂“傳統性”與“現代性”的“斷裂”,但實際上它們是“裂而未斷”,在文化功用層面上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形式的轉化和精神的潛流。從儒家文化與傳統小說之間功用關係的變遷來看,在中國傳統知識系統“道”與“器”二分格局中,小說家 作為“小道”,處於“大道”與“器”之間的過渡定位,決定了小說家具有“道”與“器”雙重功用。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學術的下移,在西方異質文化的衝擊下,中國文化“重道輕器”的格局逐漸被打破,儒家與小說家的傳統功用定位結構出現了位移與裂痕。與此同時,儒家經典與傳統小說經典發展到19世紀末期的晚清,它們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功用也出現結構性的變化。傳統文化自身功用結構的歷史變遷為晚清新小說的興起提供了歷史的鋪墊。作為晚清文化轉型的關鍵人物梁啓超,他在中國小說史上的貢獻在於發現了小說新民的實用功用,並在實踐上推進了晚清新小說的興起。 何軒,筆名何光水,文藝學博士,湖南理工學院教授。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文學批評學研究中心”學科方向帶頭人。在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領域出版專著《批評的蹤跡》《儒家文化與晚清新小說的興起》《中國打工詩歌輯錄與評點》等3部,合著《何建明評傳 》《屈原文化版圖》2部,在《南方文壇》《湖北大學學報》等期刊及《光明日報》《文藝報》理論版發表文學評論文章40餘篇。主持省部級課題4項。 據新聞報導,2012年,當時還是副教授的何軒曾捲入疑似“擅用他人成果”爭議事件中,投訴人為柳冬嫵,何軒因此受到湖南理工學院“停發2個月崗位津貼和取消其2年內申報任何縱向科研項目的資格”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