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心性之學論要

儒家心性之學論要

《儒家心性之學論要》是現代蔡仁厚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家心性之學論要
  • 外文名:On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Mind and Nature
  • 作者:蔡仁厚
  • 題材:圖書
  • 語言:國語
  • 出版社:台灣文津出版社
  • 類別:哲學
  • 裝幀:平裝
  • 創作年代:現代
內容簡介,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這是作者研究儒家心性所取得的又一成果。作者認為,眾所周知,儒家之學是“生命的學問”,生命有正負兩面,正面是德性天命,負面是氣質生命或情慾生命。德性天命需涵養充實、發揚上升,以求其真實圓滿之完成;情慾生命則需予以變化與節制。唯變化氣質與節制情慾,只是消極性的工夫,徒此一面固不足以安頓人生,開創人文世界之價值。故儒家用心著力之重點,是集中在正面的積極的德性實踐方面,通過實踐而肯定自我,完成人格,則。上可以通神,外可以通物”,雖通神而不是神本,雖通物而不是物本,儒家是以人為本,而展開其主觀面與客觀面之實踐。①由主觀面的縱的實踐,要求與天道天命通而為一,這是生命之“質。的純一高明。②由客觀面的橫的實踐,要求與天下民物通而為一,這是生命之“量”的廣大博厚。儒家既是道德的進路,當然重視那作為道德實踐之根據與道德實踐之動源的道德心性。以是之故,儒家的內聖成德之學,又稱為“心性之學”。心性,是道德實體,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根。故心性之學,乃是。實學”。如果心性之源昏閉枯竭,人類的道德、文化,皆成為不可能。
本書卷上為“心性與心性論”,首先討論“心”與“性”的涵義以及二者之關係,其次分別討論“孟子陸王一系的心性論。以及“苟子與朱子系統中的心性論”。而卷下則為“性理學散論。共收文八篇,是作者出版宋明理學三書之後的後繼論述,主要是有關朱子學與陽明學的討論。本書第三部分對宋明理學的義理要旨作了綜述。
全書結構嚴謹,論述有力,積作者多年研究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出版信息

台灣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發行者:范惠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