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拳(福建省福州市傳統武術)

儒家拳(福建省福州市傳統武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儒家拳,福建省福州市傳統武術,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儒家拳屬於南拳,據《福建武術拳械錄》記載,相傳始於明末的福建。儒家拳分為儒法、魚法、雞法、狗法共四種拳法。儒家拳講究柔化剛發,集柔剛於一勢(亦柔亦剛);陰陽翻轉,揉陰陽於一體(亦陰亦陽);避實就虛,合虛實於一身(亦虛亦實);意動身隨,歸萬動為一念(萬動歸心)。

2015年,“儒家拳”被列為福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17年1月11日,“儒家拳”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1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家拳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申報地區:福建省福州市
  • 保護單位:福州市傳統武術協會
  • 項目編號:Ⅵ-15
歷史淵源,武術特色,傳承保護,社會影響,主要表演,榮譽表彰,衍生節目,

歷史淵源

明末年間,閩越古都有四位儒士結伴進京趕考,科考未果,故遍訪名山古寺,習文演武,隨後習得源於唐代梨山老母八個女徒弟所傳的內家拳,並將老子的“無為而治觀”“有無觀”“運動變化觀”“動靜觀”和“虛實觀”等哲學思想貫穿於武學拳路中,形成獨特的儒士之拳——儒家拳。
儒家拳發詳於福州,1913在福州開館授徒以來,迅速發展壯大。直至潘立騰一代,成立了福州市傳統武術協會的專門機構,使儒家拳得到蓬勃發展。儒家拳主要流行於福州,輻射到周邊地區。

武術特色

儒家拳分為儒法、魚法、雞法、狗法共四種拳法。
儒法:儒家拳儒法上盤遍身軟,前後身八卦擺平整。以柔為主,快慢相間,強調整體相隨,身隨柔勁,氣隨意轉。方法多弧圓,陰陽翻轉,與太極拳風格相類似,屬內家拳法一種。其拳法多以掌打四面,步踩八方,游身轉換。
魚法:儒家拳魚法模仿魚的形態以及漁翁捕魚和生活的動作。借力生力,借勢發力,黏勢化勢,化勢生勢,側重把“內功”和“外功”結合一體。
雞法:儒家拳雞法模仿雞飛走斗,講究翅打、嘴啄、爪功,形象逼真。金雞踏斗步,虛實間靈活快變,不求子午端正,只求引進落空,敗中求勝。強調以意守氣,以氣運動,以氣催力,形意相隨,形到功到,見力生力。以柔克剛,以巧制勝。
狗法:儒家拳狗法下地篷車蓮,跌扑翻滾應伏沉,輕巧猛迅變無窮,登踢捆綁見其能,無搭不成腳。以其似南非南,似北非北,長於倒地後施展競技搏擊為特點。下盤以北拳為特點。倒地後靠雙腿絆、剪、絞、蹬、踢施展各種技擊動作,以腳為主,用手為輔。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儒家拳為儒士所創,將中國聖人的哲學思想貫穿於拳路中,是中國功夫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承人物
潘立騰,男,1965年1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儒家拳”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1982年,福建省武術協會成立了武術挖掘領導小組,對儒家拳進行整理,並於1989出了錄像製品,於2011出版的《福建省武術拳械錄》上對“儒家拳”進行了記錄。
“儒家拳”第五代傳人潘立騰成立了福州市傳統武術協會,在福州文廟設“儒家拳”傳習基地。

社會影響

主要表演

2016年7月24日,“榕情四海”系列活動在日本東京舉辦。除“開放大都市·福州新跨越”大型影像圖片展和“榕情四海·茉莉傳香”文藝晚會外,還舉辦了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示和武術交流活動。儒家拳等福州傳統武術的傳承人展示了武術表演。
2022年1月3日,中國(永泰)第八屆梅花節盛典之“武動永泰 梅好生活”福建省武術交流傳承大會舉行,福建省20多種拳術傳承人與當地拳師、武術愛好者在武林大會上同台展演,其中包括有儒家拳展演。
2019年,福州市傳統武術協會——省級非遺儒家拳福州文廟傳承示範基地受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為理事長的東亞共同體研究會、沖繩分會之邀,於11月15日組成一行九人的訪問團前往日本沖繩,並參加16日的亞洲青少年友愛大會,展示了福州非遺儒家拳。

榮譽表彰

2018年9月9日下午,於馬來西亞檳城結束的首屆亞太地區大師運動會武術比賽中,南太極儒家拳的潘立騰獲得銅牌。

衍生節目

2019年,央視外語頻道(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著眼最新鮮的中國故事,尋找新時代的中國面孔和群體:《十三億分之一》推出《中國功夫》系列——武術門派系列,一覽中國傳統武術門派和招式,特往福州文廟拍攝省非遺儒家拳專題片並向全球推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